心理学家带你走进记忆深处,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前几年,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写了万字长文控诉父母,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他讲述的很多细节在父母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王猛却觉得和自己的自卑、内向性格有直接关系。为了报复父母,他12年不曾回过家,拉黑父母所有联系方式,与他们决裂长达6年。所以说,儿女都是债,你辛辛苦苦养大他一场,为他掏心掏肺,最后可能还会落得一生怨。


《奇葩说》有位辩手熊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过得不顺遂、不愉快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够完满、不够出色?这个锅,原生家庭可不背。”虽说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人生那么长,有很多自我改造的可能性。就像阿德勒说的那样,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见,原生家庭是很多人的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本关于如何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经典书籍。作者主要针对人生的前6年,从而围绕着家庭角色、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这几个主题展开探索,并手把手教我们拆解童年,从而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逐步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带你走进记忆深处,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他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国民心理学家”。另有著作《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在完成这部著作的过程中,奥利弗·詹姆斯送别了过世的母亲,结婚并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告别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又创造了其他人的原生家庭。  


接下来,就让作者带着我们走进人生的前六年,去看看记忆深处的我们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又是如何养成如今的性格特征?

 

 

每个人都占据不同的家庭角色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指出:父母会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编写家庭剧本,虽说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长相、性别、排行甚至是爱好不同都会影响我们在家庭剧中扮演的角色,但最后是由性别和排行决定我们的家庭角色。现在大家都提倡“男女平等”,可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家庭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


在《都挺好》中苏明玉就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在剧中,苏母赵美兰嫌弃苏明玉是个女孩,从小就对女儿很严苛,让她吃泡饭干最重的活,却把两个儿子捧成金疙瘩。


她可以卖房子供大儿子出国,砸锅卖铁供二儿子读书,却不肯出钱供女儿读清华大学,甚至让她辍学打工养家,苏母认为:“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因为她觉得女孩子迟早要嫁出去,不像男孩可以待在家里,给自己养老。

心理学家带你走进记忆深处,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武志红在《圆桌派》里曾谈到这这个话题,他认为:中国文化都是在找妈,像《小蝌蚪找妈妈》《妈妈再爱我一次》,影视剧也多是“妈”的角色。在重男轻女的社会,构造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严重的重男轻女,另一方面严重美化母亲。


奥利弗·詹姆斯觉得男孩和女孩之所以受到的抚育不同,一部分是因为两者天生就不同,如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的存在。另一部分是因为人们会根据一套性别刻板的印象来对待孩子,无论孩子的实际行为如何。比方说,父母会比较倾向于男孩子更擅长理科,女孩子擅长文科。即使有些女孩子可能更喜欢理科,成绩也比男生优秀得多,但他们还是会给女孩选文科,因为这样出来好找工作。


就像苏母认为女孩子始终要嫁出去的,读那么多书也没用,还不如把钱省下来给儿子用。由于苏明玉从小就受尽了家人的冷落、忽视,她长大后就会变得很缺爱,没有安全感。比如说:当她听说妈妈其实也会想她,只是不肯承认的时候,她会马上就心软;当她看到爸爸害怕存折上的存款被瓜分时,立刻就带爸爸去买各种衣服。


但凡身边的人对她说一两句好听的,做一两件感动的事情,她就会恨不得把命都给你。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女性在家庭剧本里的角色会比较靠后,父母对女儿与儿子的抚育方式大有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性的原因。


说完了性别,我们再来看看,不同的排行会如何影响我们在家庭剧本里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与弟弟妹妹比起来,作为家里的老大会更自信、强势一些。在作者奥利弗·詹姆斯看来,家里的老大通常会被父母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听话懂事,能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分担家里的重任,这是很多普通家庭长子的成长轨迹。


这样的人长大后,如果自身足够优秀,能够干出一番事业,那他们在弟弟妹妹面前会比较威严,喜欢摆大家长的架子,是家里的一言堂。相反,如果他本身没啥能力,却又想担起家里的重任,就很容易变成愚孝,会给自己的小家带来很多矛盾。


电视剧《都挺好》苏明哲作为苏家老大,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长子”, 他看上去有责任心,有担当,又孝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苏家的老大,我就应该怎样怎样”,哪怕自己打肿脸充胖子,也要背上这些责任,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差点弄得妻离子散。在古代就有过类似的例子,如《二十四孝》里有个叫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虽然这种例子比较残酷,极端,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为各种愚孝毁了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

