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很多次打仗都御驾亲征?

惠恩生物


很高兴我能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句话出自陈寿的《三国志》中,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曹操的评价非常高。曹操俨然是一派雄主的作风。

很多人对曹操很熟悉,无论是从三国演义小说里读到的,还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都表明了曹操是个枭雄,也是个奸雄。是汉朝的丞相,曹魏集团的灵魂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每次打仗,都会亲上战场?难道他不用坐镇后方,不怕后方叛乱,或者战争中阵亡,,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聊聊吧!

第一点:他是个帅才,天下少有的帅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能力和军事天赋,毋庸置疑 。这也注定了他的戎马一生。无论是破黄巾,还是征张秀,平徐州灭吕布,乃至后来的官渡之战无一不证明了他的统帅才能非常人可比。

三国乱世,每个诸侯,都是要亲上战场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就连孙权守成之主,都亲自指挥过合肥之战。更不要是曹操是个帅才。

第二点:曹操手下无帅才,他自己只好成帅才

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会问了,怎么可能曹操手下没有帅才呢?比如张辽,徐晃等五子良将不都是吗?

小编在这里说一下五子良将,只是将而并非帅。“不出中军帐,决胜千里之外”,这样的是帅。但曹操手下没有这样为他独挡一面的帅才,所以曹操才会每逢战时必亲征。

也许有的朋友觉得不可能,不相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死对头孙权。

孙权无疑是三国里面,手下帅才最多的一个雄主:

比如周瑜,他指挥的赤壁之战打败曹操,让曹操失去一统天下的可能。型成三足鼎力,以南据北的局面。

吕蒙,一招白衣渡江打的关羽败走麦城,死于非命。

陆逊,在夷陵之地火烧七百里联营,烧掉了刘备倾国之兵。

除此之外还有陆抗,朱然等。所以孙权不缺帅才,而曹操就不行了他手下都是将才没有帅才,所以曹操只能亲征。

第三点,曹操得保证兵权不脱离自己

三国是乱世,不伦是不是雄主,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制约兵权,不让兵权脱离了自己的控制。

但乱世最重要的是战争,总得打仗吧!那么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制衡军权,又不能让军权脱离了自己。该怎么办?

那只有一种办法,自己变成统军人物,让全军围着自己转。

所以曹操要多次亲征,来确定自己的统军权。

第四,汉庭与曹操集团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从打败李榷郭汜之后就把天子接回了许昌,这时候朝堂之上就出现了反对曹操的声音。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名门望族。像什么四世三公的杨彪,还有名门董碗,更有孔子后人,儒家代表的孔融等人,都是反对曹操的人。

所以说曹操集团与汉庭重臣之间的矛盾巨大,说出来

我为文王的话。

曹操亲征有利于将这些矛盾引导出去。

第五,曹操用担心后方叛乱问题,所以他可以亲征。

曹操,出征得有看家的人。那曹操有吗?

有,那是谁?

荀彧,他是曹操敢于亲征而且不需要担心后方叛乱的底气,曹操是怎么称呼荀彧的:“吾之子房”,荀彧有王佐之才,他把荀彧比成张良了,那是绝对的心腹之人。所以他不用担心后方叛乱之人。可以专心亲自打仗。

第六,家族原因

自东汉以来,士族就日益兴盛了起来,每一个家族,就像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家族的人都是先家后国。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个可耻的事,因为它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让我们来看看曹操他是怎么起兵。

曹操刺董之后回到了家族,散尽家财招募兵勇,这是曹军的雏形,注意他的军队族军。在来看看他最开始的将,像什么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兄弟,他们是族将。这是这只军队的雏形。

所以这就表明了,在没有完整的官员制度之前,没有人可以指挥这只军队,除了曹操自己以外。我们举个例子:

曹操曾经收编了30万青州兵,不过曹操一死曹丕继位,立马就叛乱了。

这就说明曹操是这只军队的灵魂。只有曹操才能指挥,这也是曹操为什么要亲征。


视频dada咖


御驾亲征一般是指天子亲自率兵征讨,这四个字用曹操身上不合适。尽管曹操在汉末小皇帝面前嚣张跋扈了点,但他毕竟一生未曾篡汉。

曹操经常亲自带兵打仗倒是事实。从讨伐董卓,到官渡大战,再到赤壁之战。关键战役他都在前线。

带兵打仗,舟车劳顿不说,也十分危险,擒贼先擒王,作为主帅,往往是敌方军队攻击的主要目标。曹操好几次在军前差点性命不保,多亏典韦、许褚等人以死抵抗才得以逃脱。

既然这样,为何曹丞相不在许都吃着火锅听着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偏偏还要亲自带兵出征呢?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敌方。当时想治曹操于死地的人太多,除了各路诸侯,还有忠于汉廷的大臣,一旦曹操脱离大部队,很容易就会受到攻击。像有名的衣带诏事件,就是一例。

情报和快速决策对战役的胜负至关重要。曹操本身就是伟大的军事家,在没有电报、电话、手机的年代,临场指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微山秋水


御驾亲征这个词在古时候,是个被皇帝们垄断了专利的词语,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染指。曹操不是皇帝,虽然曾经多次率军出征,但还是用不到“御驾”一词。

曹操的戎马生涯充满了惊险,曾经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都没能动搖曹操亲临战阵的决心。

汉献帝初平元年春二月,曹操率军追击董卓,在荥阳汴水与董卓手下的大将徐荣狭路相逢,一番恶战之下,曹操大败,身中数箭,好在甲胄厚实,才侥幸得以活命。

兴平元年春,曹操亲率军队与吕布在濮阳展开大战,曹操败北,突烟冒火而逃,险些被吕布生擒。

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渭水,曹操虽最终取胜,但也曾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狼狈不堪,险些丢了性命。

亲自冲锋在前在冷兵器时代的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曹操也不傻,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法,相信他也决不会身先士卒甘当排头兵。

在进攻濮阳的时候,曹操准备一马当先,率先进城。部下劝阻说:“主公且在城外,容我等先去一探虚实。”

曹操断喝一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

这句话道出了曹操的无奈,作为一个家族企业的老板,如果自己首先藏头缩脑,畏刀避剑,裹足不前,又怎么可能指望部下在这种情况下能士气高昂的投入战斗。

所以主帅的表率作用对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

亲自掌控并指挥军队,是防止被部下架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兵权如刀,如果刀把子被他人所掌握,那么自身的安全将允满不确定性。

在通信手段落后的古代,信息的传递太过缓慢,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直接冲在前线,能及时准确的获知战场情况,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拿出应对的措施。

既使出于对文武官员加强控制的需要,曹操也必须呆在一线,如果放任官员们脱离自己的视线,自由的在私底里活动,这样的情况同样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

再就是曹操不愿成为棋局的旁观者,亲自同对手对弈跟在背后支招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做为军事家的曹操怎么会放弃与对手一决高下的乐趣呢?

虽然曹操喜好亲征,也曾多次遇险,但都能够解除危机,化险为夷,这也让曹操的形象凭空多了几抹传奇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