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普學堂《近期非標市場彙總財富行業後勢展望》

一、非標逾期彙總


1.問題公司


近期彙總了一些市場中非標逾期的典例,相關數據可能不太精準,但對描述整個市場趨勢和方向仍然有很大的幫助。在2019年第四季度發表的一些文章裡就曾提到到信託可能是後續關注的重點,同時2020年3月份左右信託的兌付特別像2019年的12月份時的狀況,這都提醒各位最近要對信託有所關注。


之後果不其然有很多信託產品開始現問題,而且同比過去出現的問題更多,同時有些信託公司也出現整體性問題,如安信信託和雲南信託等。AX信託是一個今年出現問題較大的公司,其從2019年時就有引發問題的苗頭,但當時從宣傳、披露和曝光等角度的對外信息公開比較壓制。與此同時也有某些信託發行的TOT產品被銀保監叫停,叫停一段時間後又被恢復。被叫停的產品或機構是不是集中有問題也不宜多加評論和解讀,但好端端的產品也不會被莫名其妙叫停。很多公司出現問題後,公司基本上就是用媒體公關的方式,通過風控依靠煽稿,維穩依靠的通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但其中有很多信號都是值得大家關注。


上面是一些信託公司的案例,而上市公司的案例就更多,如最近吸引大家眼球的瑞幸和愛奇藝。最近引起轟動的瑞幸造假事件後,愛奇緊跟著又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有潛在問題的公司可能還不止這兩家,國內的上市公司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就存在各種各樣的雷,通過自己手動分析和發現問題公司就已超過60多家,實際上可能更多。因此上市公司應該是要注意的關注點,後期的雷區很有可能就在上市公司。


2、產品逾期情況


如果從財富機構角度分析觀察,會發現頭部的機構也開始踩雷。最近比較出名的是B站IPO項目。項目出現問題以後仔細分析會發現是相關人員存在一定的問題,並不是項目自身存在問題。這件事發生以後以後又同時捲入了京東金融,因為當時項目的代銷商就是京東金融。當時銷售方面不是很嚴謹,現在有投資人可能就要對這方面追溯問責。即使投資人與京東金融進行了溝通,但情況不是很好,接下來維權可能會在短期裡成為市場的焦點。


上市公司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在過去幾年中還沒有爆發,潛在的問題通過表外融資等方式在過去還能應付,但是疫情之後可能就導致公司備案產品、營銷等運營環節中的一個階段跟不上整體節奏,公司就突然爆雷。

探普學堂《近期非標市場彙總財富行業後勢展望》

探普學堂《近期非標市場彙總財富行業後勢展望》


上面第一張圖中列出的是有問題的信託產品和信託公司,第二張圖是愛奇藝在4月7號的對外公佈報告,稱公司存在一定的作假情況。同時前段時間也有很多金交所的的產品因其私募明股實債的延續屬性出現了延兌,而且延後了較長一段時間。因為疫情的原因,各位可能也沒有過於關注。投資人就算真的在當時詢問項目情況,公司也完全可以用疫情的說辭不告知具體信息。但現在疫情慢慢恢復之後,客戶詢問有關情況之後會發現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業內的一些財富機構一定要注意相關情況,在募集資金的幾個月裡存在的真空期可能對頭部機構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對於中間機構的殺傷力較強。


二、重要信號解讀


1.歷史隱患加速釋放,逾期風險再上臺階


暴雷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就是陳舊的慣性無法再次持續用過去能夠用的手段,所以就看到現在很多項目和機構都有問題。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頭部的財富機構也會踩雷,信託也會踩雷,金交所也會有雷區。接下來就可以把問題分成兩個區塊,區塊一是資產方面。資產方面非標固收的底層資產往往都是對應於三方面——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房地產。區塊二是做管理員的頭部財富機構——信託機構、金交所等。


2019年爆雷的私募機構越來越多,P2P在2019年爆雷以後基本就已結束,當中一些比較大的財富公司都出現了問題。到2020年,有些信託公司已經整體性出現問題,風險在不停變化,同時債券市場違約的情況也普遍存在,都出現信用風險。各位在這樣的節點下不要再去迷信,不要覺得一些機構相對會有優勢,所有的機構或公司都有可能爆雷,只是結局不同。


