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很多次打仗都御駕親征?

惠恩生物


很高興我能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這句話出自陳壽的《三國志》中,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曹操的評價非常高。曹操儼然是一派雄主的作風。

很多人對曹操很熟悉,無論是從三國演義小說裡讀到的,還是從影視作品中瞭解到的,都表明了曹操是個梟雄,也是個奸雄。是漢朝的丞相,曹魏集團的靈魂人物。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為什麼每次打仗,都會親上戰場?難道他不用坐鎮後方,不怕後方叛亂,或者戰爭中陣亡,,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聊聊吧!

第一點:他是個帥才,天下少有的帥才

曹操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他的軍事能力和軍事天賦,毋庸置疑 。這也註定了他的戎馬一生。無論是破黃巾,還是徵張秀,平徐州滅呂布,乃至後來的官渡之戰無一不證明了他的統帥才能非常人可比。

三國亂世,每個諸侯,都是要親上戰場的,這是歷史的必然,就連孫權守成之主,都親自指揮過合肥之戰。更不要是曹操是個帥才。

第二點:曹操手下無帥才,他自己只好成帥才

說到這裡,朋友們可能會問了,怎麼可能曹操手下沒有帥才呢?比如張遼,徐晃等五子良將不都是嗎?

小編在這裡說一下五子良將,只是將而並非帥。“不出中軍帳,決勝千里之外”,這樣的是帥。但曹操手下沒有這樣為他獨擋一面的帥才,所以曹操才會每逢戰時必親征。

也許有的朋友覺得不可能,不相信。我們來看看曹操的死對頭孫權。

孫權無疑是三國裡面,手下帥才最多的一個雄主:

比如周瑜,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打敗曹操,讓曹操失去一統天下的可能。型成三足鼎力,以南據北的局面。

呂蒙,一招白衣渡江打的關羽敗走麥城,死於非命。

陸遜,在夷陵之地火燒七百里聯營,燒掉了劉備傾國之兵。

除此之外還有陸抗,朱然等。所以孫權不缺帥才,而曹操就不行了他手下都是將才沒有帥才,所以曹操只能親征。

第三點,曹操得保證兵權不脫離自己

三國是亂世,不倫是不是雄主,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制約兵權,不讓兵權脫離了自己的控制。

但亂世最重要的是戰爭,總得打仗吧!那麼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制衡軍權,又不能讓軍權脫離了自己。該怎麼辦?

那只有一種辦法,自己變成統軍人物,讓全軍圍著自己轉。

所以曹操要多次親征,來確定自己的統軍權。

第四,漢庭與曹操集團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自從打敗李榷郭汜之後就把天子接回了許昌,這時候朝堂之上就出現了反對曹操的聲音。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名門望族。像什麼四世三公的楊彪,還有名門董碗,更有孔子後人,儒家代表的孔融等人,都是反對曹操的人。

所以說曹操集團與漢庭重臣之間的矛盾巨大,說出來

我為文王的話。

曹操親征有利於將這些矛盾引導出去。

第五,曹操用擔心後方叛亂問題,所以他可以親征。

曹操,出征得有看家的人。那曹操有嗎?

有,那是誰?

荀彧,他是曹操敢於親征而且不需要擔心後方叛亂的底氣,曹操是怎麼稱呼荀彧的:“吾之子房”,荀彧有王佐之才,他把荀彧比成張良了,那是絕對的心腹之人。所以他不用擔心後方叛亂之人。可以專心親自打仗。

第六,家族原因

自東漢以來,士族就日益興盛了起來,每一個家族,就像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家族的人都是先家後國。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個可恥的事,因為它是這個社會的主旋律。

讓我們來看看曹操他是怎麼起兵。

曹操刺董之後回到了家族,散盡家財招募兵勇,這是曹軍的雛形,注意他的軍隊族軍。在來看看他最開始的將,像什麼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兄弟,他們是族將。這是這隻軍隊的雛形。

