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澤宇:豫東往事之廉吏軒輗

常澤宇:豫東往事之廉吏軒輗

聖旨局部


常澤宇:豫東往事之廉吏軒輗

聖旨局部


  明天順五年(1461年)農曆十二月七日,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鹿邑縣的軒氏家族受到了一份莫大的恩典。這是當今天子頒發的誥命聖旨,綾緞織成的卷軸上呈五段四色,首尾各一色,文字端莊秀麗,圓潤飄逸。落款時間上鈐“制誥之寶”朱文方印,左側鈐有象徵著已在禮部備案的“之寶”騎縫章。在這卷近乎三米的四彩皇綾上,洋洋灑灑地如是寫道: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人子之於親,皆有顯揚之願肆,朝廷推恩臣下必及其親者,所以體孝子之心也。爾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軒貴,乃左都御史輗之父,積善在躬,晦跡弗耀,篤生令子,為國重臣,推厥慶源,宜申卹典,茲特加贈爾為資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服茲恩寵,永慰冥靈。制曰:朕惟賢才,出為國用,茂建事功,而朝廷必舉褒榮之典,以追賁其親者,所以敦本始隆孝治也。

  爾贈淑人劉氏,乃都察院左都御史軒輗之母,端靜慈柔,夙宜家室,有子才能副予委任,載稽彝典,宜錫寵章,今特加贈爾為夫人,尚服恩榮,以賁泉壤。制曰:繼母之德,豈但配儷其父,而於子有訓育之勞焉,故子受恩典必推以及之,此國家之制也。

  爾贈淑人張氏,乃都察院左都御史軒輗之繼母,克修壺範,素著母儀,有子顯庸,由爾慈訓所致,茲特加贈爾為夫人,服此光華,永慰冥漠。

  天順五年十二月初七日

  聖旨中詳細說明了為旌表軒貴夫婦教子有方,為國家培養一個棟樑之才。特贈軒輗之父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軒輗生母劉氏、繼母張氏由淑人提升為夫人。封建時代的子以母貴,母以子榮的傳統莫過於此,在這一切榮譽的背後都圍繞著軒家爭氣的兒子,歷任刑部尚書、左都御史的軒輗。


常澤宇:豫東往事之廉吏軒輗


  軒輗,字惟行,號靜齋。中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進士,被分配到行人司任職。可別小看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部門,它可是掌管傳旨、冊封,負責詔敕的重要機構,一般由新科進士充任,相當於實習歷練,為大明王朝儲備人才。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改御史,巡按福建。英宗正統五年(1436年),軒輗被中央破格提拔為浙江按察使。天順元年(1457年),拜為刑部尚書,次年遷左都御史(正二品)。左都御史一職,據《明史·職官志二》載:“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頗有點今天中央紀委書記的意思,這是他人生事業的頂峰。

  軒輗在浙江按察使任上,以生活儉樸,為官清廉,而名盛一時。依明制,軒輗作為浙江省主管政法的省部級領導幹部,享受著正三品、月三十五石的優厚待遇。可令人不解的是,在當時的杭州,這位軒大人無論冬夏寒暑,就穿一身打滿了補丁的青布袍。平日吃飯,軒夫人親自上陣,打水舂米,洗菜做飯。他還與屬下約定每三天買一回肉,且每次不能超過一斤的量。

  軒輗這一系列舉動當然有其深刻的用意。原來,他的前任生活奢侈豪華,已經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軒輗盡力去改變這一腐化的官僚生活方式。他以身作則,十多年間始終如一,從而影響並打動了像杭州知府陳復、布政使孫元貞等一批地方官員。一時間,浙江官場上形成了頗為清明的政治風氣。

  軒輗還關注國家時事動態,對於復開福建銀場、南宋皇陵侵佔案等做出了長遠的思考,發表的見解都經住了時間的考驗。所以,《明史·軒輗傳》載:“十三年奏陳四事,俱切時弊,帝悉從之。”

  軒輗一生以廉潔自居,生性孤傲耿直,從不與人同流合汙。在南京的時候,都御史張純大辦宴席,邀請賓客,軒輗因看不慣張純驕奢淫逸的品性,拒不赴宴,張純只得派人把大餐送到軒輗家中。然而,我們這位軒大人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史書記載說“亦不納”。雖寥寥三字,卻把軒輗孤峭之形象,渲染地愈加濃烈。以至,後來清人在纂修軒輗傳的末尾寫道:“清操聞天下,與耿九疇齊名,語廉吏必曰:‘軒,耿!’”即是說,軒輗是與耿九疇齊名一時的廉吏。

  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夏,軒輗上書皇帝,告老還鄉,還沒等到中央批覆,他就回到了河南鹿邑縣的家鄉。到家後立即要求洗浴,正在眾人匆忙之中,軒老似乎有點疲倦得打了個呵欠,不料,他再沒睜開雙眼,便駕鶴西去。

  軒輗去世後,他生前上朝時所持的象牙笏板、所穿的朝靴,包金玉帶板、連同曾帶給整個軒氏家族榮耀的奉天誥命,被子孫們奉若至寶,恭恭敬敬地呈放在軒氏宗祠內。經歷明亡清興,近世戰亂的五百多年流轉,仍被妥善保管於軒氏子孫之手。

  今天,那捲天順五年的聖旨誥命與象牙笏板被作為珍貴文物,陳列在周口市博物館的逐波興埠展廳中。走進它們的每一位參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放緩腳步,駐足欣賞。我們能從中想到哪些?是那滲透在遒美筆意之間的家族榮譽感?還是那彰顯在絹地之上朱文“制誥之寶”的天子威嚴?抑或是那隻上朝面君的象牙笏板,笏身上的細小裂痕,有著一個動聽的名字——“雀絲”,她是年代久遠的印記,在無聲地傾訴著歲月積澱裡的人生沉浮。

編輯/攝影:軒轅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