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前言: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隨後,魏國的魏文侯通過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一舉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在當時,魏國不僅經濟實力強大,而且軍事實力也十分不錯,其麾下的魏武卒更是令人聞風喪膽。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佔據了先機的國家,卻在戰國中後期中逐漸衰敗,並從一開始的頭號強國淪落為二等小國,直至被秦國所滅。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而魏國之所以會衰弱的如此之快,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國的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比如在秦國變法的商鞅,或者是在楚國變法的吳起,他們本來都在魏國工作,但後來卻因為一些原因,紛紛離開魏國,前往他國,並在他國幹出了一番大事業。此消彼長之下,魏國的衰敗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魏國的人才流失現象如此嚴重呢?

一、君王沒有識人之明

一個君王是否賢明,有著許多的參考標準,但是無一例外都包含著識人之明。想要管理好一個國家,光靠一個君王是不夠的,還要輔以一堆賢臣名將。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魏文侯在位期間,魏國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施行變法,就是因為魏文侯能夠知人善用,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上,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政策和平糴法。此舉不僅有效地提高了魏國國內的糧食產量,還提高了魏國國內的物價平穩,為魏國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後援。
  2. 政治上,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法經》。此舉使得魏國國內有法可依,大大地規範了魏國國內官員和平民的行為準則,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魏國國內的行政效率。
  3. 軍事上,魏文侯任用吳起等人,訓練魏武卒。魏武卒的建立,不僅使得魏國在對外戰爭中始終保持優勢地位,還在無形之中震懾了趙、韓兩國,鞏固了魏國在三晉聯盟中的主導地位,這為魏國的霸業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也就是說,魏國的霸業不僅和魏文侯的賢明有關,還和魏文侯提拔重用的賢臣有關。可是,自魏文侯去世以後,魏國的君王卻再也沒有出現能夠知人善用的君王。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魏文侯去世以後,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即位之初,以公叔痤為相。公孫痤知曉吳起的才能,所以害怕他有一天取自己而代之,於是便用計令魏武侯相信吳起已經有了背叛魏國的心思。

其結果就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而吳起前往楚國以後,馬上就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並在楚國開展變法。至此以後,楚國便逐漸強大起來,對魏國產生了不小的威脅。

無獨有偶,魏國魏惠王時期,公叔痤即將去世,他臨死前希望魏惠王能夠重用商鞅,並勸諫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商鞅,就殺了他。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史記·商君列傳》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可是,魏惠王對公叔痤的勸諫並沒有放在心上,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死商鞅,反而認為公叔痤是病糊塗了。

而商鞅自認為不會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了,就離開魏國前往了秦國,由此開啟了秦國的統一之路。

魏文侯之後的魏國曆代君王,不僅沒有發現賢才的慧眼,反而將若干人才全部趕往他國。秦國諸如商鞅、張儀、范雎等舉足輕重的人物,皆來自魏國,魏國的衰敗不也在情理之中嗎?

二、魏國強大,對人才產生輕視

魏國的霸業自魏文侯變法開始,到馬陵之戰中慘敗結束,一共持續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中,魏國一邊西距秦國,一邊南攻楚國,又是三晉聯盟和齊國的老大,是當時當之無愧的霸主。

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國的君王和臣子自然而然地會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拿發生在三件聯盟內部的一件事情舉例。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韓、趙相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不敢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構與己也,皆朝魏。——《戰國策·魏策一》

魏文侯時期,趙國和韓國發生了衝突,於是這兩個國家的君王都相繼向魏文侯求助,希望魏文侯能夠為自己主持公道。魏文侯以兄弟之國為由拒絕了這兩個人的請求,於是韓、趙兩國就只能將此事作罷。從此事中趙、韓兩國對魏國的態度就能看出,魏國在當時的地位。

這其實相當危險,因為這不僅會助長魏國君王的囂張氣焰,還會使得整個魏國的官員和人民都滋生這種情緒。魏文侯在位之時還好一點,他本人屬於魏國的開國君王,是從苦日子過來的,但是他後面的魏國君王就沒有這麼好的定力了。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魏惠王時期,魏國經歷了兩次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也正是這兩場戰爭,才使得魏國遭受重創,並慢慢地衰弱了下來。而這兩場戰爭的失敗原因,其中一點,就是輕敵。不僅是魏惠王輕敵,包括主將龐涓和魏國士兵盡皆輕敵。

無論是桂陵之戰還是馬陵之戰,其爆發的原因都是因為魏國在同他國作戰之時,齊國趁機偷襲魏國國都,以至於魏國全軍義憤填膺,想要擊敗齊國雪恥。

然而這樣的舉動本身就是錯誤至極的行為。魏國剛剛同他國交戰,正是士氣正疲的時候,此時魏國軍隊需要做的就是憑藉著魏國強大的國力進行全軍休整,以逸待勞。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但是龐涓卻認為魏國的實力遠在齊國之上,哪怕是疲勞作戰,也不會害怕齊軍。於是,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皆敗,且皆敗於齊軍的同一伎倆。正如孫臏所言:“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龐涓身為一代名將尚且如此大意,更何況他人呢?

因此,魏國的人才流失,不僅僅只是因為魏國君王不能知人善用,更因為魏國君王認為魏國強大,並不怎麼需要這些人才。

結束語

​魏國在佔據了極大優勢的前提下,卻逐漸走向下坡路,不得不令人感到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