很多投資人都覺得信託有優勢,但信託唯一的最大優勢可能就是牌照

。有信託牌照後可以做很多非標業務,做很多繞過合規的業務。信託有貸款的資格,一些銀行的資金以前就通過信託做通道流轉。如果沒有信託牌照,銀行的資金向外流轉就很困難。特別在委貸業務被停止以後,只有信託能做通道對外放出銀行資金。但是有牌照不等於產品肯定安全,作為一個投資人或理財師都要注意現在信託絕對的安全舒適期已經過去。


信託相比其它財富機構的唯一好處就是其爆雷以後不會涉及到非法集資,如果涉及到非法集資,理財師的風險非常大,法律的風險甚至可能會讓理財師失去人身自由或直接退休。現在不像2014年、2015年時在非法集資上出現問題後還能轉向在珠寶上發展,現在出現問題後員工的勞動名單上就會有記錄,而且如果機關在出現問題後給投資人打電話,對於投資就異常困難和麻煩。一旦涉及非法集資,產品的時間就會拖延很長時間,還會有大量的損失。


信託作為一個金融機構,如果整體性出現問題,也只會換掉其機構的股東。比如安信信託的問題可能是高天國的個人問題,那他負責的項目就有可能會被換掉,新的負責人接手之後也會慢慢處理前面的問題。同時再看雪松接手中江以後雖然說爭議比較大,但是確實慢慢處理了一些過去的問題。所以各位如果當前舉棋不定,覺得做一些自融的產品非常難,做信託的自融是比較好的選擇,至少最後不會被關進去。


2.頭部財富機構爆雷


頭部財富機構爆雷已經見怪不怪,各位也都很熟悉。現在基本上所有的頭部機構像恆天、諾亞、海銀等都陸陸續續出現問題,這很正常。現在所有的雷都是在過去埋下的,不是今天的問題,是以前出現的問題。在這個節點上理財師和投資人需要做思維切換,如果切換不過來,在後續的一段時間裡在投資上會比較吃力。現在的雷是加槓桿逐漸累加上來後突然被要求去槓桿導致的被動處境。


財富管理行業中,如果公司自己做管理人,盈利能力就要大大下降。就像4S店賣車做銷售能力很強,但自己造車售賣的情況不見得會很樂觀。2009年加槓桿以後,很多非標業務都出現了增量,當時投資人和機構都很開心。但後續2017年就出現了大資管新規以後的一刀切去槓桿。


一刀切槓桿就觸發了很多雷,所以在2018年下半年以後,社融已經不再是強有力的渠道。宏觀的口徑接下去是要穩,一穩就穩槓桿。對於穩槓桿,很多人都做出了誤判,覺得這事已經過去了。但很多的事情都是有上半場和下半場,並且還有中場休息。在中場休息時就應該趕快去調整,但很多財富公司在行業裡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還是採用原來的體系和方法,覺得在一刀切槓桿風口安全度過後市場可能就要觸底反彈,同時對當時的經濟也有爭論,但事實證明觸底反彈的看法是都誤判。


在穩槓桿階段過去以後,行業又開始局部分化,又開始加槓桿。有些機構在當中進行了調整,應對較好;有些機構沒有調整過來,處境比較困難。同樣是頭部機構,有些機構可能就比較辛苦,有些機構雖說現在壓力也大,但是至少還在往前走、往上走,這就是調整的過程不同而導致的。


在調整過程當中,雖然有穩定性的需求,但是這穩定性的需求並不改變最終方向和既定政策。在所有的改革開放政策裡,最大的一條是穩定壓倒一切,所以現在任何的政策都不會犧牲社會的穩定性。當處理完穩定性的問題以後還會繼續的慢慢往前走,改變具體的落地口徑和操作方式,也可以看出當中的政策和監管的態度非常堅決。如果在這方面抱有僥倖,肯定就會嚐到惡果。


3.底層3個陣地


如果清楚非標底層的三個陣地——上市公司,房地產和地方政府的情況以後,就很容易能估算出非標未來的趨勢,短期基本上看得很明白,長期可能不太好判斷。但不管對於理財師還是投顧,如果能夠判斷6-9個月內的情況,就能夠做出一定提前回避的動作。


—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可能是下一個雷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上市公司本身分化比較嚴重,而且上市公司離券商最近,上市公司的IPO是券商承做,發債時券商也是其主承銷商。上市公司一直跟券商、銀行、信託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走的非常近,上市公司如果有融資需求,這些機構肯定都會圍上去。


當一家上市公司到第三方財富機構進行融資,意味著什麼?


