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對抗科學:美國菸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煙?

“吸菸有害健康”。

如今打在全世界每個煙盒上、司空見慣的一行字,警告每一位購買者,將吸菸與危害身體聯繫起來。

用“科學”對抗科學:美國菸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煙?

然而,你知道圍繞著這行警告標誌,曾經爆發過一場“戰爭”嗎?

也許每個對菸草消費文化感興趣的人,都會知道1964年這個年份。這一年,在全世界菸草工業勢力最頑固的堡壘——美國,發佈了一份里程碑式的報告《吸菸與健康》。這份報告基於對7000多份科學研究的回顧和150名科學的顧問的證詞,宣稱:

在20世紀,肺癌已經達到了流行病的程度,主要的原因不是空氣汙染、輻射或石棉,而是因為吸食菸草。


和不吸菸的人相比,吸菸者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了10-20倍。


吸菸的人更容易罹患肺氣腫、支氣管炎和心臟病。吸菸越多,患病的幾率越大。

這無疑是一份爆炸性的文件。

在此之前,很少有公眾意識到吸食菸草的危害。任何場合都可以吸菸。甚至飛機上,也會在用餐的時候分發免費的香菸,由高挑又漂亮的空姐為乘客點上,方便後者在三萬英尺的高空吞雲吐霧。


用“科學”對抗科學:美國菸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煙?

在三萬英尺的高空吞雲吐霧

而就在報告發布的次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香菸標籤和廣告法》,要求在吸菸包裝上印上警告,而6年後,這項法律得到正式實施。1971年,菸草商停止在電視上播放香菸廣告。

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一份科學報告出爐,政府發佈法令,煙企乖乖就範?

並非如此。1964年報告對於美國菸草企業來說或許可能致命,但財大氣粗的企業並不會束手就擒。

或者說,其實他們早在1953年就知道菸草有害健康,但多年以來一直僱傭公關公司、遊說團體在社會中製造輿論、美化菸草、掩蓋真相。

然而,在面對科學調查的時候,菸草公司選擇了用“科學”來反擊。

實際上,在這份報告出爐之前,菸草也早已滲透進了科學機構。在過去他們已經將700多萬美元投入了一百多家美國醫學院、醫院和實驗室,資助155名科學家進行吸菸無害化的研究。而現在,更要拿出更多的資金。

用“科學”對抗科學:美國菸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煙?

用“科學”對抗科學:美國菸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煙?

用醫生、科學家等專業人士的形象宣傳香菸

1965年,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來決定是否應該在包裝和廣告上加入健康忠告,而菸草業則組織了一場“由持反對意見的醫生舉行的遊行”,並讓一個癌症專家公開宣稱“不應當在辯論尚未完結的情況下就倉促行事”。

而且,在這份報告出爐的最初幾年間,美國的吸菸率甚至短暫上升了,因為知道這份報告的多是外出工作的男性,為了抵消報告的影響,菸草業向居家的婦女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少數民族有針對性地投放了大規模的廣告。

用“科學”對抗科學:美國菸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煙?

甚至連孕婦都可以大吸特吸

所以,可以這麼說,一份報告並未殺死菸草行業,雙方進入了焦灼的拉鋸階段。即便在1969年吸菸的成年人數量下降到37%,到1979年下降到33%,但菸草行業的利潤卻沒有下降,依然是一項理想的生意。

時間一下就來到了1986年,又是一份報告拉開了對於菸草的第二輪較量。美國衛生局長公佈稱:二手菸能導致癌症。

當人們知道自己在被迫吸菸時也會損害健康,菸草文化的風向就發生了重大轉變。

首先站出來的,有飛機上的空乘人員。他們在飛行中的密閉空間裡本能地感受到了二手菸的危險:通風口冷凝的水滴是褐色的,機艙煙霧瀰漫,根本看不清。他們在回家之前會先把制服脫在車庫裡,根本不敢拿回家,因為味道實在太難聞了。

於是,到了1989年,美國國會禁止了在國內航班上吸菸。全國各地的社區也開始禁止室內吸菸。

然而菸草公司並不打算投降。他們投入更多的資金去資助科學家,比如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前任院長、洛克菲勒大學的前校長弗雷德利克·塞茨,為洛克菲勒大學注入資金成立以菸草公司命名的生物醫學和臨床研究基金,讓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為“菸草無害”站臺。

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訴訟案出現,鬥爭的舞臺也轉移到了法庭上。因此,菸草公司也不惜請來著名的科學研究者充當證人,為公司辯護。

在1997年布魯安訴菲利普莫里斯菸草公司案中,被告證人中出現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馬丁·克萊因的身影。

當被問道“吸菸會引起肺癌嗎”時,克萊因說:在一個特定的個體那裡,吸菸很難說“是”或者“不是”患上癌症的原因。沒有任何證據。

馬丁·克萊因一年從菸草公司獲得30萬美元的“禮物”,他當然會這麼說。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說法,從技術層面上說是完全無懈可擊的。

因為,科學目前還無法肯定,某個特定的人罹患癌症,一定是由於某個原因造成的。即便ta在20年裡一天吸三包煙,依然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了癌症。

也就是說,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從大樣本上看,吸菸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但並不能準確的說,某個人得了癌症,一定是由(或不是由)吸菸造成的。

這種科學的模糊性成了菸草公司的擋箭牌:“沒有證據”,在每一次較量中,菸草公司無一例外地都會使用這一招,而且往往很有效。

另外,為了促進銷量,菸草公司改進了菸葉的配方,菸民不再會經常咳嗽,變得看起來更加“無害”;他們生產出了薄荷煙,掩蓋菸草刺鼻的味道……而今,宣揚無害的電子煙來勢兇猛,可它往往並不是戒菸的開始,而是初吸菸者購買傳統香菸的第一步。

因此,煙盒上的警告不是故事的開始。雖然打上一行警告已經很難很難,控煙組織依然在不斷爭取,要求在煙盒上加入圖像形式的健康警告,那些黑掉的肺、褶皺的皮膚和抬不起頭的棒狀物體。這些圖像能給吸菸者更明確的信息,阻止更多的人購買菸草,於是就受到了更多的抵制。

用“科學”對抗科學:美國菸草公司如何抵制控煙?

從含糊的小字到醒目的圖片,香菸盒上的警告標識已經更迭了5代

控煙的戰爭還遠遠沒到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