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作为中国口碑动漫《一人之下》第三季于最近开播,虽然目前只更新了几集,却抵不住大片粉丝的热情和议论。作为国产动漫,《一人之下》第一季、第二季在某平台评分高达8.8、9.2分,可见作品的品质和人气之高,这在国产动漫中是极少见的情况。除开剧情引人入胜,《一人之下》中夹杂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让观众们津津乐道。

《一人之下》的内容展开是以中国武文化为基础,剧情中虽有大片的杜撰设定,但所谓换汤不换药,通过画笔描绘,中国文化中的武文化再次惊艳四座。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武当王也

往远了说,我们崇拜着金庸小说中那些行侠仗义的大侠,向往着有仁有义、热血沸腾的江湖,这里的武文化离不开人情世故。往近了说,李小龙、叶问、黄飞鸿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为中国一雪“东亚病夫”的耻辱,勇战群雄,这里的武文化离不开中国的脊梁。今天的武文化更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我们称它为中国功夫,亦或是中国传统武术。脱离畅意的武侠小说,很多人怀疑,中国武术真正存在于世吗?它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吗?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止戈的技术,自古以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在近代。但其实大多数人对中国武术的印象还停留在小说中快意恩仇的江湖,孤身仗剑走天涯的大侠,故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分析何为中国武术,中国武术的武德以及中国武术的发展,带领观众脱离话本,了解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中国武术的面貌。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王也之八卦布阵

一、 何为中国武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何为武术?拆开来看,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合为杀伐之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军事技术。

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记载:“国尚师立,家崇儒门……偃闭武术,闸扬文令。”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一门精神与技艺的结合,注重内外兼修。武术分层次,上武平天下,中武安身心,下武防侵害,对应天下心、己心以及战胜心,可见中国武术的丰富内涵。说到这里,还是会有不少朋友皱眉,这武术是军事技术,那武侠小说中什么绝技、飞檐走壁等都是作者杜撰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先来说说争议最大的“轻功”。轻功是小说家笔下的想象吗?实际上,轻功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武术。首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认知上的定义,轻功并不是一种能让人体重变轻的武术,而是指可以大幅度提高奔跑、跳跃、闪转应变能力。而我们常看到那些大侠们能够“悬空而立”也是真实的,这在中国武术中属于术类。当然,小说家们也有夸大的成分,其实轻功可以视作为一种“借力”,以外界微小的力量来抵抗地心引力。换句话来说,如同我们负重前行一样,身负重物而鼎力前行,经过长期训练,即可在卸下重物时大幅度提高行动的速度。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道家阴阳两极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其中最让人好奇的便是内家武术之派,所谓内家武术,指的是太极、八卦、形意等。以太极为例,《易经》中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翻译过来,太极指的是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

《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看似迷离不真实,实则太极就是讲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以我们理科思维来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量的积累,无法实现质变,而同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的太极之术只是将这种理性思维化作思想文化,阐述世间万物“量”与“质”的关系。中国文化之于太极,为其创造了更多内涵韵味,使“太极”转变为一种神秘且未知的领域。太极算不算真正的功夫,其中深邃的思想还待人们去考证。唯一能确定的是,太极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抛开“封建迷信”,用理性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即会发现“存在即合理”。

说回传统武术,武术分为武当、少林、峨眉、南拳四大派。武当派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风格特点是以柔克刚,以短见长。少林派的精华为“少林五拳”, 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峨眉派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风格特点与武当派相似,都是借力反击、以快取胜的技艺。南拳是以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组成。四大派至今声名卓著,不少武侠小说也都是以他们为原型展开故事内容。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也会发现,

中国武术虽以技取胜,但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相对之下更加重要,这就要说到中国武术的“武德”。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薛岳书法作品

二、 中国武术的武德,吸收儒家思想文化

武德是指以武德行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的人生规令。我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也可以这样说,“能力越大,德越重要”。

无论是文人将士,国人都以德来约束自己。于谦扶大厦将倾,一生与清贫和正义为盟,霍去病封狼居胥,高喊“乱未平定,何以为家”,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是挺立的。于修行武术而言,弟子应先通过打杂来锻炼心性,心性稳定后才能登堂入室,这就是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左传》中记载,“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这些都是武德信条。老子也曾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武德侯画像

我国历史上就有一名被追封为武德侯的将军,名叫沈勇,漳浦西庙碑记中记载:“年甫冠,奇勇善策,喜怒不形于色,恩威大著于远,倾心下士,士多归之。”可见在古代,将“武德”赋予将军之身是莫大的荣耀。

武德精神是历代习武之人于实际生活中总结而来,它吸收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元素,以“仁”、“义”、“礼”、“信”、“勇”等思想为主,所以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以“畏武而崇德”,“不重攻而重守”为标杆。习武之人首先要具备仁心,道德,用武的前提是在不伤及要害和生命的前提下将对手降服,至今,很多比赛宗旨都是以和为贵,点到为止。武德中的仁爱思想也体现在收徒授艺、传承衣钵中,历代武术大家们对收徒的要求十分严格,除了看重技艺、天赋及悟性等习武之人的身体素质,更为主要的是看重其本身的人品和德行。于我们所众所皆知的门派,皆有其明确的规定,例如忤逆不孝之人不能收,贪婪好色的人不能收,好勇斗狠的人不能收等,这些收徒的戒律和清规都表明了道德仁义之于武术的重要性。

