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作為中國口碑動漫《一人之下》第三季於最近開播,雖然目前只更新了幾集,卻抵不住大片粉絲的熱情和議論。作為國產動漫,《一人之下》第一季、第二季在某平臺評分高達8.8、9.2分,可見作品的品質和人氣之高,這在國產動漫中是極少見的情況。除開劇情引人入勝,《一人之下》中夾雜的中國傳統文化更是讓觀眾們津津樂道。

《一人之下》的內容展開是以中國武文化為基礎,劇情中雖有大片的杜撰設定,但所謂換湯不換藥,通過畫筆描繪,中國文化中的武文化再次驚豔四座。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武當王也

往遠了說,我們崇拜著金庸小說中那些行俠仗義的大俠,嚮往著有仁有義、熱血沸騰的江湖,這裡的武文化離不開人情世故。往近了說,李小龍、葉問、黃飛鴻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為中國一雪“東亞病夫”的恥辱,勇戰群雄,這裡的武文化離不開中國的脊樑。今天的武文化更是我國四大國粹之一,我們稱它為中國功夫,亦或是中國傳統武術。脫離暢意的武俠小說,很多人懷疑,中國武術真正存在於世嗎?它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嗎?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止戈的技術,自古以來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尤其是在近代。但其實大多數人對中國武術的印象還停留在小說中快意恩仇的江湖,孤身仗劍走天涯的大俠,故本文的目的,便是通過分析何為中國武術,中國武術的武德以及中國武術的發展,帶領觀眾脫離話本,瞭解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中國武術的面貌。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王也之八卦佈陣

一、 何為中國武術?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何為武術?拆開來看,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合為殺伐之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軍事技術。

梁昭明太子蕭統《文選》記載:“國尚師立,家崇儒門……偃閉武術,閘揚文令。”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內涵,是一門精神與技藝的結合,注重內外兼修。武術分層次,上武平天下,中武安身心,下武防侵害,對應天下心、己心以及戰勝心,可見中國武術的豐富內涵。說到這裡,還是會有不少朋友皺眉,這武術是軍事技術,那武俠小說中什麼絕技、飛簷走壁等都是作者杜撰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個問題。

先來說說爭議最大的“輕功”。輕功是小說家筆下的想象嗎?實際上,輕功是真實存在的一種武術。首先我們先來解決一個認知上的定義,輕功並不是一種能讓人體重變輕的武術,而是指可以大幅度提高奔跑、跳躍、閃轉應變能力。而我們常看到那些大俠們能夠“懸空而立”也是真實的,這在中國武術中屬於術類。當然,小說家們也有誇大的成分,其實輕功可以視作為一種“借力”,以外界微小的力量來抵抗地心引力。換句話來說,如同我們負重前行一樣,身負重物而鼎力前行,經過長期訓練,即可在卸下重物時大幅度提高行動的速度。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道家陰陽兩極

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其中最讓人好奇的便是內家武術之派,所謂內家武術,指的是太極、八卦、形意等。以太極為例,《易經》中記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翻譯過來,太極指的是萬物從無到有的過程。

《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看似迷離不真實,實則太極就是講述了量變和質變的關係。以我們理科思維來理解,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量的積累,無法實現質變,而同時,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的太極之術只是將這種理性思維化作思想文化,闡述世間萬物“量”與“質”的關係。中國文化之於太極,為其創造了更多內涵韻味,使“太極”轉變為一種神秘且未知的領域。太極算不算真正的功夫,其中深邃的思想還待人們去考證。唯一能確定的是,太極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拋開“封建迷信”,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即會發現“存在即合理”。

說回傳統武術,武術分為武當、少林、峨眉、南拳四大派。武當派起源於元末明初,盛行於明末清初,風格特點是以柔克剛,以短見長。少林派的精華為“少林五拳”, 發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峨眉派發祥於四川峨眉山,形成於明代,風格特點與武當派相似,都是借力反擊、以快取勝的技藝。南拳是以少林橋手、五祖拳、鶴拳、羅漢拳組成。四大派至今聲名卓著,不少武俠小說也都是以他們為原型展開故事內容。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也會發現,

