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師屢出,漠北塵清",朱棣五徵漠北為何會失敗?

"六師屢出,漠北塵清",朱棣五徵漠北為何會失敗?

朱棣即位後,繼承了太祖對待蒙古的措施,但是面對蒙古韃靼部的屢次侵擾,朱棣都採取強硬的軍事行動進行反擊。在朱棣統治時期,一共五次率軍親征韃靼,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相較於明朝的勞師耗費糧來說,可以說是往返無功。

一、明朝初期,太祖採取靈活政策對待蒙古,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朱棣即位後雖然承襲太祖政策,但態度強硬

元末的農民起義的戰火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明朝代替元朝統一了全國,並將元朝的殘餘勢力驅逐到漠北地區,但是元朝殘餘依然還保持著強大的實力,並且在嶺北地區建立了王廷,依然與明朝對抗。

史書記載:"邊境之禍,遂與明朝始終"。

元朝殘餘敗退漠北後,建立了北元政權,後又分裂為韃靼和瓦剌,他們與明朝沒有穩定的關係,戰和無度。明太祖對蒙古的勢力首先採取了武力政策,據《明史》記載:

洪武三年,太祖"遣徐達為大將軍,使出西安搗定西;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使出居庸,搗應昌"。

太祖對蒙古採取強勢的物力政策,雖然給蒙古以沉重大力,並且讓蒙古走向分裂,但是使得明初財政開支巨大。

與武力征伐政策相合的便是加強邊防,進行防禦。《明史》記載,

太祖指出"御邊之道,故當示至以威武,尤必須守以持重,來則御之,去則勿追,斯為上策。若勿為窮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

太祖注重邊疆防禦,並且集中軍事力量於北方,派遣燕王朱棣駐守北京,並且給朱棣軍政實權,這就為燕王朱棣的崛起提供了機遇。

由於蒙古勢力與明朝時戰時和,在和平時期,明朝便與蒙古進行互市貿易。明朝向蒙古輸送大量的糧食、絲綢和茶葉等生活必須品,這些都是蒙古稀缺的,這就導致蒙古在經濟生活方面對明朝的依賴性。

蒙古作為遊牧民族,嚮明朝輸送的了大量的牛羊,馬匹,特別是馬匹的輸入,彌補了明朝軍馬不足的問題,加強了明朝的軍事力量。

應對蒙古時戰時和的舉措,太祖採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打擊了元朝殘餘勢力,鞏固了明朝的統治,為明成祖對蒙古採取五次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

明朝建立後,朱棣憑藉戰功得封為燕王,後鎮守北方,一直處於對抗元朝殘餘侵擾的第一線。 在燕王朱棣建設下,北京成為抗擊蒙古的軍事重鎮。太祖時將軍事力量逐漸傾向於北方,加強了北京地區的軍事力量。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為帝,雖依舊定都於北京,但卻於永樂元年(1403年)便下令修建北京宮殿和北京城,為遷都北京作準備。北京城的修建,不僅使得明朝更加將軍事力量集中在北方,而且使得明朝的政治中心也逐漸集中到了北方,這為以後朱棣五次征討蒙古提供軍事和政治準備。

永樂六年(公元1409年),成祖朱棣繼承了太祖對待蒙古的措施,派遣使者前往蒙古韃靼部,試圖與韃靼通商友好,但是明朝使者卻被韃靼殺害,此事可以說隨後朱棣五次征討蒙古的導火線。

二、朱棣五次御駕親征,前兩次痛擊了韃靼部,其餘三次並沒有取得大的成功

明使被殺一事,傳至南京,朱棣震怒,隨即下令淇國公丘福率10萬大軍征討。但由於丘福部署失誤,導致大財,丘福戰死。丘福軍隊的失敗,直接促使了朱棣親征蒙古。

朱棣決定御駕親征後,下令讓戶部尚書夏原吉籌措糧餉。《明史》記載,朱棣對籌措糧餉之事考慮的十分周全,既考慮到了運輸問題,又考慮到了回軍所需。由此可見,御駕親征是成祖考慮良久之事。

永樂七年一月,朱棣率領50萬大軍,進擊漠北。此次軍事行動進展的十分順利,明軍在漠北兩次打敗蒙古韃靼部的軍隊。同年六月,朱棣班師回朝,

此次軍事行動大獲全勝,戰績顯著,沉重的打擊了蒙古韃靼部,使其在漠北的實力走向衰落,從而為蒙古瓦剌部的崛起提供了機會。瓦剌大肆侵奪韃靼部的領土,導致雙方戰爭不斷,無力侵擾明朝邊境,為明朝北京城的修建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明朝利用瓦剌和韃靼彼此的戰爭,擴張了北方領土。