武术中的礼仪也是重中之重,礼仪对于习武之人极为重要,体现在习武之人日常的礼仪形式中。武术中的礼仪繁多,标准严格,这是因为礼仪不仅体现了习武之人的道德行为,还能反应其功力修为。中华武术中的礼仪形式有举手礼、鞠躬礼、握手礼等,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见中国武者在比赛开始前都会做一个“请”的手势,以及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这些都是礼仪之于武术的体现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儒家思想文化

而“信”更是习武之人的信条,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不仅是习武之人,也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原则。武林中人讲究“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言出必行,承诺的事情必须做到。“武德”中的“勇”是指勇猛、敢毅、坚韧等,敢于与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勇于站起来打抱不平,而除武德中的勇外还有一种勇,这种勇指的是“逞一时之勇”,“为自己利益而不折手段之勇”,中国人慕勇崇德,德高于勇。

三、 中国武术的发展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千年发展中不断创造后逐渐形成的一项运动项目。就达尔文进化论,我国严复曾在《天演论》中总结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原始社会晚期,由于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促成了武术的发展,那时的人们以弓箭、投掷器、棍棒、刀斧、长矛等为战争时所使用的武器。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到:“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里的“禽”指的是“擒”,有学者认为武术动作大部分来自于自然生活中的动物。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武松打虎图

进入阶级社会后,因生产力发展,从而导致武器技艺精湛起来,武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出现,矛、戈、乾、斧、戟、刀、剑相继问世。同时,还出现了有关于“比武”的说法,被称作为“手搏”、“手格”等。《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记载:“建旐设旄,搏兽于敖。”它的意思是说,人能赤手空拳和猛兽相斗,若是没有高强的武艺傍身,谁敢不自量力?这并非个例,

《孟子·尽心》中记载:“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由此可见在商周时期,与兽相搏的风气之盛,甚至延续至辽金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爆发,因而武术的技艺在军队中和百姓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此段时期的战争手段以骑兵和铁器武器为主,使得武术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制造精良,技击性也随之增加。这时的“比武”已经非常成熟,从之前的以强为胜增加了攻防技巧等。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武术初呈阶段,最重要的贡献是关于武术文化“拳勇”的出现。《诗经·小雅》中的《巧言》一诗中记载:“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它的意思是在说,没有武力,也没有勇气,只能制造祸端。据《管子·小匡》中记载:“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中国武术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的雏形在此诞生。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武术动作

汉代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后世在宴请宾客之时,都会准备一项剑舞、刀舞的节目,徒手拳术表演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以及《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迄今为止最早有关于武术著作《兵技巧》也在此时出现。汉朝人称手搏为卞,习武时很注重力量锻炼,所以会出现项羽力能扛鼎的说法。到了东汉末年,身傍高强武术之人都成了“英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就有记载:“(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布拳捷避之。”

隋唐时期,之前于两晋南北朝武术停滞的局面不同,武术再次席卷而来。唐朝推行“武举制”,同“科举制”类似,促成了人人习武的风气。我们所熟知的少林寺为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对手王世充取得天下,少林寺因此闻名天下,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宋朝是中国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在当时所著的小说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中也能寻找到武术的踪影,这是因为当时除开文化繁盛的现象,两宋内忧外患、战事频繁发生的原因,但因宋朝“重文抑武”的政治方针,对于武术技艺上的发展并不显著。元代民族矛盾严重,元朝统治者禁止民间习武,因而许多武术大家皆隐退于山林,习武之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而导致元朝的武术发展也受到了较大冲击。明朝是中国武术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不同风格、流派的武术林立,各家齐放。

从“封狼居胥”到我国外交原则,漫谈何为中国传统武术?

《水浒传》画像

结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武术并非是古代传统武术,而是我国为了推广传统功夫提取了其中的动作编排而成的表演类竞技。武术对于我国影视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武术终究不是所谓的打遍天下无敌手,更没有我们看上去那么极具戏剧色彩,它是我国沉重且珍贵的实践成果。我们不仅要看到武术的高超,更要记住那些为了民族而“劳其筋骨”的英雄将领。

相比现代搏击术,中国武术区别于它们的便是“以人为主”,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人在认知中认为中国武术只是一种表演的原因。职业选手们训练搏击并非是为了拉筋松骨,生活日常中的方方面面是围绕着比赛而进行。作为一种表演类竞技,今天的武术当然抵不过搏击大师的进攻。而反观我国传统武术,将传统当作职业,终其一生或许只能让速度加快几秒,中国古代武者坚韧之心天地可鉴。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武侠小说中的武术偏向侠义,但它们的共同点皆是因义而起。当今社会中,武术的精彩绝伦却有昨日黄花的趋向,这是因为武术打法失传、进步困难等原因所导致的。所以武术对于如今现实意义而言,重在传承。作为我国国粹之一,武术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贯穿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如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重要理念,就是中国武术之“仁”、“义”、“礼”、“信”、“勇”的体现。

文献参考:

《文选》

《易经》

《庄子》

《左传》

《天演论》

《史记·五帝本纪》

《车攻》

《诗经·小雅》

《汉书·艺文志》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