中國武術雖以技取勝,但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相對之下更加重要,這就要說到中國武術的“武德”。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薛嶽書法作品

二、 中國武術的武德,吸收儒家思想文化

武德是指以武德行為特徵、以仁義為準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的人生規令。我們常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也可以這樣說,“能力越大,德越重要”。

無論是文人將士,國人都以德來約束自己。于謙扶大廈將傾,一生與清貧和正義為盟,霍去病封狼居胥,高喊“亂未平定,何以為家”,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中華民族的脊樑從來都是挺立的。於修行武術而言,弟子應先通過打雜來鍛鍊心性,心性穩定後才能登堂入室,這就是所謂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左傳》中記載,“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 “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戒驕奢淫逸”等,這些都是武德信條。老子也曾說過:“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武德侯畫像

我國曆史上就有一名被追封為武德侯的將軍,名叫沈勇,漳浦西廟碑記中記載:“年甫冠,奇勇善策,喜怒不形於色,恩威大著於遠,傾心下士,士多歸之。”可見在古代,將“武德”賦予將軍之身是莫大的榮耀。

武德精神是歷代習武之人於實際生活中總結而來,它吸收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元素,以“仁”、“義”、“禮”、“信”、“勇”等思想為主,所以我國古代軍事思想以“畏武而崇德”,“不重攻而重守”為標杆。習武之人首先要具備仁心,道德,用武的前提是在不傷及要害和生命的前提下將對手降服,至今,很多比賽宗旨都是以和為貴,點到為止。武德中的仁愛思想也體現在收徒授藝、傳承衣缽中,歷代武術大家們對收徒的要求十分嚴格,除了看重技藝、天賦及悟性等習武之人的身體素質,更為主要的是看重其本身的人品和德行。於我們所眾所皆知的門派,皆有其明確的規定,例如忤逆不孝之人不能收,貪婪好色的人不能收,好勇鬥狠的人不能收等,這些收徒的戒律和清規都表明了道德仁義之於武術的重要性。

武術中的禮儀也是重中之重,禮儀對於習武之人極為重要,體現在習武之人日常的禮儀形式中。武術中的禮儀繁多,標準嚴格,這是因為禮儀不僅體現了習武之人的道德行為,還能反應其功力修為。中華武術中的禮儀形式有舉手禮、鞠躬禮、握手禮等,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見中國武者在比賽開始前都會做一個“請”的手勢,以及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關係,這些都是禮儀之於武術的體現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儒家思想文化

而“信”更是習武之人的信條,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用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不僅是習武之人,也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原則。武林中人講究“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要言出必行,承諾的事情必須做到。“武德”中的“勇”是指勇猛、敢毅、堅韌等,敢於與一切黑暗勢力作鬥爭,勇於站起來打抱不平,而除武德中的勇外還有一種勇,這種勇指的是“逞一時之勇”,“為自己利益而不折手段之勇”,中國人慕勇崇德,德高於勇。

三、 中國武術的發展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千年發展中不斷創造後逐漸形成的一項運動項目。就達爾文進化論,我國嚴復曾在《天演論》中總結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原始社會晚期,由於部落戰爭頻繁發生,促成了武術的發展,那時的人們以弓箭、投擲器、棍棒、刀斧、長矛等為戰爭時所使用的武器。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到:“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這裡的“禽”指的是“擒”,有學者認為武術動作大部分來自於自然生活中的動物。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武松打虎圖

進入階級社會後,因生產力發展,從而導致武器技藝精湛起來,武術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器的出現,矛、戈、乾、斧、戟、刀、劍相繼問世。同時,還出現了有關於“比武”的說法,被稱作為“手搏”、“手格”等。《詩經·小雅》裡的《車攻》一詩中記載:“建旐設旄,搏獸於敖。”它的意思是說,人能赤手空拳和猛獸相鬥,若是沒有高強的武藝傍身,誰敢不自量力?這並非個例,