所以這就表明了,在沒有完整的官員制度之前,沒有人可以指揮這隻軍隊,除了曹操自己以外。我們舉個例子:

曹操曾經收編了30萬青州兵,不過曹操一死曹丕繼位,立馬就叛亂了。

這就說明曹操是這隻軍隊的靈魂。只有曹操才能指揮,這也是曹操為什麼要親征。


視頻dada咖


御駕親征一般是指天子親自率兵征討,這四個字用曹操身上不合適。儘管曹操在漢末小皇帝面前囂張跋扈了點,但他畢竟一生未曾篡漢。

曹操經常親自帶兵打仗倒是事實。從討伐董卓,到官渡大戰,再到赤壁之戰。關鍵戰役他都在前線。

帶兵打仗,舟車勞頓不說,也十分危險,擒賊先擒王,作為主帥,往往是敵方軍隊攻擊的主要目標。曹操好幾次在軍前差點性命不保,多虧典韋、許褚等人以死抵抗才得以逃脫。

既然這樣,為何曹丞相不在許都吃著火鍋聽著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偏偏還要親自帶兵出征呢?

最危險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敵方。當時想治曹操於死地的人太多,除了各路諸侯,還有忠於漢廷的大臣,一旦曹操脫離大部隊,很容易就會受到攻擊。像有名的衣帶詔事件,就是一例。

情報和快速決策對戰役的勝負至關重要。曹操本身就是偉大的軍事家,在沒有電報、電話、手機的年代,臨場指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微山秋水


御駕親征這個詞在古時候,是個被皇帝們壟斷了專利的詞語,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染指。曹操不是皇帝,雖然曾經多次率軍出征,但還是用不到“御駕”一詞。

曹操的戎馬生涯充滿了驚險,曾經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都沒能動搖曹操親臨戰陣的決心。

漢獻帝初平元年春二月,曹操率軍追擊董卓,在滎陽汴水與董卓手下的大將徐榮狹路相逢,一番惡戰之下,曹操大敗,身中數箭,好在甲冑厚實,才僥倖得以活命。

興平元年春,曹操親率軍隊與呂布在濮陽展開大戰,曹操敗北,突煙冒火而逃,險些被呂布生擒。

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渭水,曹操雖最終取勝,但也曾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狼狽不堪,險些丟了性命。

親自衝鋒在前在冷兵器時代的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曹操也不傻,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法,相信他也決不會身先士卒甘當排頭兵。

在進攻濮陽的時候,曹操準備一馬當先,率先進城。部下勸阻說:“主公且在城外,容我等先去一探虛實。”

曹操斷喝一聲:“我不自往,誰肯向前。”

這句話道出了曹操的無奈,作為一個家族企業的老闆,如果自己首先藏頭縮腦,畏刀避劍,裹足不前,又怎麼可能指望部下在這種情況下能士氣高昂的投入戰鬥。

所以主帥的表率作用對鼓舞士氣,提高部隊戰鬥力至關重要。

親自掌控並指揮軍隊,是防止被部下架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兵權如刀,如果刀把子被他人所掌握,那麼自身的安全將允滿不確定性。

在通信手段落後的古代,信息的傳遞太過緩慢,在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直接衝在前線,能及時準確的獲知戰場情況,從而可以在第一時間裡拿出應對的措施。

既使出於對文武官員加強控制的需要,曹操也必須呆在一線,如果放任官員們脫離自己的視線,自由的在私底裡活動,這樣的情況同樣會對自己的統治構成極大的威脅。

再就是曹操不願成為棋局的旁觀者,親自同對手對弈跟在背後支招的感覺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做為軍事家的曹操怎麼會放棄與對手一決高下的樂趣呢?

雖然曹操喜好親征,也曾多次遇險,但都能夠解除危機,化險為夷,這也讓曹操的形象憑空多了幾抹傳奇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