心理学家带你走进记忆深处,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长子在家庭剧本里占据了重要的角色,父母希望这样的角色能够孝顺、听话。但更多时候,这只是他们的一种愿望罢了。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家庭剧本里的角色会一直跟随着我们。不管我们在外面取得多大的成就,只要踏进了家门,没过几分钟,我们就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成年后取得的成就和独立被一扫而空,我们发现自己又在扮演小时候的那个角色了。


不同的抚育带来不同的依恋模式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父母的抚育方式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电-化学模式,影响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用来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他将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模式分为四种: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安全型依恋模式。


前三种统称为不安全型,不安全型与安全型在人群中各占50%。安全型依恋模式的成年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能与人愉快地相处,在人际关系中有安全感。而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成年人,会选择完全回避亲密关系,性格比较多疑。在奥利弗·詹姆斯看来,儿童时期的依恋模式会渗透在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中。现在,我们来看下这四类母亲和孩子都会有怎样的表现:


回避型依恋

喜欢独来独往,不依赖别人,也不想被人依赖,觉得别人都带有敌意,如果我们有事相求,肯定会被拒绝。长大后,我们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工作,基本上没有社交生活,妥妥的宅男、宅女,工作狂,有很严重的社恐症。之所以会产生回避型依恋,奥利弗·詹姆斯认为和主要照顾者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照顾者一般都是母亲。


在3-9个月大时,这类型的母亲喜欢自说自话,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判断:婴儿什么时候需要进食或者睡眠,什么时候需要安抚,而不是根据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其他时候,她们可能完全忽视婴儿的交流信号,或者识别不出这些信号。


心理学家带你走进记忆深处,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缠人型依恋

喜欢和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如果被拒,就会感到不自在和孤独,情绪上会比较冲动,经常伴有嫉妒、不满和冲突。对爱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占有欲,可能会使对方感到窒息,从而选择逃离。比如说恋爱脑,可能是因为从小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会对另一半非常的依赖。如果对方没有及时给出回应,他们就会觉得很不安,会给对方发起夺命连环call。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缠人型依恋者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父母否定式的教育方式。母亲很少主动搭理孩子,孩子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母亲并不是非常投入,对自己很冷漠,没有热情。在童年期,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也会成为缠人型依恋者。比如说,把孩子放到托儿所,或者留在爷爷奶奶家,成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混乱型依恋

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却很难真心相信他人,害怕受到伤害。成年后容易患有精神疾病,与家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奥利弗·詹姆斯认为,造成混乱型依恋模式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在童年期遭受了严重的虐待或忽视,双亲关系不和谐。作为母亲,她会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又虐待或忽视孩子,这会让孩子既想要靠近母亲,把她当成安全的避风港,但又怕受到她的虐待,最终造成混乱型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

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担心独处,也不担心不被别人接纳。想要形成安全型依恋者,就得有个敏感型的母亲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当她在孩子身边时,她会很有兴趣和耐心跟孩子互动,喜欢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对孩子很上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


心理学家带你走进记忆深处,教你如何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上提到,无论我们具有哪种类型的依恋模式,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交友偏好和人际关系。但我们的依恋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她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依恋关系剧本可以重新被编辑。


重新改写自己的剧本

原生家庭给每一个人的烙印是无法去掉的,它可能是你的助力,也可能是你的阻力,但是烙印仅代表过去,未来的道路是自己争取的。当我们被原生家庭绊倒时,该如何爬起来呢?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提到,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过去的经历来改变现在的生活。

对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我们可以跟亲朋好友倾诉,以发泄心中的郁闷。如果觉得有些事情不太适合跟认识的人聊,也可以选择心理咨询,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帮我们剖析自己,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你只有把心里想说的都说出来,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又在害怕什么?更多时候,我们会通过艺术活动来达到内省,比如写作或绘画。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数创造性的活动都包含着脱离现实的元素,利用幻想代替令人不快的真相,他认为,创造的内容往往可以追溯到作者的童年经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有故事的人都喜欢写作或绘画,他们会把想要表达的情感都写在自己的笔下,这也不失为抒发情感的一种好方法。


每个孩子出生下来就如同一张白纸,只有进入家庭系统的这个“染缸”才会被浸染,这张白纸该写什么,该涂什么颜色全都由父母来决定,所以说父母的抚育方式对孩子影响非常大。


我们在这里讨论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责备父母,毕竟父母他们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因为年代、教育的局限,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对与错。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一步一步去了解自己的前六年,通过了解童年的成长轨迹来改变现在的生活。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的枷锁,但只有直视自己内心,勇敢去探索童年经历的人,才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希望奥利弗·詹姆斯的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能帮助大家跟自己和解,跟父母和解,跟原生家庭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