《孟子·盡心》中記載:“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由此可見在商周時期,與獸相搏的風氣之盛,甚至延續至遼金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爆發,因而武術的技藝在軍隊中和百姓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此段時期的戰爭手段以騎兵和鐵器武器為主,使得武術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製造精良,技擊性也隨之增加。這時的“比武”已經非常成熟,從之前的以強為勝增加了攻防技巧等。

可以說,先秦時期是中國武術初呈階段,最重要的貢獻是關於武術文化“拳勇”的出現。《詩經·小雅》中的《巧言》一詩中記載:“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它的意思是在說,沒有武力,也沒有勇氣,只能製造禍端。據《管子·小匡》中記載:“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中國武術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為主的雛形在此誕生。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武術動作

漢代是武術的大發展時期,後世在宴請賓客之時,都會準備一項劍舞、刀舞的節目,徒手拳術表演也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居則習民以射法,出則教民以應敵。”,以及《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迄今為止最早有關於武術著作《兵技巧》也在此時出現。漢朝人稱手搏為卞,習武時很注重力量鍛鍊,所以會出現項羽力能扛鼎的說法。到了東漢末年,身傍高強武術之人都成了“英雄”,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就有記載:“(董卓)拔手戟擲(呂)布,布拳捷避之。”

隋唐時期,之前於兩晉南北朝武術停滯的局面不同,武術再次席捲而來。唐朝推行“武舉制”,同“科舉制”類似,促成了人人習武的風氣。我們所熟知的少林寺為唐太宗李世民擊敗了對手王世充取得天下,少林寺因此聞名天下,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

宋朝是中國文化達到鼎盛的時期,在當時所著的小說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中也能尋找到武術的蹤影,這是因為當時除開文化繁盛的現象,兩宋內憂外患、戰事頻繁發生的原因,但因宋朝“重文抑武”的政治方針,對於武術技藝上的發展並不顯著。元代民族矛盾嚴重,元朝統治者禁止民間習武,因而許多武術大家皆隱退于山林,習武之人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進而導致元朝的武術發展也受到了較大沖擊。明朝是中國武術全面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內,不同風格、流派的武術林立,各家齊放。

從“封狼居胥”到我國外交原則,漫談何為中國傳統武術?

《水滸傳》畫像

結論

我們今天看到的武術並非是古代傳統武術,而是我國為了推廣傳統功夫提取了其中的動作編排而成的表演類競技。武術對於我國影視作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武術終究不是所謂的打遍天下無敵手,更沒有我們看上去那麼極具戲劇色彩,它是我國沉重且珍貴的實踐成果。我們不僅要看到武術的高超,更要記住那些為了民族而“勞其筋骨”的英雄將領。

相比現代搏擊術,中國武術區別於它們的便是“以人為主”,這也是為何大多數人在認知中認為中國武術只是一種表演的原因。職業選手們訓練搏擊並非是為了拉筋松骨,生活日常中的方方面面是圍繞著比賽而進行。作為一種表演類競技,今天的武術當然抵不過搏擊大師的進攻。而反觀我國傳統武術,將傳統當作職業,終其一生或許只能讓速度加快幾秒,中國古代武者堅韌之心天地可鑑。

中國傳統武術博大精深,武俠小說中的武術偏向俠義,但它們的共同點皆是因義而起。當今社會中,武術的精彩絕倫卻有昨日黃花的趨向,這是因為武術打法失傳、進步困難等原因所導致的。所以武術對於如今現實意義而言,重在傳承。作為我國國粹之一,武術中體現的儒家思想文化貫穿了我國外交政策的原則,如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重要理念,就是中國武術之“仁”、“義”、“禮”、“信”、“勇”的體現。

文獻參考:

《文選》

《易經》

《莊子》

《左傳》

《天演論》

《史記·五帝本紀》

《車攻》

《詩經·小雅》

《漢書·藝文志》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