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口淨流入全國奪冠 杭州濱江為何一直聚焦這兩個“窗口”

經濟強省人口機械增長(流入人口)的比對,今年已經討論過一茬又一茬了。但作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任何時候審視都不過時。

浙江“很吸引人”。2019年,浙江流入人口達84.1萬人,不僅較自身上一年的49萬人“大爆發”,並且超過廣東的82.62萬人,居全國第一。省會杭州增長達55.4萬人,首次超越深圳,位列全國第一。

浙江和杭州為什麼這麼有吸引力?疫情衝擊下這種勢頭如何持續?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並不容易。4月15日,杭州高新區(濱江)花一整天時間,研究考察人才工作。一天時間,半天會議、半天考察,記者全程跟蹤發現,“窗口”與“韌性”兩個詞貫穿始終,為我們觀察浙江和杭州引才邏輯提供一個獨特視角。

從濱江這個引才引智窗口

看杭州高質量發展的韌性

最近,除了人才流入全國奪冠,浙江還有一件事讓全國人民瞪大了眼睛。在2月份財政收入這項指標上,浙江罕見超過了粵蘇滬三強,居全國第一。要知道,整個2019年,浙江財政收入僅排名全國第四,且只有廣東的56%。

浙江的“兩個第一”,與一直力推的“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大有關聯:在平時,數字浙江為高新人才搭建了創新創業的全產業鏈,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數字產業朝氣蓬勃,成為了一塊吸納千行萬業人才的“海綿”;在疫時,數字浙江依靠新舊動能的有效轉換,表現出了較強的生存力,甚至逆勢爬坡的抗打擊能力。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杭州高新區(濱江)正是這種浙江特徵的一個“窗口”。

4月15日下午,省委組織部門專程到三家企業和機構調研人才工作,每一處都是精心挑選:新華三是本土新制造企業,華為杭州研究所是新引高端企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是高校智庫創新平臺。

調研所見所聞,便是這些力量一路以來的同生共榮。

我們進入華為杭州研究所時,華為一位高管提到,華為與新華三,其實在部分領域是競爭關係,但依託於杭州高新區(濱江)產業生態的搭建,兩者又進行了完美互補,組建了一種新的產業鏈合作模式。

華為與新華三究竟互補在哪兒?

華為展示了一份鯤鵬計算機產業總覽圖——底層的處理器、華為雲、主板由華為聚焦;部件、整機數據庫向合作伙伴開放;操作系統、中間件和應用,要麼開源、要麼向夥伴採購、要麼免費支持應用遷移。

在華為向合作伙伴開放的部件、整機數據庫和中間件等領域,新華三恰恰扮演著產業鏈的關鍵角色。新華三是國內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領跑者,在存儲、雲計算、服務器等多個領域位居行業頭部,在5G、智能製造等領域,已經與華為達成了許多合作。

由此可見,一張鯤鵬總覽圖,展示的是華為“鏈動”數字和製造企業,更快更好助推數字浙江乃至數字中國的建設的產業發展邏輯。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案例便是,由於華為等企業的加持,目前浙江5G基站處在領跑位置,到2022年,浙江要建成5G基站8萬個,覆蓋面領先全國。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為代表的高校智庫型創新平臺,讓產業鏈延伸出更多可能,進一步擴大了引才空間。

杭州高新區(濱江)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需要持續創新發展動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雙一流”建設,需要增量發展要素。兩者一拍即合,在省市大力支持下,合作成立杭州創新研究院,面向全球匯聚一流人才,爭取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目前,在視覺感知等領域,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已經與海康威視等企業合作,取得了一定進展,未來的目標是要匯聚全球精英、孕育重大成果,建設服務浙江領先發展的世界一流研究院。

一路調研,我們獲知了三家企業的最新引才數據:新華三萬餘名員工中,研發人才超過50%;華為杭州研究所已經引入了8000名高端人才;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預計今年開始招生。每年超過3萬人的人才流入,支撐起杭州高新區(濱江)不斷湧動的發展活力。