第一,上市公司之前的額度可能都已經用完,沒有辦法再借。


第二,上市公司可能有點問題和瑕疵,銀行、信託不太願意做,才到第三方機構進行融資。


很多項目上寫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話術,話術說的不是實話,只是一種為了把產品賣出去營銷語言,但其中沒有告訴客戶這在兩三年以後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今天看到的很多上市公司的雷。


頭部財富管理公司踩到雷的就兩種:一種是所投資的上市公司的雷,一種是機構或公司自己的雷。


做自融的公司踩到雷之後整個公司就可能會崩潰,如果不做自融,做單項目的公司的情況可能還相對好一點。所以大部分到財富管理公司進行融資上市公司本身就會稍微差一點,因為公司當時不會太好。


這就像一個班級裡同學有好學生也有差學生。如果考試卷出的很簡單,差學生雖然肯定考不過好學生,但是不會考的太差。而現在就相當於考試很難的時候,再加上本來全球經濟不好,中國經濟也在往下調整,本來就是大環境有問題。還有很多過去加槓桿的公司在去槓桿,市場的壓力都很大,又突然發生疫情就是雪上加霜。所以現在上市公司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好的公司會很好,因為資金還在,當上市公司股價下跌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這些資金就會優先買一些優質的上市公司,這樣公司的股價就又會回漲,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就會呈現出這樣的特徵。但差的公司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就會越來越差。


如果上市公司本身就不行,財報又不好,本身架構之前就有點鼓吹出來的意味,或者通過一些資本手段、數據管理、協議轉讓等方式用護盤去做,有可能就出現一些股價問題。股價出問題以後,就刺激外面的質押盤或者地方借款出現問題,財富公司壓力就會比較大,這也是一個後續的雷。


— 房地產


接下來就是房地產,很多上海當地規模不是很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早就已經套現,可能把一些比較好的樓盤或者資產進行了買賣。頭部的地產公司本身融資能力就比較強,存在頭部效應。但地產公司一定會有壓力,相對較前的三五十名可能會好一點。房地產融資的方式現在大部分還是通過非標進行融資,這就拉長公司的債務結構。公司的債務結構可能今年到期,但現在樓盤銷售一方面在回款,另一方面如果暫時頂不上,就通過非標延緩一下債務的還債節點。但要從根本上進行觀察公司後續是不是有機會?其增長點在哪裡?房地產公司在前兩年拼命通過提高的週轉速度來提高收益,在同質化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下靠拼效率獲取勝利。


過去兩年,像萬科這樣的頭部地產商都有競爭壁壘,跟恆大、陽光城等企業是明顯不同的。這些頭部公司,第一是把週轉率提到極致,第二個想方設法降槓桿,但很多都是技術上的降槓桿並不是實質性降槓桿,把表內的槓桿往外移就達到降槓桿的目的。香港的會計準則中有一條規定就是如果公司在香港上市,短於在12個月以內的一些無息借款、往來款,可以不計入負債。所以現在很多房地產企業或者香港上市的一些公司簽署的協議不是稱為擔保而是叫代償協議、差額補償協議等,因為這些都不適用於擔保法,也就不構成負債。


現在房地產整體行業是等拐點出現後所有公司各顯神通、八仙過海,如果無法跨過這個節點,很多公司可能就會倒下。如果整個行業的趨勢不太好,也基本上不會有太好的改善。這種情況下就要靠另外的優勢取勝——多樣性,除了做地產還可以做其他的支撐板塊。在研究二級市場的一些基金的策略時就要強調多樣性,因為如果公司或產品有多樣性,可以在出現極端性風險的時候平滑風險或及時做出調整,對於地產公司也是如此。


— 地方政府


最後是地方政府,因其大環境比較有利和有大基建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也比較容易出現誤判。但是大基建只是一些項目的數字,並不代表地方政府的還款能力。而且制約大基建的一個直接因素就是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大基建需要用到很多錢,這些錢一部分是中央預算撥下來,還有一部分需要地方政府自己融資。而且很多基建項目都是在比較偏遠的縣園區,甚至不是國家級的園區,其能受到的財政整體融資不一定會只分攤到一個方面。同時在具體的落地口徑上也有限制——融資不能低於一個限度——8%。


