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前言

列國時代晚期的印度地區在恆河流域附近率先出現了統一的趨勢,這種強國的更替使得北印度地區的政治局勢始終處於一種激烈變動的狀態當中。

北印度地區,迦屍、居薩羅、鴦伽、摩揭陀等國相繼成為當時恆河流域地區的霸主,不過最終摩揭陀王國的崛起並且逐漸吞併了其它幾個王國,成為了恆河流域的統一政權。

摩揭陀王國真正實現恆河地區統一的時期是在難陀王朝,當時整個王朝擁有著很強大的軍政實力。

根據散落的史料我們可以初步瞭解到當時難陀王朝所擁有的軍事實力,一共有兩種說法,難陀王朝擁有20萬步兵、2000戰車、3000戰象還有一定數量的騎兵部隊。

另一種說法更為誇張,20萬步兵、8000戰車、6000戰象以及將近8萬的騎兵部隊、從當時整個恆河流域地區的國家發展實力來看,第二種關於摩揭陀王國的軍事力量記載似乎有些誇大了,但是第一種貌似又不全面。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亞歷山大軍隊入侵印度

  • 亞歷山大軍隊開始侵入

因為摩揭陀王國在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之後,逐漸成為了恆河流域地區分裂局面的統一者,在繼承之前國家的軍政力量的基礎上,摩揭陀原來的軍事實力應當會有顯著提高,這是不難理解的。

不過,具體有關摩揭陀王國,特別是難陀王朝時期的軍事力量的數據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難陀王朝在完成了統一恆河流域地區的任務之後,很快就想要揮師西進向印度河流域的割據政權發動戰爭。

不過難陀王國統治者的這一戰略目標還未付諸行動,就被接下來來自歐洲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軍隊所打斷了。

公元前327年,古老而強大的波斯帝國在亞歷山大帝強大的軍隊進攻下覆滅了,由此殘留於在印度西北部地區的波斯軍隊也成為了亞歷山大軍隊下一輪的進攻目標。

就這樣,亞歷山大軍隊開始從印度地區的西北部侵入,接下來進入旁遮普、印度河流域,印度人民也發起了激烈的反抗戰爭。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印度民眾起義

印度犍陀羅地區的內部矛盾給予亞歷山大可趁之機,很快亞歷山大便控制了大部分區域

  • 早期印度河流域的情況混亂,亞歷山大軍隊初期勢如破竹

早在波斯帝國晚期,一直為波斯勢力控制下的印度西北部,特別是印度河流域已經只是名義上從屬於波斯帝國。

然而實際上這些林立於印度河流域地區的政權具有很大的獨立性,或者說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個獨立的政體。

就是在這樣的小國林立的情況下,使得印度河流域地區的政局十分混亂,他們互相征伐,缺乏一個核心的有權威的領導者,因此該地區始終難以組織起一支團結的軍事力量。

波斯帝國覆滅之後,亞歷山大軍隊開始進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在面對著該地區混亂的政局之時,亞歷山大非常欣慰,認為自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利用他們政權之間的矛盾,就能夠征服整個印度。

果然,在戰爭初期的進展正如亞歷山大所預料的那樣,當時的犍陀羅地區就存在著兩個矛盾非常尖銳的國家。呾叉始羅王與東部的鄰居波魯斯王長期處於一種政治與軍事的對抗狀態。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跨越傑盧姆河

  • 整個印度河口基本處於亞歷山大統轄之下

亞歷山大軍隊進入之後,呾叉始羅王藉助自己率先接觸亞歷山大的機會,便主動向亞歷山大拋出了橄欖枝,以求能夠藉助亞歷山大的軍隊打擊波魯斯國。

因此,呾叉始羅王向亞歷山大軍隊提供了大量的白銀、牛、羊以及幾百象兵部隊作為亞歷山大的見面禮。

在呾叉始羅王的幫助下,亞歷山大向傑盧姆河東部的波魯斯國發起了全面戰爭,並且成功征服了這個國家。

亞歷山大的征服過程十分艱難,波魯斯國王率領軍隊誓死抵抗直至被俘,後來在亞歷山大的禮遇之下,成為了其統治印度地區的傀儡國王。

隨後,亞歷山大在呾叉始羅王和波魯斯王的幫助下,繼續率軍東進並且征服了整個旁遮普地區,此時整個印度河口基本上都在亞歷山大的控制之下。很快,亞歷山大想要繼續擴大戰果,準備向恆河流域進發。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波魯斯國的抵抗

亞歷山大的撤退以及旃陀羅崛多的起勢,孔雀王朝正式建立

  • 亞歷山大停止擴展,並撤出印度

亞歷山大在犍陀羅地區兩大國王的幫助下,逐漸在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站穩了腳跟,不過正當亞歷山大打算繼續揮師東進的時候,他的部隊卻因為長期的戰爭折磨以及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紛紛表示拒絕繼續征戰。

亞歷山大本人想要通過自己的威望和魅力去說服自己的部隊繼續前進,但是沒有效果,最終亞歷山大只好選擇班師回到了印度河流域,最後回到了巴比倫。

亞歷山大在撤出印度地區之前,對於該地區的軍事安排選擇了繼續任命原來國王擔任主要統治者,但是他們必須要聽從於亞歷山大的命令。

當亞歷山大還執意要繼續東進的時候,部隊不配合的同時,又遭遇了許多當地軍事力量的抵抗,最終亞歷山大選擇在公元前325年回到了巴比倫,兩年之後這位創造了亞歷山大帝國的軍事統帥與世長辭,其在印度地區的勢力也開始遭受進攻。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亞歷山大