可以說,從吸引一個人才,培育或引進一家公司,再到催生一個產業,講的就是企業之間、企業與杭州高新區(濱江)彼此成就的“數字故事”。這是一條“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濱江路徑”,這也是杭州乃至浙江在大變局中保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韌性所在。

從疫情這個危機轉換窗口

提升高精尖人才引進韌性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沖擊,人才引進也不例外。疫情後半場,進入誰招引人才辦法多誰就更容易贏得發展主動的窗口期、海外引才形勢複雜的挑戰期、廣大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黃金期。

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今年以來,疫考之下,面臨畢業生簽約受阻的情況,杭州高新區(濱江)應屆畢業生簽約總數佔杭州比重達到了39.04%,較同期還上漲了11.53個百分點,居於杭州各城區首位。

但數據漲,不代表數據優:雖然杭州高新區(濱江)應屆畢業生簽約總數佔杭州比重在上升,但實際人數在下降。喜中有憂、憂多於喜,是疫情衝擊之下人才引進的常態。尤其是近幾年來,杭州高新區(濱江)引才優勢漸漸被追平,相比個別兄弟城區以及全國其他高新區,初顯標兵變追兵的勢頭。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不論是調研現場還是會議現場,將疫情比作危與機轉換窗口的聲音不絕於耳:它打開了人才流動的窗口,企業併購的窗口,產業升級的窗口……在“後疫情”時代,企業之間、城市之間乃至國際範圍內,人才流動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將更加頻繁。對於杭州高新區(濱江)這樣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地區來說,正是“修屋頂”“練本領”“提韌性”的好時候。

再提危機轉換的窗口意識,杭州高新區(濱江)如何在疫情衝擊下保持人才引進的好勢頭?用杭州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王敏的話來說,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處理好“怎麼幹”和“怎麼看”兩對關係。

“怎麼幹”關係到能爬多高。

體制活,滿盤活。一位幹部在會議發言環節提到,“高新區唯一的優勢,就是體制機制優勢”。當前,杭州高新區(濱江)必須進一步優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理清各有關部門、街道、平臺職責邊界,既不能某個部門“包打天下”,也不能當“甩手掌櫃”。宏觀上,每一個領導幹部立足本職工作考慮問題,都要從維護提升高新區(濱江)創新創業生態的架構中去衡量;微觀上,人才工作總體指標和細化指標,都要件件有落實,讓努力看得見、摸得著。

“怎麼看”關係到能走多遠。

杭州高新區(濱江)之所以走在前列、先人一步,與省市和國家賦予的客觀發展機遇密不可分。正確處理好“怎麼看”,首先需要處理好“客觀與主觀”的關係,清醒認識客觀機遇的變化,以主觀努力搶抓客觀機遇。

同時,在“橫向與縱向”等指標內涵中,杭州高新區(濱江)應當站到代表杭州、代表浙江、代表全國參與世界競爭的高度,通過多維度分析,科學研判存在的差距與不足,補齊短板,擴大優勢。

尤其應當注意的是,“政府與企業”配合需要精準把握。既要強化市場這隻手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政府這隻手的引導力也不能弱化,積極推進“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目前,杭州高新區(濱江)已經籌備醞釀一項政府產業基金更好發揮創投、孵化作用的計劃,將鼓勵以技術換政府股權,培育有潛力又有核心技術的創新創業者,打造下一個獨角獸,乃至下一個上市企業。

在寸土寸金的杭州濱江,華為杭州研究所綠水環繞,食堂、研發樓等樓宇有著別墅級的容積率,每一座小樓都有一片青綠掩映。

在辦公樓前,記者從一項比賽的宣傳展板上,看到一句口號:把技術扎到根,把生態捅破天。這句口號是華為“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的進階版。修改之後,寥寥數個字的不同,就把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形容得淋漓盡致:

技術由企業專攻,生態由政府打造,我們將能更好應對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中的種種挑戰。(浙江新聞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