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品讀-第26篇-燕然勒石

漢紀三十九-四十(公元85年-公元105年)


二十年時間,對外在三條主線中度過:第一、羌族叛亂,前後換過七八任護羌校尉,直到羌族首領病逝,叛亂才告一段落;第二、班超繼續在西域叱吒風雲,使得漢朝的勢力範圍覆蓋整個西域,可惜繼任者不給力,斷送班超三十年苦心經營的成果;第三、漢征伐北匈奴,北匈奴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對內,則是外戚竇氏當權,以及宦官勢力登上政治舞臺。


主要事件

  1. 北匈奴被南匈奴、西域諸國、鮮卑三面圍攻,退出匈奴故地。
  2. 羌人反叛,殺護羌校尉傅育。張紆失信假招安,殺死羌人大首領迷吾以及八百羌軍首領。鄧訓接任護羌校尉,採用懷柔安撫政策,緩和羌族叛亂。
  3. 北匈奴內亂,28萬人歸降。
  4. 班超用計征服莎車,瓦解龜茲四國救援部隊。
  5. 漢章帝去世,年三十一;竇太后掌權,竇氏一門開始進入權力中樞。
  6. 竇憲、耿秉擊潰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在燕然山勒石記述此次出征。
  7. 月氏國遣七萬大軍攻擊班超,班超堅壁清野擊退敵軍。
  8. 漢朝重設西域都護府,班超任西域都護。
  9. 漢和帝依靠宦官力量,剪除竇憲黨羽,逼迫竇憲自殺;宦官勢力登上政治舞臺。
  10. 班固因依附竇固被牽連下獄而死,班昭接替兄長撰寫《漢書》。
  11. 鮮卑進入匈奴故地,部族繁衍,為幾百年後建立北魏埋下伏筆。
  12. 班超徵發西域各國軍隊,進攻焉耆國,殺國王;西域全境遣使依附漢朝。
  13. 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羅馬帝國),到達安息(波斯),遇到地中海阻隔而返。
  14. 羌人首領迷唐病死,羌族叛亂告一段落。
  15. 班超年老,乞歸故土,八月返京,九月去世。
  16. 漢和帝駕崩,鄧太后當政。


主要人物:漢章帝、第五倫、鄭弘、竇憲、袁安、傅育、耿秉、竇太后、漢和帝、鄧訓、耿夔、班超、甘英、迷唐、鄧太后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強盛時期,西漢衛霍封狼居胥,東漢則有竇耿勒石燕然,當然還有如bug一般存在於西域的班超。彈指間二十年時光已逝,來看看都有哪些事兒發生。


漢代的生育政策

先說一個小故事或者說小政策,看看東漢時期的生育政策。

東漢時期,漢章帝曾經下過一道詔書,規定:百姓生育的,免除人頭稅三年;所有孕期的婦女,由政府賞賜養胎谷,每人三斛;懷孕期間免除丈夫的人頭稅一年。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規定百姓要按人口交人頭稅,一人一年120錢,稱為一算,這下百姓當然不願多生了。於是到了漢惠帝時期,弄出了一個單身稅,規定女子十五到三十歲不嫁人的,五算(按五倍人頭交稅)。如果換到如今,讓單身狗們情何以堪^^

到了章帝時期,為了鼓勵大家多生,於是推出了生小孩免父母人頭稅的政策;後來覺得還不夠,乾脆規定懷孕期間丈夫可以再免一年人頭稅。不光如此,政府還發養胎費,谷三斛。

一斛穀物大約27斤(也有說270斤的,不是做學問的,就不考證了)。再給一個參照,東漢最高一個層級的官叫“二千石”,也就是一年發二千石的糧食作為俸祿。一石相當於一斛,三斛大約相當於多少,大家心裡應該有數了。

不管怎樣,鼓勵生育的政策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有了。


燕然勒石

可以與封狼居胥並稱的燕然勒石終於登場了,整個過程《通鑑》裡記述的很簡單。

夏六月,竇憲、耿秉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南匈奴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洛山,大破之,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北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甚眾,雜畜百餘萬頭,諸裨小王率眾降者,前後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憲、秉出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命中護軍班固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而還。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這次出擊的起因很無厘頭,話說都鄉侯劉暢進京朝見,很是得到竇太后的賞識,被頻繁召見。竇憲嫉妒了,怕被劉暢分權,於是找人刺殺了劉暢。最終,這事兒被不畏權貴的韓稜、何敞給查清楚了。竇憲怕被殺,於是請求討伐匈奴,將功折罪,竇太后畢竟向著自家人,於是答應了。傳頌兩千年的燕然勒石,竟然事出於此,讓人哭笑不得。


北匈奴呢,當時國力已經很弱了。除了小規模的搶劫,大部分時間躲在沙漠以北,根本不敢惹漢朝,還經常被周邊的鮮卑、南匈奴欺負。乘你病、要你命,這次出擊沒費什麼力氣,便打崩了北匈奴主力(此後北匈奴又被南匈奴和漢朝收割了兩次,便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歷史上一直拿燕然勒石與封狼居胥來相提並論,個人還是有些小小的不理解。竇憲呢,也不像衛青霍去病有軍事才華,但是好在會用人,不管哪次出擊都帶著耿秉,依我看來實際能打的是耿秉。


燕然山在哪裡?上文記載著出塞三千里,但具體在哪以前一直有爭議,但自從1990年兩蒙古牧民在蒙古境內杭愛山有了驚人的發現後,便再無爭議了。對的,燕然山就在蒙古境內的杭愛山(下圖紅色標記處),兩牧民發現的事物在2017年被史學家認定是班固所書刻在山石上的《封燕然山銘》。