  • 孔雀王朝建立

亞歷山大主力部隊撤退之後。印度地區的軍民就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抗戰爭,在這些起義軍隊的進攻之下,亞歷山大駐守在印度地區的少數部隊最終也被完全消滅了。

在眾多的起義軍隊伍當中,旃陀羅崛多逐漸憑藉自己傑出的指揮和軍事才能,最終成為了印度起義軍的領導者。

而旃陀羅崛多也就是後來孔雀王朝的建立者,關於孔雀一詞的由來,就和旃陀羅崛多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係。

根據印度傳說記載,旃陀羅崛多的出身貧寒,其家庭是通過餵養孔雀謀生的,因此孔雀王朝一名就由此而來。

不過也有的傳說講述旃陀羅崛多是一位出身剎帝利種姓的成員,最終在婆羅門好友的幫助下,他積累的大量的錢財用於招募軍隊,最終一步步成為起義軍領袖。

公元前324年,勢力壯大的旃陀羅崛多滅亡了難陀王朝,由此開啟了印度歷史上孔雀帝國的統治序幕。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孔雀王朝

亞歷山大勢力的反撲失敗,孔雀王朝在征戰中越發強大

  • 反撲的亞歷山大勢力被擊潰

亞歷山大駐留在印度地區的軍隊被消滅之後,當時已經分裂的亞歷山大帝國勢力想要捲土重來,或者說報仇雪恨。

當時繼承亞歷山大帝國亞洲地區領土的塞琉古王國,發動了大規模軍隊遠征印度,想要重新恢復馬其頓人對於印度的統治權。

可是,塞琉古的遠征軍卻在與當時旃陀羅崛多率領的孔雀王朝軍隊所打敗,由此塞琉古不得不將印度河以西地區的領土割讓給了旃陀羅崛多。

就這樣,旃陀羅崛多在與塞琉古軍隊的交戰中,實力再次得到擴大。塞琉古為了穩固自己在印度西部地區僅存的勢力範圍統治,不得不選擇與孔雀王朝取得聯盟關係,這種聯盟通過締結婚姻的方式得以實現。

旃陀羅崛多建立孔雀王朝及其在之後的一系列擴張戰爭以及對於王朝內部的改革,使得孔雀王朝在恆河流域愈發強大,逐漸開始具備了帝國的規模和基礎。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旃陀羅崛多

  • 孔雀帝國出現,並繼續擴展領土

不過旃陀羅崛多的結局卻比較令人唏噓,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後,旃陀羅崛多開始投身於耆那教的信仰,並且因此拋棄了自己的王位,讓自己的兒子賓頭沙羅繼位。

最終旃陀羅崛多本人由於深陷耆那教而不能自拔,最終在耆那教所規定的絕食教義下死亡。

此後,孔雀王朝在賓頭沙羅的帶領下繼續進行了大規模的征服戰爭,並且勢力已經開始越過恆河流域逐漸向南印度發展。

與此同時,賓頭沙羅為了保證孔雀帝國的發展,繼續保持了與旃陀羅崛多時期的盟友塞琉古王國的良好關係。

雙方也進行了多次的外交活動,據說塞琉古王國的使者曾經在孔雀王朝的都城居住過。後來,孔雀王朝開始與埃及地區的強大王國托勒密也取得了外交關係,雙方曾經也互派使者。

雖然記載這些孔雀王朝外交活動的史料缺乏真實性,並且也十分分散,但是這對我們瞭解孔雀王朝的歷史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於亂世誕生,借征戰崛起”!孔雀帝國在反侵戰爭中“羽翼漸豐”

孔雀王朝軍隊

評價

列國時代印度的西北部是飽受外族入侵和統治的,從早些時候的波斯人勢力的入侵,再到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強大軍隊的進攻。使得整個印度西北部地區始終處於外部危機的嚴重威脅之下,特別是這種強大的武裝威脅。

不過,面對這種外族勢力的強勢入侵,北印度似乎並沒有組織起有效的、統一的軍事力量進行抵抗,我想這也可能是當時印度西北部不斷被外族統治的重要原因。

列國時期諸多政權相互征伐由此帶來的弊端,在亞歷山大軍隊入侵時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亞歷山大在經過與波斯的幾次大規模的戰略決戰之後,其軍隊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再加上其率領大軍長途跋涉,來到了氣候條件極為不適應的印度,這就使得亞歷山大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然而率先遭遇亞歷山大軍隊的犍陀羅地區諸國正在因為爾虞我詐的鬥爭,而處於分裂與混亂的狀態當中,根本沒有共同的合作意向來抵禦外族的入侵。

相反呾叉始羅王還主動向亞歷山大表現諂媚之姿態,為的就是希望能夠藉助亞歷山大的力量去幫助自己消滅對手。可見,當時這種民族危亡的意識並沒有在當時的印度產生巨大的反響,民族意識的覺醒尚且不夠。

不過,印度民族想要獲得獨立、抵禦外族統治的意識在亞歷山大軍隊逐漸撤退時期展現了出來。旃陀羅崛多作為當時印度民族起義運動的領袖,率領眾多印度軍民沉重打擊了入侵者,並且建立了具有統一性質的孔雀王朝。

在旃陀羅崛多的經營之下,孔雀王朝不斷強大,並且逐漸從被征服者轉向了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國平等交往的政權。就這樣,古印度的第一個帝國政權—孔雀帝國即將誕生。

參考文獻:《埃及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