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元末暴政,群雄並起,經過混戰亂世最終朱元璋集團統一中國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遇到最強悍的對手無疑就是陳友諒。據瞭解,陳友諒集團在最強盛時佔據了江西、兩湖三省,以及閩、皖兩省部分地區。而同時期,朱元璋的地盤僅僅只有半個皖南、半個蘇南和半個浙江。

無論是地域還是人口、兵力,陳友諒的實力都是朱元璋的好幾倍

但是,陳友諒卻在與朱元璋的爭鋒中一敗於南京龍灣,二敗於江西鄱陽湖,兩場大戰役之後兵敗身死,勢力被朱元璋完全吞併。我們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陳友諒一把好牌打的稀爛呢?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陳與朱的勵志創業史:同樣出身低微,受盡冷眼與歧視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家往前至少數三代全是貧農,到了他這一輩趕上元朝暴政、黃河決堤、天災人禍,他的父母、大哥、侄子全都因此餓死,只有他和二哥以及早已嫁人的姐姐姐夫一家得以活命。此後,朱元璋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直至1351年,24歲的朱元璋因被舉報要造反而投奔紅巾軍郭子興。

也正是在這一年,32歲、漁民出身的陳友諒參加了徐壽輝的部隊,以高文化、有膽謀得到徐壽輝與其丞相倪文俊的信任。但是,在徐壽輝集團裡,陳友諒整整七年是韜光養晦、默默無聞的——相對於朱元璋來說。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彼時,投奔郭子興後,朱元璋用4年時間從目不識丁的侍衛變成兵法謀略高超的將領,接連打下滁州等地盤,又娶了郭子興養女馬氏,“熬”死了郭子興及其他元老,以壓倒性優勢全面繼承郭氏集團的遺產。又4年,朱元璋麾下已經聚集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以及李善長等一幫厲害的文臣武將,打下南京和半個蘇南、皖南和浙江,成為一個聲威赫赫的起義軍首領。

值得一提的是,陳友諒與朱元璋兩人似乎天生就該是對手、敵人。

在朱元璋割據一方的同時,陳友諒也完成了“鳩佔鵲巢”的計劃——依靠誅殺丞相倪文俊,以匡扶之功上位,又迫害徐壽輝嫡系大將趙普勝,逼走傅友德、丁普郎,架空了徐壽輝的權力!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陳與朱的殊死較量:一個輸掉所有,一個笑傲天下

在朱元璋攻佔南京的第二年,即1360年,陳友諒率領10萬精銳嫡系軍隊挾持自己的皇帝徐壽輝進攻朱元璋,同年攻佔南京門戶採石磯後,陳友諒殺死徐壽輝,自己稱帝,國號為漢,並聯合張士誠,東西夾攻朱元璋。

可惜世事難料,就在陳友諒自信滿滿的時候,其停泊於南京城北、秦淮河入江口“龍灣”的龐大艦隊卻因江水退潮、船隻擱淺導致大敗,狼狽的陳友諒血虧,只得親軍保護逃回大本營九江。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時隔兩年,1363年陳友諒動員了領地內所有人力物力,組建起60萬大軍乘著無敵的龐大艦隊圍困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鎮守的洪都城(今南昌),結果三個月久攻不下,損兵折將,最終雙方都不願再等,決戰於翻陽湖,而兵力對比卻依然懸殊:陳友諒50萬大軍,朱元璋20萬大軍;陳友諒戰船近千,最大的戰艦長達百米,而朱元璋的艦隊相比之下甚至還有很多是漁船;雙方大將也同樣高配,陳友諒陣營有張定邊等人,而朱元璋陣營有徐達、常遇春等人。

可是,結果大家都知道,陳友諒的艦隊因鐵索連舟,遭遇朱元璋的艦隊天時地利之下乘風而至的火攻,最終死傷殆盡,陳友諒自己也被冷箭射殺,兒子陳理投降,陳朱兩大集團的爭霸至此告終,陳友諒輸掉了一切,而朱元璋贏得了一統南方、和北元扳手腕的身家與資格!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陳友諒為何失敗:戰鬥力急劇下滑的背後充滿了無奈

很多人疑問,翻陽湖決戰初期陳友諒出動60萬大軍為何圍攻南昌一個城池三月不下?為何翻陽湖決戰後期,對戰數量遠遠少於自己的朱元璋軍隊,卻遭遇無法挽回的慘敗?

第一:翻陽湖決戰時期,陳友諒的軍隊“量大質堪憂”,徒佔60萬空名。

龍灣戰役中,陳友諒率領的10萬大軍才是他的嫡系精銳兵力。這支大軍先隨徐壽輝、倪文俊打天下,又跟陳友諒攻佔江西、皖南,能征善戰,卻在龍灣戰役中損失殆盡。後來翻陽湖決戰投入的60萬大軍,是陳友諒臨時從兩湖地區徵發的民夫,缺乏足夠訓練,很多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戰鬥力有限。


而戰場中,歷朝歷代不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便是以質對量的比拼,陳友諒的軍隊輸得不冤。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第二:武備鬆弛,戰艦“傻大空”,水戰能力反而下降。

龍灣戰役,陳友諒損失了大量戰艦,翻陽湖中為了決戰而趕製出來的幾百艘戰船,雖然船型高大,卻也存在不靈活、不機動、不堅固的問題,無法進行大規模“撞擊戰術”。朱元璋的艦隊則以小型戰船遊走,有利有弊,不敢硬碰硬,卻靈活機動,“蟻多咬死象”。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戰船質量不行、新兵戰力缺失的情況下,陳友諒不得不採用鐵鎖連舟這一下策來保證軍隊戰鬥力與不被偷襲,沒想到一輪東風下來,直接被一場火攻殲滅,逃都逃不掉。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第三:山頭林立、組織能力低下。

從徐壽輝起義到陳友諒覆滅,徐-陳氏政權在長達十三年時間內,並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官僚、財政賦稅和練兵體系,以至一場大敗之後便人心渙散,缺失後備軍隊、後勤物資、地方治理。此外,陳友諒繼承的徐壽輝集團本就山頭林立,實力分散,再加上後來權力爭鬥帶來的內耗,尤其陳友諒毫無道義、明目張膽的弒殺共主徐壽輝,引發了不少部下的不滿,比如龍灣戰敗後,傅友德便帶著趙普勝遺留的勢力投靠朱元璋,而明玉珍更是封鎖三峽,在四川自立為王。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相反,朱元璋集團從佔領南京起,就聽從李善長之謀實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之策,讓各地軍隊屯田產糧,建立衛所制雛形,物資供應、行政後勤和練兵體系在爭霸戰爭之前就已經成型。再加上朱元璋個人手段與權謀之術,能夠很好的調和新舊部眾間的利益分配,戰前戰後的統籌,將他們集合成一股同心協力的力量。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也就是說,貌似弱小的朱元璋,背後是一個集權高效,更具有戰爭潛力的政權;而看似強大的陳友諒背後卻是一個山頭林立,凝聚力低下的二流政權,其官員行政、兵力征調、財稅和後勤體系都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因此就戰爭輸贏的概率上來說,朱元璋一開始就佔據了更大的贏面,這與秦末漢初劉邦與項羽的情況非常相似。

陳友諒實力始終碾壓朱元璋,鄱陽湖大戰兵力3:1,為何還是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