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畫出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因何未留下生平記載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從它出世之日就被很多人競相收藏,包括各朝各代的帝王將相。這幅畫最早的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且蓋上了他專屬的雙龍小印,收藏在北宋宮廷。靖康之難後流入民間,元朝時期再度進宮,明朝時又落入了嚴世蕃父子之手,嚴嵩倒臺後,此畫進入明朝宮廷。兩百年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入宮廷,被收藏在紫禁城的迎春閣內……經歷了磨難的《清明上河圖》現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漫談畫出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因何未留下生平記載

清明上河圖


被各朝各代帝王將相如此珍愛的《清明上河圖》,可見作品有著極其高的評價和價值。但是它的作者張擇端的生平卻成了千百年來的謎題。只有金人張箸在畫的後面題跋的“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短短不到一百字的信息。 其他的生卒年月、成就都一概不知。


漫談畫出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因何未留下生平記載

金人張箸題跋在《清明上河圖》背面的作者介紹


按照常識,這樣的一幅名畫,而且得到了宋微宗的親筆題名和雙龍印章,作者應該被載入史冊,至少宋朝的繪畫名人中該有他一席之地。但是,在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裡卻沒有關於他的一點蛛絲馬跡,更不用說開章立篇了。

造成這種作品出名作者不出名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從張擇端所處的時代環境來做一些猜測。


漫談畫出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因何未留下生平記載


技藝精湛的張擇端獨樹一幟,不屬於宋朝當時的任一畫派,可能受到有派系的排擠因而寂寂無名。

宋朝武運不興而文運特興,藝術繪畫亦由此煥發,當時各種畫派並出,成為一代風尚。北宋末期,宋徽宗令撰寫《宣和畫譜》,這本畫譜分為六千三百九十六卷,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禽獸、花鳥、墨竹以及蔬果十個門類。

漫談畫出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因何未留下生平記載

宣和畫譜

從這本畫譜裡,可以看出北宋畫派林立,但是沒有風俗畫這一類。所以張擇端雖然身為翰林畫院一員,但是他卻將畫筆伸向了市民階層的生活場面,他的《清明上河圖》將人物與情境完美的結合,衝破了傳統題材的侷限,成為中國風俗畫的里程碑。

但是宋朝最為興盛的是山水畫、道釋人物畫以及花鳥畫。

山水畫分為北宋前期及南宋後期,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成派、董源派,還有范寬、米芾等,他們或是來自唐朝宗室後裔,或是來自五代,都是有傳承之處的。後宋室南遷,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也隨之而變,待之而起的是趙伯駒、李唐、劉松年等人物。

道釋人物畫傳承自五代,維持了唐朝的餘風,此時寺觀的壁畫及宗教畫最盛行。代表人物有李公麟及高文進一家。

花鳥畫起於五代末年,到了宋朝被髮揚光大,整體趨勢已經凌駕於唐朝之上。

回觀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謂是“異類”,既不屬於山水畫,也不屬於人物畫。他綜合了山水畫和人物畫的精華,將人物融合進環境,但又不僅於此,他還融合了市民生活的情境,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俗畫。

封建時代,都喜歡講個門生故舊,張擇端這樣的獨立個體顯然得不到各派的喜愛。故雖然畫出了這樣的驚世之作,但大概卻不被翰林院眾人待見。

《清明上河圖》可能是應試之畫,他將此畫進貢後,靖康之難就來臨了,此畫也隨著宋徽宗流落金朝。

北宋時,朝廷以欶令的形式公佈畫題於天下,試四方之畫人。當時四方之召試者接踵上京,不稱旨而去的人有很多。宋徽宗喜歡取形似,所以採入畫院的往往以人物為先,筆力、氣韻為次。

所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很可能正是應試之畫。因為北宋到仁宗時始,四方無事,國庫豐盈,待到徽宗時,蔡京當權,利用其悠遊逸樂的心思,勸其興花石綱,在其御所等處締造,假造出天下一片祥和安樂的景象。

可能聽聞臣下說起清明節汴河上下的盛景,也可能是自己微服私下觀賞過,善於繪畫,精於丹青的宋徽宗可能就想到以“清明上河圖”為題試天下畫人。

而張擇端正是眾多試畫中的一個,他的畫被送進宮中,宋徽宗當然一下子就“驚為天人”,親筆題上“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且蓋上雙龍寶印。

畫技如此了得的張擇端自然會被宋徽宗召入翰林畫院。但是悲催的是,這時候,金人來犯,徽宗、欽宗相繼被金人擄走,宮廷大亂,宗室南遷,誰還會將剛入翰林的張擇端記掛。所以他可能因此離開了翰林院,再次流離失所,也可能在隨著皇室宗親在被金人擄走的途中死亡了。故而《宣和畫譜》裡未曾錄入他的作品及本人介紹。


漫談畫出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因何未留下生平記載

靖康之變


但是《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定是隨宋徽宗一起被金人擄走了,這個從背面金人張箸的題跋可以看出這幅畫在北宋滅亡後是存於金人手裡的。

宋朝畫院的地位特別高,內部爭鬥也就比較激烈,張擇端可能成了爭鬥的犧牲品。

宋朝專門設立了翰林畫院,集天下之畫人,畫院設六種階級,因其才藝而授以待詔、邸侯、藝學、畫學正、學生以及供奉等官職。到了正宣年間,書畫藝人的地位更是達到了鼎盛。


漫談畫出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因何未留下生平記載

宋朝畫院


舊制以技藝身份進宮的都要穿著緋紫色服裝,不能佩戴魚袋(魚袋是宋朝官員的身份象徵),但是到了正宣年間,在畫院任職的官員卻可以佩戴魚袋入宮,並且在待詔的班列中,以畫院的官職為首。

所以畫院中的同道間相互切磋者有之,相互傾軋者也甚多。

無利不起早,像張擇端這種沒有傳承沒有派別,僅憑一幅畫入院的新人自然不會被各派大佬青睞。但是他的技藝卻又是不可小覷的,必然會受到平職的和居於他之上的人所嫉妒防範,必定想方設法進行打擊,所以他在畫院中必然是被孤立的人,這就導致了他後來創作的作品很難再見天日,故而他的傳世著作僅有《清明上河圖》及一小幅《西湖爭標圖》,他的名字被人遺忘,在《宣和畫譜》裡也是不見蹤跡。


所以本應“著名”的張擇端就變成了寂寂無名之輩了,若不是《清明上河圖》的傳世,大概後世之人不會知道北宋還有這樣一位厲害的畫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