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的知識付費產品,你們還想忽悠消費者到幾時?

一個朋友說起,花699元買的課程一分錢也沒賺到,感覺太不值了,說下次有點不敢再買課程了。

非標的知識付費產品,你們還想忽悠消費者到幾時?

自從有了“知識付費”這個詞,就讓很多整天幻想著風口的“豬”們如獲至寶,於是,遍地開花的知識付費產品、內容付費產品,因為是風口,果然讓一大群跟風者及一小部分急於學習者蜂擁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認真致力於做可以售賣的知識產品,而大部分是明知自己是豬,只能借風口才能飛,於是,有做課的,有賣課的,尤其是原來做傳銷的,發現又找到了一個傳銷產品——賣課,各種社群遍佈著那些賣“合夥人制度、股權制度”課的傳銷機器人,更是把“知識付費”這個風口搞得烏煙瘴氣。

其實,我一直不太理解那些花錢買課的人,知識付費、課程付費甚至購買新聞內容,因為這些產品最大的障礙是——非標產品無法標準化管理,出現糾紛也沒辦法界定。

非標的知識付費產品,你們還想忽悠消費者到幾時?

書中自有黃金屋,但不包括你購買的知識付費產品

所謂非標產品,是指不是按照國家頒佈的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格製造的產品或設備,而是根據自己的用途需要,自行設計製造的產品或設備,且外觀或性能不在國家設備產品目錄內。非標產品最大的問題,就是你買了就可能上當,還沒地方說理去。

我們看所謂的知識付費產品,無論是課程產品還是新聞產品,都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質量不能衡定,或者基本就沒有辦法衡量產品質量是否合格,這其中,“讀書產品”稍有例外,因為“讀書產品”還有個相對的度量衡標準——雖然讀書筆記寫的質量無法衡量,但書的質量還是可以做為參照的,而事實上,正規出版的書,已經是商品了,已經完成了商品化。

商品是以交易為目的有價格物品或服務,產品是以使用為目的有價值物品和服務。從產品到商品,看似只差一個字,但其實,從產品到商品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一項產品之所以能成為商品,是因為有一個很嚴格的標準化流程,比如,出版一本書,不僅在於作者認為書的內容如何優質、出版質量有國家標準,而還在於編輯怎麼看書的內容、出版商怎麼看書的價值,另外還包括市場及讀者怎麼看書的質量,這些標準及評價會把這本書商品化過程中的價值認定初步完成,同時,有了流通,才是商品。

非標的知識付費產品,你們還想忽悠消費者到幾時?

而我們看現在網上滿天飛的付費課程,基本沒有辦法衡量其質量,沒有任何可信的度量衡可以評定其價值,卻因為天花亂墜的各種吹牛炒作,就讓一些人盲目消費,只能說,你要麼被消費主義給洗腦了,要麼就是自己想走捷徑反被這種賣課機構給套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