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力量之根一一“刀樂兒"

美國對全球影響力,滲透力最強的是什麼?好萊塢的明星、NBA的球星、核動力的航母都會時刻出現在世界新聞媒體的頭版。但是能全方位、全覆蓋地影響,甚至控制全球每一個國家的只有美元一一這個用美國綜合國力背書的,令全世界又愛又恨的"刀樂兒″。美國就是用這把"刀″定期收割全世界的"韮菜",如同世界各國都是美國的菜園子。

從今天開始,希望能與《今日頭條》的"讀友"和"寫手"們一起辨識一下美國"刀樂兒"的前世今生,所做所為,意欲何為,以及還能否再肆意妄為下去。

一,"刀樂兒"出世

1607年首批歐洲殖民者登陸北美大陸後,他們入鄉隨俗,最開始是使用當地土著人的商品貨幣(貝殼串珠、菸草、穀物等商品)作為交易媒介。

在遠渡重洋時他們也隨身帶來了少量的歐洲金屬貨幣(金幣、銀幣或銅幣),並使用金屬幣購買來自歐洲的商品。

17世紀的英屬北美殖民地區,商品貨幣佔據著貨幣流通的主導地位。宗主國(英國王室)掌控著鑄幣權,不允許在殖民地設立鑄幣廠,也禁止英國鑄幣出口到殖民地,因而流通中的金屬幣是稀缺的硬通貨。

隨著殖民地貿易的發展,商品貨幣因其天然缺陷,越來越不適合流通,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人們對金屬鑄幣的需求也越來越急迫。

金屬鑄幣價值穩定、易分割、易保存,流通使用起來遠優於商品貨幣。進入18世紀後,殖民南美洲地區(秘魯、墨西哥、西印度群島等地)的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和秘魯設有鑄幣廠(因當地開發了金銀礦資源),鑄造西班牙金銀幣,這些金銀幣以貿易的形式流入了英屬北美殖地。

同時,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1689-1763年),英屬北美殖民地要和宗主國(英國王室)一起,共同對抗法國、西班牙。在作戰時,英國王室會給予英屬北美殖民地大量的軍事撥款,這些軍事撥款多是以金屬鑄幣和票據的形式給付的,票據可以直接兌換成英國的鑄幣。

當時北美殖民地對英國本土的貿易逆差一直很大(金屬鑄幣流向英國本土),殖民地的金屬貨幣供給長期不足。這也是最早的大英帝國對殖民地"剪羊毛″、"割韮菜″。

為了彌補金屬鑄幣的數量不足,從17世紀末開始,一些英國殖民者在北美殖民地上也效仿宗主國發行紙幣),用於向士兵支付軍餉(因當時自治政府財政緊張)。殖民地紙幣的發行沒有統一的機構,殖民地的自治政府、官方銀行或私人銀行,都可以發行紙幣,一般的商人也能印製發行紙幣。發行人或發行機構承擔兌現義務(兌換成金屬鑄幣)。

殖民地紙幣的發行有效彌補了金屬鑄幣的不足,也自然會造成殖民地貨幣貶值,引發英國本土商人不滿(損害其利益),1764年,英國本土的議會通過《貨幣控制法案》,禁止所有殖民地發行紙幣,必須使用黃金和白銀支付向英國政府繳納的稅收。這一事件可以認為是最早的"貨幣戰爭",也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西班牙在其盛產白銀的地方大量鑄造西班牙銀幣,在17世紀-18世紀時,西班牙銀幣廣泛流通,在英國或英國殖民地流通時,英國人則將其稱為“Spanish dollar”(西班牙元),美國用“dollar”作為貨幣單位正式源於此。

1775年6月,英屬北美殖民地成立以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為總司令的"大陸軍″,開始了持續8年的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的領導機構大陸會議,為籌措軍費而發行“大陸紙幣”( Continental Currency)。大陸紙幣的發行沒有任何貴金屬做支撐,純粹憑藉大陸會議的立法批准強制流通,相當於大陸會議開出的一張張“欠條”(或公債)。為什麼一張張"欠條″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呢?是因為對國家未來有期望,有信心!

最初,大陸紙幣還能以面值流通,但是從1777年開始,由於過度超發,紙幣貶值,到1780年時,大陸紙幣的市場價值已經跌至其面值的1/40,失去信用,導致惡性通脹。

通貨膨脹本質上是對"欠條"的賴賬,3年前節約100斤米,省了40元,借給了國家。3年後國家還了40元,再去買100斤米,現在需要1600元。此時此刻真希望能還"100斤米"而不是"40元錢"。

"刀樂兒"一一“美元”誕生

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北美殖民地代表簽訂《巴黎條約》,標誌著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9年《美國憲法》(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生效,使美國從一個鬆散邦聯轉變為一個具有統一中央政權的聯邦制國家,實現了鑄幣權的統一。

1792年,美國首任財政部長、開國元勳之一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提出《鑄幣法案》並獲議會通過。《法案》規定了機構設置,鑄幣形式,金銀比值,金銀含量和兌換比例,並確立了以“dollar”為美國基本貨幣單位, “美元”( US dollar)的概念正式誕生,此後,美國貨幣都稱之為:US dolla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