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割不斷的網絡情結

門診案例

童童(化名)是一名16歲的男孩。童童5歲前一直跟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5歲那年,爺爺突然在家中病逝,這給童童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爺爺去世後,童童父母把奶奶和孩子接到身邊一起生活。父母工作繁忙,經常在童童入睡後才回家,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

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老師給童童媽打電話,說孩子情緒失控、動手打了同學,起因是對方一直叫他的綽號,老師詢問過程中童童還幾次拿頭撞牆。

後來童童上了寄宿中學,初一時成績不錯,初二時成績卻開始下滑。童童跟父母說,學校的風氣不好,同學喜歡炫耀,老師也偏心。有一次上課,大家都在說話不聽講,老師卻偏偏只批評了童童,結果童童跟老師說:“你滾!”,老師當場被氣哭。童童覺得既然大家都在說話,憑什麼老師只批評自己,這不公平!

童童想報考一所私立高中,但由於經濟壓力,家裡還有個弟弟,父母就勸說童童放棄,考公立高中。事後媽媽才在童童的日記中發現關於他有多想要去那所私立高中的隻言片語。

初三中考前一個月,老師突然打來電話,說童童揚言要打死同學辰辰(化名),因為辰辰偷了他的耳機。但辰辰表示不是他偷的,老師和童童媽都沒辦法,只好跟童童說再給他買一個,這件事就讓它過去。第二天,童童媽又接到學校電話,說孩子情緒突然崩潰,躲在老師的桌子下面,邊哭邊說:“就是辰辰偷了我的耳機,是辰辰威脅證人,現在證人都改口了!”

媽媽決定讓童童先在家休息一週。回家路上,童童表現出格外輕鬆愉悅的神情,跟剛剛判若兩人。媽媽以為是孩子已經想開了。

原本計劃在家休息一週,但童童一直推脫不想回學校,父母只好同意。這期間,媽媽每天都把童童送去圖書館複習。有一天,媽媽偶然發現童童根本沒進圖書館,而是跑回家打遊戲了。父母非常生氣,批評了童童,問他這樣還怎麼考高中?童童發怒,說不考了,還讓父母都滾,接著跑去關上弟弟和奶奶的房門,然後拿出一瓶消毒水衝向媽媽說要同歸於盡,被爸爸及時制止了。

後來童童哭著說他不敢去考試,想要休學一年。父母找來親戚家哥哥和童童的同學進行勸說,都無濟於事。也先後找來幾位當地資深心理諮詢師,但由於童童強烈排斥,治療都沒能進行下去。他只跟諮詢師提到了耳機的事和考前壓力很大的感覺。

放棄中考後,父母讓童童在家輔導弟弟功課,童童照做了,但除了輔導功課,童童都在房間閉門不出,日夜顛倒地打電腦遊戲,還動不動就發火。他跟媽媽說自己想要去死,但又怕疼。

七月底,家人強行送童童去精神專科醫院檢查,在封閉病房(精神病患者區)住院兩天。檢查結果無器質性病變,童童情緒表現也正常,醫生說是青春期的心理不適應,開了點抗焦慮藥物,就讓他出院了。

此後,童童幾乎不出家門,對父母失去了信任,把自己鎖在屋裡玩遊戲,偶爾下樓取快遞,一聽媽媽提起讓他復學的事,就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感覺很緊張。除了輔導弟弟,童童幾乎不說話,也從不跟家人一起吃飯,父母只得用微信跟他溝通。再去醫院複查,醫生加大了藥物劑量,但童童吃了幾天又擅自停了藥。

擔心孩子網絡成癮毀了前程,父母嘗試過斷網、毀壞電腦、沒收手機,但童童每次都大發脾氣,鬧得雞犬不寧,還以絕食來要挾父母,搞得一家人每天提心吊膽卻又束手無策。後來父母把童童送去戒網癮的機構進行了3個月的封閉式訓練。童童訓練期間表現很好,表示出來後想繼續上學,不再玩遊戲了,可等童童回到家,沒堅持幾天就又開始了黑白顛倒的網絡生活,還經常說恨自己的父母。

就這樣直到2020年春節,父母偶爾會提到讓童童復讀的事,每次童童都很激動,還伴有攻擊性行為。

2020年2月,父母上網搜索到了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因為疫情不能面診,父母試圖說服童童接受診所的視頻診療。一開始童童非常牴觸、情緒激動,在父母的好言勸說下,才接受了第一次視頻心理治療。第二次治療時,童童牴觸情緒明顯降低,願意配合。

近日,媽媽懷著感激之情向診所客服反饋說:“在給孩子求醫治療的過程中,走了這麼多彎路,在我們快要絕望之時,終於找對了專家。上次治療後,孩子偶爾會跟我們說說話,情緒也平和多了,讓我看到了孩子改變的希望。過去我們沒什麼時間陪伴他,忽視了孩子出現的一些心理狀況,也沒有認真對待之前孩子表達過的一些觀點和想法,但願一切都還來得及!”

經過一個半月的心理治療,童童有時會幫家裡做些家務,雖然話不多,但已經願意走出房間,在客廳上網,變得不那麼迴避父母了。家長對於童童的改變感到非常欣喜,感覺孩子的情況終於出現了轉機。

待續(將持續跟蹤報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