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学书遇瓶颈?国展书家180天写出15节心得,解决你的困惑【六】


学会读帖(上)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字帖浩如烟海,怎么读……


帖,就是字帖,也称“法帖”,就是专供人们收藏、欣赏、研习书法而参考的样本。

清代王文治《快雨堂题跋·秦中本十七帖》把法帖分为三类:“法帖有备考证者,有堪收藏者,有供临防者。”学书者临摹字帖,是获得书写技巧的最佳途径,这是毋庸讳言的。然而在临帖之前,对字帖进行一番观察与分析,对于临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或换言之,读帖的方法与读帖的精细程度,对临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学习书法主要重于临写,而对于临帖之前务必仔细认真来读帖的这一重要环节,每每忽略了,于是往往拿起帖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临,这种习惯不太好。其实,古人也是极为注重读帖的。随便举些例子,请看: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黄庭坚《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同上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姜夔《续书谱 》

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

——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此处“观”、“细看”、“谛观”皆指“读帖”。一帖在手,不但要对其整体布局进行观察,更应“细看”、“谛视”。粗线条的总体观看往往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捕风捉影,“观之入神”式的入微“谛视”才能从作品中那些运笔轨迹留下的浓淡枯润的点画质感去领略书家风采,并藉以涵养气势陶冶情性,从而获得某种启示,感悟书写技巧,触发创作灵机。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但现实中的读帖不可能一开始便进入“观之入神”的境界,我们常常面对碑帖,初觉却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般而言,初学者初步读帖都缘于直观,如字体的大小、扁长,线条的粗细、长短、墨色的浓淡、枯润,诸如此类的表面现象往往成为他们的第一感观反应。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这种粗线条的第一感觉会随着学书的进展(书写经验感觉积累的不断丰富)而愈加敏锐。读帖务必读得认真仔细,倘若走马观花应付了事,便会觉得毫无意义多此一举。

“读”与“看”不同,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更仔细;“读”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亦有别,“读”含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读”类似于“诵”,但比“诵”更为深刻。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先哲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地“躺”在纸上、帛上、绢上、竹片上……但当时却无不以“动”的过程形成的。即便如此,

读帖者就务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乃至通篇皆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去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要放过。

如何藏锋下笔,如何回锋收笔,如何换锋行笔,如何顺势连接,如何翻转;何处该提,何处该按,何处该疾,何处该徐(涩),何处中锋,何处侧锋……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通过这些动作联想,把静的字逐渐演绎起来,如放电影一般,存于脑际,藏于心间,这就把前人由动而静留下来的痕迹,在正确的想象之中重复着演绎着。这样的读帖,才能读出帖之意帖之味。

读帖必须注意两个“要务”哪两个?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临摹了半年字帖发现还写不好。专家就要问了:你真的会读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