接下來也會看到一些門檻的變化,一些信託起步門檻在增加——從100萬提升到300萬。這意味著首先要做篩選。把更頭部的客戶通過資金募集的方式給篩選出來,剩下一部分不能滿足條件的就要降槓桿。這大部分出現在自融的公司當中,因為要接上自己公司的資金鍊,所以就要降低門、降低封閉期、提高佣金,還有各種各樣的激勵措施,所以這裡又可以看到兩極分化的表現。


優質的方向就提高門檻,有問題的方向就降低門檻。不能及時兌付就有可能出現問題,所以把門檻降到最低。各位可以去關注理顧收入的變化,理顧現在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個在平臺裡的理顧,大部分都遭遇了變相降薪。這並不是看薪水實際有多少,而是看基本上都調整了SOP,可能過去做1000萬能能拿到的收入,現在要做更多項目,這就是變相降薪。從這一點也提醒各位行業裡進一步再往下走不是壞事,人只有蹲下才能跳起來,所以往下走會慢慢催生出倒逼的新模式。


有些獨立的理財師也是兩極分化。有些理財師做的很好,相對來說摸到門道,在某個局部地方表現非常不錯。雖然現在的規模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是已經慢慢適應環境。


所以會發現,不管是個體公司、資產還是融資主體都會出現兩極分化。


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我們現在會看到一些現象


第一公司機構的負責人會越來越多做一些直播,站臺講情懷,這是一種意識的安撫。員工和投資人在當前的環境下都比較恐慌,負責人出於安撫和穩定情緒的目的做這些事。這個目的背後是負責人宣講中講很多利好,添加強力股東。但是在直播或宣講中會有不符合邏輯的的說辭,這往往會出現在兩個時間節點,一是賣產品鼓勵大家去衝業績的時候,二是在出現兌付延期問題的的時候。


這個時候理財師就會說因為宏觀經濟下調,所以兌付較慢。後來很多人覺得宏觀經濟下調跟兌付沒有直接的關係,理財師又會補充說現在因為大資管新規下的監管,央行監管很嚴,有些客戶不是很理解就被糊弄過去。但央行又不會監管財富機構,往往說央行監管的說辭都有問題。越是好聽的話越要留心。


第二,也會看到更多的逾期和爆雷,這是很正常的。之前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時間節點都往後推。我預判的時間節點在應該在五六月份會看到更多的問題。2019年第四季度和2020年第一季度的“雷”積累下來,雖然還沒爆出來,但只是時間節點上的差異。有些兌付不了的產品又成為新增問題。新增問題在局部可能會不一樣,但都是存在的。


第三,在市場上有更多的退出和遷移,公司也會有退出。這其中的遷移對於理顧來是上遷,原本財富機構裡有能力人就向信託、銀行或券商跳槽。但如果是從一個小火坑跳到一個大火坑就是理顧的個人問題所致。


而且有些理顧也已經開始在產品上做調整,原本都是賣金交所,現在也會買信託,轉一些權益和股權,慢慢轉向二級市場。這樣即便出了問題也不會是非法集資。這是現在能看到的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現象,市場的節奏在發生變化。


第四監管的執行口徑有調整。疫情會對今年的經濟造成比較明顯的影響,第一季度GDP非常低,如果之後要往上拉就要採取很多的措施。在這個過程當中監管如果太嚴會有對GDP有影響,所以現在監管也不太會再做出一刀切的事情。


在今年的節骨眼上,如果監管過度導致出現問題,責任非常大。所以只要不要出現太嚴重的群體事件,監管部門是不會主動有所作為的。日常也就會做一些文書工作,比如發文、做通告等。


第五,會看到更多的誤導和誤解。誤導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比過去推出更多的亂七八糟的營銷話術,這也會在市場上給投資理財產生很多誤解。


首先是把新聞當成政策,朋友圈裡經常會看到很多新聞,比如政府要維穩房地產,就得出房地產的項目沒問題的結論。這個邏輯推理性完全沒有依據,沒有直接的相關性,新聞肯定不是政策,具體還要看落地的效果。


其次是政策效果如果出不來就要反彈。比如當時在大基建時候,所有鋼筋水泥、建材建築公司的股價都拼命上漲。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政策的效果不是很好,大基建時期中公司的利潤也沒有上升,銷售負債倒上升很快,就造成股價回跌,這就是市場情緒的影響。所以不要只看到看到中間環節的一個點、一個面就變成宣傳話術。作為投資人,當看到一些營銷話術時要有清醒的判斷和認識。


