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測+檢測,危險的頸動脈斑塊離你有多遠

近代著名的臨床醫學之父、英國醫生奚丁漢曾說過:“一個人的動脈有多老,他就有多老”。由於血管肩負著全身營養物質的運輸和代謝產物的轉運等多項功能,一旦血管出現老化,預示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

測血管的年齡不用非得去醫院。下面有12個選項,看看你符合幾條?

1.情緒壓抑。

2.過於較真。

3.嗜吃方便麵、餅乾、點心。

4.偏食肉類食品。

5.不願運動。

6.每天吸菸支數乘以年齡超過400。

7.爬樓梯時胸痛。

8.手腳發涼,有麻木感。

9.忘性大,經常丟三落四。

10.血壓升高。

11.膽固醇或血糖升高。

12.直系親屬中有人死於冠心病或中風。

在上面12條項目中,符合其中4項以下,說明血管年齡尚屬年輕;符合4項~7項,提示血管年齡超過生理年齡10歲以上;符合8項以上,說明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20歲以上。後兩種情況提示患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的可能性較大。


自測+檢測,危險的頸動脈斑塊離你有多遠


除了自測血管年齡外,還有很多種檢測血管年齡的方法和硬指標。

1.測量血壓。若高壓和低壓相差50mmHg以上,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

2.檢測動脈硬化指數。該指數=[血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正常數值為<4。如果動脈硬化指數≥4,說明已經發生了動脈硬化,而且數值越大,動脈硬化的程度就越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也越高。

3.由醫院專門設備檢測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PWV)和踝/臂血壓指數(ABI)。若PWV≥12m/s,ABI<0.9,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

4.X線或CT檢查發現動脈管壁鈣化。

5.血管超聲發現血管管壁增厚,出現不同厚度的軟斑塊、硬斑塊或混合斑塊,有的甚至引起管腔狹窄。

6.冠脈CTA或有創的冠脈造影檢查,可進一步評估冠脈管腔狹窄的程度。

有斑塊不可怕,不穩定才危險

頸動脈斑塊,其實更準確地說,是在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更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其實是人體血管自然老化的過程,就跟水管生鏽一樣正常。

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8歲孩子的主動脈就能最早發現。而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在血管分叉部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脂質沉積和血管壁切應力變化損傷應答反應有關,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這些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進展的危險因素。

一般來說,頸動脈的篩查方式首選頸動脈彩超。在彩超中,會以斑塊厚度×斑塊長度來表示斑塊大小。在手術中我們發現,其實粥樣硬化斑塊絕大多數都是連續的,只是在某些地方更厚一些而已。在沒有嚴重狹窄導致的高切應力衝擊、潰瘍,或者是斑塊表面纖維帽破損的情況下,斑塊突然脫落的概率是不高的。所以長了斑塊,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預防動脈硬化進展,不需要過度擔心。

經常能聽到患者說:“大夫,我這是低迴聲斑塊,是不是容易掉啊?”患者可能誤解了斑塊和水泥的區別。確實,水泥溼的容易掉,幹了就不容易掉了,但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是脂質斑塊(低迴聲斑塊),再變成纖維斑塊(中等回聲斑塊),最後階段才是鈣化斑塊(強回聲斑塊)。因此,所謂的強回聲斑塊其實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的表現,和穩定與否沒有關係。而斑塊的穩定性取決於斑塊表面纖維帽的厚度和完整性,以及斑塊內成分的異常(比如斑塊內出血、大的脂質核心斑塊等)。

頸動脈斑塊是怎麼形成的

調查顯示,約1/3的中國成年人有頸動脈斑塊。

中國人的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是0.70mm,並且隨年齡增加而增厚,每10年增厚0.08mm。

關鍵問題是,怎麼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是血管內膜增厚(脂肪鑽洞變“鼓包”),還是頸動脈斑塊(白細胞腫脹變“斑塊”)的形成,都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關係密切。

血管遍佈我們全身,裡面每天奔波著一群“跑男”,如血液“跑男”(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等)。

但在隊伍中也有懶惰的傢伙,比如脂肪。

一旦跑不動了,只想找個洞鑽進去。

年齡以及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會加速血管老化。一旦有破口,脂肪會乘虛而入,鑽進去宅起來!

脂肪還呼朋喚友,在血管內壁堆積起來,越堆越多,變成“鼓包”。

終於,白細胞看不下去了,直接跳進洞,吃掉脂肪。

但這一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自己也腫起來。漸漸地,它們在血管皮下形成斑塊。

當斑塊長成像餡大皮薄的餃子時,就有隨時破裂的可能!

斑塊一旦破裂,會順著血管一路狂奔。血管就像樹根,有粗有細。

最終,狂奔的斑塊會在某個狹窄的血管處堵塞。

這種堵塞通常都是突發的,如果斑塊脫落堵在腦部,就發生了腦卒中。

因此,平時應少吃肥肉、豬油、蛋黃、魚子和動物內臟等高脂肪食物,避免高糖,多吃點豆製品、蔬菜、水果及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記住,吃飽一時爽,吃太飽“火葬場”。

如果頸動脈斑塊沒有造成狹窄,可以積極用藥物治療,防止斑塊進展。在有同側大腦缺血癥狀的患者狹窄率大於50%,無症狀的患者狹窄率大於70%時,才應該考慮選擇手術解除狹窄,降低腦梗死風險。

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微創手術,在病變位置放置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壁,使病變的血流恢復通暢,局麻即可完成,適合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的患者。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手術剝離增厚的頸動脈內膜及硬化斑塊,多在全麻下進行,要求患者沒有較嚴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統性疾病。

至於哪種方式更適合,則需要專業醫生綜合各方面因素給出判斷。

每年查一次頸動脈超聲,能發現斑塊大小及是否穩定。

對於40歲以上的人來說,在體檢報告中,或多或少會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不必驚慌,具體由醫生來考量判斷是否嚴重。

如何保持保持血管年輕化

1.合理膳食,包括低鹽少油、多素少葷、多食粗糧和蔬菜。

2.減輕體重,使體重指數(BMI)控制在25以下。

3.適量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行走、踏車、跑步等,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0%左右。

4.戒菸限酒。

5.心理平衡。

6.控制血壓,使血壓達標,一般高血壓患者至少使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7.降低血膽固醇水平,可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起到軟化血管的作用。

8.堅持降糖治療。

原文刊登於《大眾健康》雜誌2020年第8期 作者:韓金濤 毛捷 趙清 沈成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