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稅負、所得稅稅負,還有綜合稅負率分別怎麼算?

尋覓032


增值稅稅負

即某一期間繳納的增值稅與銷售收入的比例。

小規模納稅人,如果不考慮稅收優惠的話,其稅負率等同於徵收率。

一般納稅人,進項稅額能夠抵扣的話,其稅負率低於增值稅率。

企業所得稅稅負

一般來講,是某一期間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額與該期間銷售收入的比例。

也有用當期繳納的所得稅與當期會計利潤的比例,若不考慮小微企業稅收優惠,這個比例是要高於所得稅稅率的。

綜合稅負率

當期繳納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等主要稅種或全部稅種與當期銷售收入的比例。


東嶺財經


非請自來。

稅負或稅負率,經常聽別人說,都是什麼意思,又是如何計算的呢?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舉個例了來算算。還挺押韻,哈哈哈……閒話少說,我們直接通過來了解一下吧。

案例資料

某一般納稅人企業,本期購進生產材料500萬元,取得增值稅發票,相關的稅額為65萬元;銷售產品取得不含稅銷售收入為1000萬元,款項1130萬元已收訖。本期發生的營業費用等期間費用為100萬元。不考慮其他因素,先將涉及的稅費計算出來。

相關涉及稅費

印花稅=(500+1000)*0.3‰=0.45萬元;

當期應納增值稅=1000*13%-500*13%=65萬元;

城建及附加=65*(7%+3%+2%)=7.8萬元;

企業利潤=1000-500-100-0.45-7.8=391.75萬元,企業所得稅=391.75*25%=97.94萬元;

稅費合計:0.45+65+7.8+97.94=171.19萬元。

增值稅稅負率

計算公式:增值稅稅負率=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應稅銷售收入。本例中,當期應納增值稅為65萬元,因此增值稅稅負率=65/1000=6.5%。

這個增值稅稅率就很厲害了,據聞各地有一個稅務局的稅負標準,低於此標準的,還會預警。實際中,很多企業及老闆經常為此操碎了心。繳納的稅款多了,老闆肉疼;稅款交少了,老闆心慌。

所得稅稅負率

此處的所得稅應該是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稅負率=本期應納所得稅額÷本期銷售額,本例中,繳納的所得稅為97.94萬元,銷售收入為1000萬元,對應的企業所得稅稅負率=97.94/1000=9.79%。

綜合稅負率

企業綜合稅負率=各項納稅總額 / 收入總額,本例中,納稅合計為171.19萬元,代入公式計算的綜合稅負率=171.19/1000=17.12%。

綜述

其實稅負只是一個參考,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稅負率不盡相同,如前如述,很多人很在意這些稅負率,有的甚至為將稅負調整至與所謂的“標準”接近,費盡心機。比如,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等手段不正確地調整財務報表,或者在納稅申報上弄虛作假……

我想,企業經營生產,為的是賺取利潤,只要合法經常、正常申報納稅,即使稅負與“標準”有差異,也可以經得起考驗;相反,為了迎合“稅負率”而弄虛作假往往適得其反。

相關的稅負率的計算就是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吧!

寄語

……差點忘了,對於稅負,別想太多,難道比稅控系統還會算,我不信!


龍門賬


財務中所稱的稅負率,一般是各項稅負與銷售收入的比值。主要用以看看取得的這些銷售收入,有多少要貢獻於稅收。或者說,稅收給企業取得的收入帶來了多大的負擔。

稅負計算的基本方法

計算稅負,首先要計算出稅收。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需要計算,直接可以得出稅負率的結論。比如,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稅負,就是徵收率。又比如,以收入核定所得稅的企業,其所得稅稅負,就是附徵率或者核定利潤率*相應的稅率。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經過計算才能得出。

舉個例子

老王在縣城裡開辦了一個商貿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本期銷售收入1000萬,供應商也均為一般納稅人,採購成本600萬元,其他成本共計208萬,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以此來計算老王的公司稅負。

增值稅稅負:

計算公式為(銷項-進項)/收入或者可以做一個變形,(銷項稅率*收入-進項稅率*成本)/收入=銷項稅率-進項稅率*成本率

由於進銷項均為一般納稅人,稅負率相同,因此實際負擔的增值稅為1000*13%-600*13%=52萬,稅負率=5.2%,用變形後的公式計算也是一樣,13%-60%*13%=5.2%。

其實,在現實中,可能並不是所有的採購都能夠取得進項票,並且也並不是所有的供應商都是一般納稅人,能夠提供13%的稅票。很有可能提供的是3%的稅票或者購買了一些服務,提供的是6%的稅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增值稅稅負還會更高。因此,實際的稅負可能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所得稅稅負:

先計算企業的所得。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利潤表來幫助理解。

稅金及附加:52*(5%+3%+2%)+(1000+600)*0.0003=5.68萬

所得稅=(1000-600-5.68-208)*25%=186.32*25%=46.58萬

所得稅稅負=46.58/1000=4.66%

這裡的計算基於一個假設,即企業發生的成本都取得合規的稅前扣除憑證,並且沒有其他的調整事項。實際中,企業可能有未取得發票,或者取得了不合規的發票,或者有些項目稅法規定不能扣除的情況,這些都會影響企業的所得稅稅負。

綜合稅負:

企業所納稅的總和=52+46.58+5.68=104.26萬

綜合稅負率=104.26/1000=10.43%

實際中企業的稅負率可能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企業要做的是關注行業稅負率,但不迷信預警稅負率。

企業的稅負率,的確是稅務的一個風控指標。但也並不是“一刀切”。不同地區的不同企業是完全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稅負率的,而且即使是生產相同產品的企業,由於經營方式、價格定位、銷售策略、稅務籌劃等因素的不同,稅負也可能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因此,如果企業發現自身的稅負率與同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偏差,那麼需要思考是否有合理的解釋。比如,企業由於銷售策略的改變,增加了大量的採購,或者企業由於新產品的優勢,帶來了上下游企業間定價的改變等等,都有可能引起企業稅負率的異常。只要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能夠予以合理的解釋,那麼也不需要杯弓蛇影,過度恐慌。

綜上,企業的稅負率是衡量企業所承擔稅負的指標。這些指標在實際業務中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企業可以通過控制相關因素,來降低企業的綜合稅負。對於行業稅負率,企業需要關注,並結合企業自身的情況進行分析,看看波動或者異常是否能夠進行合理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