最後還有局部代替整體。比如說些一線城市售樓處的銷售會告訴客戶售樓處很擠,所以客戶覺得地產沒有問題。但售樓處只是代表一個局部的地方,很多的房地產的項目往往不在一線城市,在一線城市的項目也往往不是一個很好的項目。但很多投資人就不會分析很全面,經常會以偏概全,從局部推向整體,最後結果也不是很理想。


四、需要做出的調整


1.認知調整


下面在上面內容的環境基礎上分享一下對未來應做出的調整,首先就是認知上的調整。


第一,未來是不是還要繼續依賴信仰去做業務?如果是,那極有可能踩雷。但如果進行調整就會把踩雷的影響最小化,不會一踩雷就是非法集資。如果不想依靠信仰,就要依靠自身的專業度、投資和資產配置呈現出比較正常、符合邏輯的形態,考慮權益化系列的產品。


第二,公司讓給你賣的產品是什麼?一定要搞清楚賣的是什麼才能更好地投資,否則投資在有些方面就會做的比較差。如果賣非標固收,底層就是債,債可能來源於借貸,或者變相的借貸也可能來源於一些應收賬款,本質上就是一個債權。如果債權處理出現問題就有兩種情況,第一,直接爆雷,沒人還錢、非標直接結束。第二,出現問題以後借新還舊,就像前兩天恆宇天澤剛兌其借給上市公司的錢。一年到期以後沒有辦法還錢剛兌就把後面的錢兌付到前面,擊鼓傳花,站到最後一輪的機構就倒黴。


其次也要看一看產品和項目的時間期限,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時間期限中發了一個很短的產品,當中一定有借新還舊和期限錯配。其中借新還舊需要一定的市場條件,第一個是市場情緒要樂觀,第二個是監管要放鬆,第三個是流動性氾濫,而且流動性要能流入非標市場中,但現在這三個條件看起來都不符合。所以靠借新還舊的壓力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風險也越來越高。


第三,價值殺手。經常有一些比較好的項目,但為什麼有時項目的最終結果不好?就如B站的項目非常好,但還是出現了問題。類似的情況在未來6-9個月當中會經常發生,其背後的原因不外乎2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原本就不是一個好項目,只不過包裝比較好,欺騙了客戶和投資人。第二種情況:是項目確實比較好,但是項目當中的某些比較重要的人出現了問題。今年的B站IPO的項目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在不透明上。所謂的不透明就是讓外部投資人看不到信息,即信息不對稱。如果投資人知道B站已經退了錢要投另外一個項目,投資人就可以判斷新的投資企業和投資方向。


現在財富管理公司的頭部企業爆出的雷大部分也都是信息不對稱。其次還有專業不對稱,比如肝細胞等醫療行業的很多投資項目非常困難,因為專業度太高,不是光靠幾個理財專家就可以弄明白大體系和大框架。所以對技術壁壘非常高的行業出現的問題也是由於認知不對稱,如果不太瞭解行業就儘量遠離以防止投資踩雷。


在上面闡述的情況下進行投資會出現什麼問題?無非就兩點,第一,因為不懂的而買貴了。再好的東西買貴了就是風險,可能就沒有足夠安全墊,第二,賣的時候便宜售出而虧損。其中兩個原因,一方面是錯判,這往往會出現在股票交易的二級市場交易裡。另一方面是很多的非標的項目還不錯,但是投資出現問題,就要把資產都提前賣掉,失去獲得好收益的機會。


第四,兜底是偽命題。

各位不要去迷信兜底,信用怎麼弄本身都是個偽命題,不出現問題還好。一旦出現問題,就算問題小也兜不住。所以兜底都是要用專業度提前判斷出風險和各方面有可能要發生情況,做一些配置,這樣就算出現問題也沒有太大的影響,這才是真正的風險管理。


第五,在投資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資產的質量,應該很清楚最好的資產。發行債券裡有國債、3A級債券,接下來就是信用債、銀行、信貸這些非常傳統和標準的融資方式,再往後的產品就開始越來越非標。其中商業承兌匯票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都存在問題,因為其依靠的就是企業的信用。如恆大這樣的一些企業因其本身的信用背書比較強就會有商票,很多國企因為背後有支持,其商票也可以進行購買,除此之外所有亂七八糟的商票都沒有用。所以過去有一些產品用所謂的國有企業的商票進行包裝發產品,最後都出現了問題。而信託比銀行信貸會往下降一級,但是相對私募的的明股實債和金交所而言一定高很多。再往下就要注意一些頭部機構的備案,雖然現在不能新備案,但以前備案的很多類產品現在還可以用,其他剩下的都轉到金交所裡。


2.梳理客戶結構:展業行為和結果受到客戶屬性的影響


在知道了上面第一部分的認知之後接下來又應該做什麼?


