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賢堂: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前言: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群雄並起,前有董卓禍亂朝綱,後有袁術篡位稱帝,各諸侯先後割據,相互進行征伐,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天下形勢一片大亂。

薦賢堂: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劉備拜見司馬徽雕像圖,在今南漳水鏡莊風景區

公元207年,投奔劉表的劉備遭遇了蔡瑁在襄陽設下"鴻門宴",差點命喪黃泉,此時的他可以說跌入了人生最低谷,虧得的盧護主馬躍檀溪,而後來到南漳,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在薦賢堂裡,一個是亂世隱士,一個是落難英雄,一個誠心薦言,一個虛心聆教,正是這番長談,劉備得到了臥龍、鳳雛之助,在一龍一鳳的輔佐下,劉備借荊州,取益州,定漢中,天下三分就此形成。

亂世隱士—司馬徽

  • “水鏡先生”,“好好先生'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 陽翟(今河南禹州 )人,為躲避中原戰亂,後客居襄陽,司馬徽與名士龐德公、諸葛亮、龐統 、徐庶等人均有交往,龐德公評價他"如水似鏡,明亮照人",水鏡先生稱呼由此流傳,由於他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如有人向他求問,他也不品評高下,不管好事壞事,通通說好,因此後人又之稱為"

好好先生"。

《三國志·李嚴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語曰:“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醜者無怒。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

薦賢堂: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司馬徽撫琴雕像,在今南漳水鏡莊風景區

  • 崇尚道家,精通經學

道家講求"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信仰道家思想,為司馬徽選擇歸隱奠定了思想基礎。當時擺在士人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選擇出仕,參與到刀光劍影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二是選擇退隱,與木林為友,與山水為樂。司馬徽還精通經學,荊州牧劉表親自去拜訪過他,曹操奪取荊州後也曾想啟用司馬徽,可見其多麼有才。

  • 亂世歸隱,心懷天下

司馬徽性格清淨,並未出仕,雖然身在山野之中,但他卻心懷天下,時時關注著混亂紛爭的社會政治狀況,關注著諸侯割據爭鋒的時局,並且經常與朋友探討治亂及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事,這也為他在薦賢堂向劉備舉薦臥龍、鳳雛提供了一定依據,為後來的三分天下做了鋪墊。

薦賢堂: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水鏡莊風景區修建的石道

落難英雄—劉備

  • 仁義為本,自稱正統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人,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少年劉備以織蓆販履為業,他喜怒不形於色,喜歡結交豪傑,並且以仁義為本,加上皇親國戚的身份,因此獲得了眾多的跟隨者,其中就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與有勇無謀的猛張飛。

  • 數次投靠,屢次失敗

劉備的一生,投靠過很多人,最早的是劉焉,他倆還是叔侄關係,接著投靠過公孫瓚,公孫瓚兵敗袁紹;投靠過陶謙,陶謙病逝,劉備入主徐州,好不容易有塊地盤又被投呂布所奪;還投靠過曹操、袁紹及宗親劉表等,然而並無太大建樹

  • 落難英雄,心繫漢室

劉備的前半生一直寄人籬下,處於飄蕩之中,雖然數次落難,但他從沒有忘記中興漢室之重任,反而愈挫愈勇,雖然實力並沒有太大變化,也沒有自己真正的根據地,但無論劉備投靠誰,他自己的小圈子一直都很牢固,並且劉皇叔的尊稱越來越響,名聲越來越大,這也為他後來廣納人才奠定了基礎。

薦賢堂: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石槽,傳說劉備來此飲過馬

薦賢堂的薦賢之論

  • 劉備虛心聆聽求教

劉備馬躍檀溪來到水鏡莊,請教水鏡先生,認為自己"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文武都具備,為何遲遲不能建功立業,匡扶漢室,是不是時機不濟,自己運氣不好?

水鏡先生則對劉備的部下進行了評價:"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劉備終於明白了自己缺少的是經天緯世之才,劉備欲邀司馬徽出山相助,水鏡先生以"山野閒散之人,不堪世用"婉拒。

薦賢堂: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水鏡莊風景區

  • 水鏡先生誠心薦言:

水鏡先生欽佩劉備以仁義為本,預料他日後定是賢主,而臥龍與鳳雛都是水鏡先生的學生,平常亦師亦友,非常瞭解他們的才能,之所以沒出山是因為尚未遇到明主,於是直接向劉備道出了一個人才方案 "臥龍、鳳雛,兩者得一,便可安天下",甚至告之以行動方案"今天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當劉備欲進一步詳詢時,水鏡先生卻點到為止,一個勁地說"好!好!,"好好先生"勸劉備天色已晚,早點休息。至此,劉備開始有了新的方向,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隨後人生如開掛一樣,建立了蜀漢。

如今的薦賢堂,皆為後代修建,堂內有一木閣,閣上橫匾為"進賢為賢",兩旁對聯左為"以文物為師",右為"有先賢可敬"。木閣內塑有劉備和司馬徽、書童對面而坐的燙金塑像,場景正是深談畫面,但見司馬徽右手輕撫長髯,正和劉備娓娓道來,也正是這番長談,三國曆史得以改寫。

薦賢堂: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薦賢堂,左為司馬徽,右為劉備

結語

"舉賢薦能芳百世,禮賢下士傳千秋",一個是亂世隱士,一個是落難英雄,一個誠心薦言,一個虛心聆教,畫面讓我們似乎回到了當年的薦賢的情景,見證了亂世隱士與落難英雄的惺惺相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