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盛世中的危機

清明上河圖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民俗文化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眾所周知,《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北宋國都汴梁的世俗風景。如同攝影般再現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風貌和繁榮景象,堪稱是一個世俗化古鎮的宋代藍本,至今仍被視作北宋社會的“百科全書”。

張澤端其人。張擇端,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他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中國古代的藝術珍品。《清明上河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後世評價。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

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不全是繁榮的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

懶散的兵卒

畫中繪有800多人,涉及各行各業,畫中繪有數十兵卒,其中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兵。城牆上下沒有一個守衛,土牆上面也沒有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甚至連虛設的城防都沒有。

從畫面上看,整個汴京正沉浸在濃厚的商貿氣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設防的都城。這不是張擇端的有意設計,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漸衰敗的軍事實力和日趨淡漠的防範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