這簡單看兩方面,第一個是看清自己。第二個是看清環境和局勢。趨勢和環境是動態變化的,不能僅看一眼就會得出結論,而是需要經常的分析觀察和判斷。


看清自己又分為兩個維度,第一個是服務的客戶到底是什麼情況?因為這些客戶會決定理顧未來的職業道路。同時作為投資人也要評價自己現在處於哪一方面和哪個地方,如果站錯位置,風險就比較大。同時也可以把客戶分成三類,一類是偽高淨值客戶,一類是高淨值客戶,最後一類是超高淨值客戶。超高淨值客戶的資產非常高,其對於資產打理的要求肯定是分散,而且超高淨值客戶不會追求很高的收益,因為資產夠多,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不出現資產的減值。


如果服務的客戶是這一類非常好的超高淨值客戶,好好為其服務,理財師或投資顧問自己也會有特別大的收益。因為會有各種各樣優秀的投行、頭部機構和財富機構也想拉攏這類客戶。所以要思考怎麼樣驅動這類客戶會分一部分業務給你,也要考慮到怎麼樣與客戶長線合作,這對理財師會有很高的要求。


而第二類正常的高淨值的客戶對理財師來說就是做增量,讓高淨值客戶給理財師多介紹類似的客戶,同時高淨值客戶也往往會把自己的資產分散。所以理財師就要做大量的調整和配置的工作。


第一類偽高淨值為高淨值客戶是什麼意思?是客戶有相對的資金,但不是很多。這種客戶通常都有以下特徵中的一類或幾類:


第一是認知落後,這種客戶一直想著過去的情況,覺得自己當年也是靠運氣賺了一些錢,其認知還沒有變化,這就比較吃力,這類客戶這輩子財富管理的最終結果取決於他被騙的次數,所以理財師對其提供服務比較累和費心思。


第二個是客戶的認知沒有問題,但是非常愛佔便宜。比如說這類客戶會讓理財師做很多事情,做完以後還會跟外面其他的產品和服務一直比較,然後再去找一些銷售費用盡量比較低的產品。這類客戶很固執又愛比較,同時會關注很多毛頭小利,服務特別費力,要靠理財師個人的判斷。這樣的投資人雖說在理財上沒有太大問題,但經常坑人、佔便宜,不保準那一一天自己就掉進坑裡。


五、關於轉型建議


最近一些夥伴也提到現在很迷茫,對市場不知如何採取下一步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多見的是有一些理財師在考慮撤退到安全範圍,但撤退又會有點擔心,面臨向哪兒撤退、怎麼進行過渡等問題。至於這方面的話題,我們在本週三的會員專享的【探普之夜】Linda為大傢俱體展開了解釋。但是在過渡過程中肯定要先回避法律風險,然後迴避可預見的逾期產品。


最近兩天有理財夥伴提到他們公司是做市值管理的,而且管理規模非常小。那就要清楚很小的規模的公司做市值管理的風險非常大,市值管理一般都會配槓桿,股價只要往下跌,業務基本上就會結束,其中的風險非常大,所以像這種情況就建議趕緊遠離,同時遠離時肯定還要再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客戶的教育、自己的提升等等。


從總體上這就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提升自我專業度。這又涉及到看得懂資產基本特性的能力,要會挑選產品。


第二方面就是跟客戶進行溝通,這要通過大量的練習去提升。現在也有一些夥伴在探普學堂學習這些技能後再給客戶講述,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第三方面就是對各種各樣工具的應用,將不同的工具應用在不同的場景下,熟練應用工具進行分析和投資。


關於理財師轉型的探討在會員專屬的【探普之夜】中有分享,如果大家想聽,並想成為探普會員,請掃海報上二維碼,諮詢【財小秘】

—完—


探普TOP10特訓營-第1期 報名中,如需諮詢請加【財小秘】

探普學堂《近期非標市場彙總財富行業後勢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