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限制“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平台伤你最深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也成为人们日常消遣的工具,刷微信、刷微博、刷抖音、刷快手…...一个小巧的屏幕有刷不完的内容,尽览天下大事的同时,也让你的时间全部被手机填满。

刷手机一时爽,一直刷一直爽,而刷完后的空虚感,我想一定有很多人经历过,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国家出手限制“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平台伤你最深

想了解这种互联网产品“上瘾”的感觉,我们需要从互联网发展的开始谈起。

主动寻找到被动获取

21世纪的前十年,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社会信息交互的效率,人们的生产生活迎来空前变革,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也孕育了产品经理这个过去少有关注的岗位,他们以挖掘用户需求为己任,“想你所想”,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用户第一”被他们奉为圭皋。紧接着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成功接力,智能移动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这时产品经理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提出更加“超前”的畅想,要让用户主动寻找需求变成前置化满足用户需求,将用户需求挖掘到了极致。

而挖掘用户需求换句话来表达,就是想尽办法让用户长时间留自己的APP。

典型例子如第一代互联网的搜索,属于用户主动查找信息,国内孕育了百度这样的巨头企业,这一信息分发方式一度被外界认为互联网世界第一入口,流量入口地位固若金汤。而今日头条依靠个性化推荐的算法快速崛起,改变了信息分发的方式,更蚕食了过往巨头的广告市场份额,又用同样的逻辑创造了抖音这个现象级产品,将个性化推荐推上新高度。

国家出手限制“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平台伤你最深

电商领域同样存在类似情况,第一代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打破人们线下购物的方式,将大商场搬到了线上,开辟了电商这个新蓝海,大家有什么要买的都可以去淘宝寻找,“万能的X宝”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但当大家认为电商行业格局已经稳固的时候,拼多多却用社交电商的玩法、通过给用户推荐商品的方式,快速崛起并取得市场认可,成为眼前阿里巴巴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新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更看重技术和算法,他们成为用户“上瘾”原材料,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概念占领舆论高地,一时间,科技储备成为强者巨头必有的护城河,大家以高研发投入为傲,投入过低甚至会认为公司前景堪忧。

诚然,海量的大数据以及衍生出的个性化推荐进一步挖掘甚至创造了用户需求,使得互联网产品转化率等各项指标进一步推高,但是反过来,对于“用户第一”中的用户来说,大数据过滤后的个性化推荐真的好么?

大数据的悖论

相信大家都知道曾经火热一时的“大数据杀熟”事件,人们发现打车、机票、酒店的价格不同人不一样,包括滴滴、携程等行业头部企业均被曝出相关问题,引发广大消费者声讨,这时大家突然意识到大数据还可以用来坑自己,而且如此悄无声息。

8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将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国家从政策层面开始关注“大数据杀熟”了。

其实畅销书《新未来简史》有提到一个“大数据悖论”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当大数据被少数人掌握并使用时,能产生奇效,但是在竞争性领域,大数据被众人分享或使用后,其效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引发破坏作用。

国家出手限制“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平台伤你最深

这样理解来看,“大数据杀熟”就是“大数据悖论”的典型体现,不仅是打车、机票等涉及到人们花钱的事情,他们还有其他更多体现。

早在今日头条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发展之时,业内就有一股不良声音,他们表示在用今日头条刷资讯内容的时候,虽然很容易让人刷上瘾,但是推荐的内容却越来越垂直甚至重复,这将让用户被包围在狭窄的空间,从而让人们的见识和收获得不到全面的、反面的东西而受到认识“损失”,这是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害处的。这便是“大数据杀熟”的另一种理解或概念,这种“大数据杀熟”的害处正是大数据悖论产生的破坏性。

理性回想如今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应用,当他们都在推崇个性化推荐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大数据悖论”也在日益严重?所谓成也大数据,败也大数据,如今企业合理使用大数据已经具有了重要意义。

国家出手限制“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平台伤你最深

写在最后

数据和个性化推荐等方式确实有其优势,他会让用户“上瘾”,会让企业APP的各项数据更加亮眼。我们可以列举出无数大数据在商业上的成功案例,例如千人千面让淘宝焕发第二春,算法排列信息流让微博的商业化无比成功。

但是我们仍旧需要对科技怀有敬畏之心,大数据就像是竖立在每家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企业需要合理利用大数据,这是用户的数据应当用在利于用户的地方,而作为用户,我们无法左右企业动作的时候,应当保留更多主动探索世界的那一份好奇,一味被动接受停留在舒适区,反而会让自己的视野愈发狭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