資治通鑑品讀-第26篇-燕然勒石

蒙古杭愛山上拓下的《封燕然山銘》

資治通鑑品讀-第26篇-燕然勒石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


燕然勒石之後,竇憲被封為大將軍。自此,東漢大將軍地位便高於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西域都護班超

永元十二年,班超上書乞歸:“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永元十四年八月(公元102年),班超回到闊別三十一年的京城雒陽(洛陽),同年九月病逝。


在離任西域都護之前,接任者戊己校尉任尚請教班超如何治理西域。班超說了這樣一番話: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總結下,三個核心思想:

  1. 兵士都是發配刑徒,非忠厚之士,水至清則無魚,不可苛責。
  2. 蠻夷非我族類,不可信任,只可制衡,以夷制夷或者求同存異。
  3. 抓大放小,控制大方向不錯即可。

但任尚並不認可班超的見解,班超離任後不久就斷送了西域的大好形勢。雖然歷史趨勢不可逆轉,但有時人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來看一看,班超如何基於這三個核心思想,在西域一次又一次的叱吒。


其一

疏勒王忠向康居王借兵,回到損中據守,派使者向班超詐降。班超看穿他的詭計,假意應允。於是忠便帶領輕裝騎兵前來拜見班超,班超將他斬首,又乘機擊敗他的部眾。西域南道從此暢通。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不信任,便不會中計。


其二

班超徵調于闐等各國軍隊,共二萬五千人,進攻莎車。龜茲王則徵調溫宿、姑墨、尉頭三國軍隊,共五萬人,前往救援。班超召集部下將校和于闐王商議道:“如今我方兵少,打不過敵人,不如各自分散撤離。于闐軍隊由此向東,長史也同時動身,從這裡西行返回疏勒,可等到夜間鼓聲起時出發。”然後假意放鬆戒備,讓俘虜逃跑。龜茲王得知消息後大喜,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到西面攔截班超。溫宿王則率領八千騎兵,到東面攔截于闐軍隊。班超聽說龜茲、溫宿兩國軍隊已經出動,就秘密集結部隊備戰,急速奔襲莎車軍營。莎車人大為驚慌,亂作一團,四處奔逃,班超等追擊斬殺五千餘人,於是莎車投降。龜茲等國軍隊只好各自撤退散去。從此,班超的威名震動西域。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以夷制夷,不需漢朝本部派出強大的兵力便可打擊西域異己。


其三

月氏王求娶漢朝公主,班超拒絕。月氏王因此心懷怨恨,派副王謝率領七萬大軍進攻班超。班超兵少,眾人都大為恐慌。班超告訴士兵們說:“月氏兵雖然多,但他們遠從數千裡之外翻越蔥嶺而來,沒有運輸補給,有什麼值得憂慮呢!我們只要將糧食收割乾淨,據城固守,而敵方飢餓困頓,自會降服!”謝領兵到達後,便前來進攻班超,不能取勝。又在城外搶掠,也沒有收穫。班超估計敵方的軍糧快要吃完,一定會向龜茲求援,便派出數百伏兵在東方路上攔截。謝果然讓人騎馬帶著金銀珠玉去龜茲換取糧秣。班超的伏兵發動突襲,將他們全部殺死,斬下使者的人頭送給謝看。謝大吃一驚,立即派人向班超請罪,希望放他們活著回去。班超便把他們放走了。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抓大放小,雖然是你來打我,但被我打服之後也可放了你,恩威並濟方可控制西域,不能一味蠻幹。


其四

班超和姚光共同脅迫龜茲,廢掉國王尤利多而改立白霸,讓姚光帶著尤利多返回京城洛陽。班超的西域都護府設在龜茲的它乾城,徐幹則駐紮疏勒。只有焉耆、危須、尉犁三國,因先前曾經殺死過漢朝的都護,所以仍舊懷著二心,而西域其它各國全都降服。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繼續以夷制夷。


其五

西域都護班超徵發龜茲、鄯善等八國軍隊,共七萬餘人,討伐焉耆。大軍抵達焉耆城下,把焉耆王廣、尉黎王等引誘到已故西域都護陳睦駐紮過的故城,然後斬殺,將人頭送往京城洛陽。班超乘勝放縱士兵抄劫擄掠,斬殺五千餘人,生擒一萬五千人,改立焉耆左侯元孟為焉耆王。班超留駐焉耆半年,進行安撫。於是西域五十餘國全都派送人質,歸附漢朝。遠至西海之濱,四萬裡外的國家,都經過幾重翻譯來漢朝進貢。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還是以夷制夷。


班氏一家,哥哥班固依附竇憲,華嶠(西晉史學家)這樣評價班固:

班固記述史事,不偏激,不詆譭,不貶抑,不抬舉,豐富而不蕪雜,周詳而有系統,令人一讀再讀,不知厭倦。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才得以成名。班固譏刺司馬遷所是所非頗違背聖人之道,然而他自己的議論,卻常常排斥死節,否定公正剛直,而且不記述殺身成仁者的美德。如此看來,班固本人則是太輕仁義、賤守節了!

華嶠


同樣,班超也不是士大夫眼中的正人君子,但正是這樣,才能在西域這個虎狼窩裡閃轉騰挪,立於不敗之地。品德、信義有時在血與火面前,是需要智慧與勇氣方可堅守的。只要保持住本心,些許的變通有何不可?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班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