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體驗是契機不是負擔

改善體驗是契機不是負擔

不久前的國慶中秋長假,迎來了大眾消費的集中爆發。有數據顯示,國慶檔電影票房達39.2億元,國內旅遊收入達4665.6億元,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然而,消費中一些痛點堵點仍然存在。據報道,國慶中秋長假期間,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12315系統共接到投訴舉報32182件、解答諮詢28915件。三省一市聯動維權很有成效,也說明這樣的維權行動可以進一步加強,更有力地維護良好的消費環境。

走到投訴舉報這一步,說明消費者的心裡是不滿的。消費者選擇投訴舉報,或是因為產品質量差,或是因為售後服務不佳。比如,最近央視報道商家熱衷售賣大閘蟹提貨卡,然而消費者提貨很麻煩,缺斤少兩也不少。國慶期間,筆者去影院看電影,也遇到影院強制搭售3D眼鏡。這些都影響了消費體驗。

消費者所獲得的滿足感直觀地反映在消費體驗上。一個商品的技術含量到底如何,消費者可能難以說得頭頭是道,但談到消費體驗,每一個消費者都有話語權。從這個角度來說,想方設法提升消費體驗不失為改善消費環境、擴大消費需求的一個著力點。道理很淺顯:消費體驗好,人們自然樂於消費。

因此,對企業和商家而言,改善消費體驗不是一種負擔,而是實現更好發展的契機。近些年來,我們看到,移動支付的普及,讓賣早餐的煎餅攤用上掃碼支付;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把無人超市帶到百姓身邊;智慧物流的不斷升級,讓網購配送速度從次日達到當日達,再到定時達……消費體驗不斷被刷新。究其原因,是錢袋子鼓起來之後人們的品質需求提升了,逐漸追求品牌化、特色化、差異化。一些企業順勢而為擁抱創新,不斷推出更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和服務,就會受到市場歡迎。因此,改善消費體驗本身就是消費的催化劑。

比如,隨著VR技術的推廣,很多房產公司和中介公司都推出VR看房,這不僅提升了購房者的消費體驗,也為企業自身節省了時間成本,提升了交易達成的效率。又比如有的人生活在城市,但嚮往田園生活,於是一些菜場一改在市場上售賣蔬菜瓜果的方式,鼓勵消費者全程參與蔬菜瓜果的栽培種植,從而激發了其消費需求。可見,哪怕是圍繞滿足消費者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也大有文章可做。

當前,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企業和商家固然要在產品上推陳出新,要奮力開拓內需市場,但千萬別忽視了改善消費體驗。改善消費體驗,不應靠督促,而要多一些主動,多為消費者著想,尊重消費者的感受,其實受益的不僅是消費者,還有企業乃至整個市場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