永樂十九年,韃靼部在結束了與瓦剌的戰爭,並且實力有所恢復,再次開始侵擾明朝邊境,守將王祥戰死。面對韃靼的侵擾,朱棣決定再次御駕親征。

朱棣這次決定御駕親征卻遭到了,禮部、刑部和兵部三位尚書,即夏原吉,吳中和方賓的極力反對。三位尚書以明朝當時農業凋敝,天災不斷,財政空虛為由,反對朱棣的討伐韃靼的決定。但是朱棣剛愎自用,聖意已決便不再更改,下令將三尚書逮捕下獄,並命令英國公張輔籌辦糧餉。

經過一年的籌措,糧餉籌齊。朱棣親自率領數十萬大軍,再次進擊韃靼部。彼此征伐並不像第一齣徵,大獲全勝。由於韃靼有了第一的教訓,這次面對面對來勢洶洶的明朝大軍,韃靼部迅速北逃。

明朝興師動眾,勞師耗糧,面對的只是一片空蕩的荒漠,戰利品也只是一些牛羊、馬匹。這次征討雖然沒有流血犧牲,就驅逐了韃靼勢力,但是對於明朝來說卻也是一種失敗。同年九月,朱棣率領大軍退回北京,隨著明朝軍隊的退回,韃靼部又重新回到了原先遊牧的地區。

韃靼部在受到第一次教訓和學習了第二次的應對經驗後,針對明朝的大軍進攻,一直採取避其鋒芒的對策,即明朝進攻,韃靼便逃跑,明朝班師回朝,韃靼便回到遊牧地區。

永樂二十年,韃靼再次侵擾明朝邊境,朱棣面對韃靼的侵擾,決定再次御駕親征,而這次御駕親征的目的是為了一舉消滅韃靼勢力,所以這次動用的糧餉和軍隊遠超前兩次。但是結局還是如同第二次,只是短暫的驅逐了韃靼部落,並沒有傷到韃靼部的根本。

永樂二十三年,韃靼再次侵擾明朝邊境,朱棣又一次決定御駕親征,親征和前兩次並沒有任何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在回軍途中染病,之後不久並病重去世,時年64歲。

三、朱棣五次親征,雖然給韃靼部一定打擊,但是與明朝的消耗相比,還是失敗的,給明朝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對於朱棣的五次御駕親征,《明史》評價說:"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洪猷錄》評價說:"迤今二百年,虜所以不敢大肆憑陵者,則其餘威之震,後世所藉賴不淺也"。

朱棣的五次北方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朱棣的針對蒙古韃靼部的五次軍事行動在規模和氣勢上都遠遠超過了明太祖對蒙古的軍事行動,這表明了明朝國力在太祖後已經得到恢復與增強,也表明太祖的施政措施的正確性。

朱棣五次率領數十萬的大軍,進入漠北,展現出了明朝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宣揚了明朝國威,震懾了漠北蒙古部落和東北女真部落,也遠懾朝鮮地區,讓其終明一朝都臣服於明朝,維護了明朝在朝鮮地區的勢力。

朱棣五次御駕親征都驅逐了韃靼部落,打擊了其他漠北地區的實力。特別是前兩次的軍事行動,給韃靼部落以沉重打擊,間接促成了瓦剌部落的崛起,兩者為了爭奪領土而相互戰爭,使得蒙古難以東山再起。

朱棣在親征過程中採取了極為殘酷的"搗其巢穴,焚其積聚"的策略,焚燒了韃靼的草場。韃靼作為遊牧部落,依靠草場過活,草場的焚燬給韃靼以沉重的打擊。

雖然朱棣五次親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較於明朝的軍事和財政開支,還是微乎其微,即所謂的勞師耗糧 往返無功。

朱棣五次北方都出動了數十萬大軍,特別是第一次,用兵達50萬之眾,"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朱棣每一次的出兵,都精心籌備糧餉。朱棣統治時期,開展了大規模的政治舉措,這些舉措,使得國庫入不敷出,財政空虛。籌備糧餉很大部分只能剝奪百姓財物,官府通過強制手段,加重百姓的賦稅。轉運糧餉需要大量勞動力,宦府又不得不加重百姓的力役,隨意科派,但是這種勞民傷財的軍事行動,卻並沒有給韃靼部以致命打擊。從這一角度來說,朱棣五次軍事行動是失敗的。

朱棣五次御駕親征雖然在一定程度,打擊了韃靼勢力,但是韃靼一直採取迴避明軍主力進攻的措施,致使明軍無法給韃靼以致命打擊。韃靼面對明軍進攻,立即往北方逃竄,明軍退回後,韃靼部隨即回到原先遊牧地區。韃靼憑藉自己遊牧部落的機動靈活性,始終和明軍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韃靼的實力得到了保留。整個明朝,蒙古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對手。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年二十史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