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在18年6月份的时候有一个节目,在观看了之后让我有了耳目一新之感,它就是高端文化访谈脱口秀--《博物奇妙夜》。

节目第一期的时候嘉宾有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歌手阿兰·达瓦卓玛、国乐艺术家方锦龙、演员王劲松。在云冈石窟的音乐窟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五弦琵琶、箜篌、排箫、法螺、筚篥是长这个样子,埙原来是拿来穿孔打猴子的,先民的音乐情操原来是如此演化并且兼而有了雅俗共赏之意境。通过这期节目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同时对 马未都先生的博学以及对方锦龙大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高中的时候开始了解到马先生的一些出版物,从那个时候就很是崇拜马先生,恰逢《博物奇妙夜》这个节目的播出,让我终于在一个午后下定决心去一趟马先生的观复博物馆。

马先生的观复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未去之前我认为博物馆肯定地处繁华地带,但是真正倒了几趟公交车之后才发现北京这个地方真的是神奇,听闻朝阳之大,但是真未曾想在这个位置的博物馆竟然显得有些孤寂,再加上周边道路建设情况,仿佛这个地方是六环之外的村子一样。

下了公交车远远就看见了这么一座建筑,相比于其他的国立博物馆占地面积显得不是很大,步行大概七八分钟的样子就来到了观复博物馆的门前。在博物馆外面的空地上有一辆依维柯很是显眼,车身上喷涂着几只卡通形象的观复猫,想来应该是那些猫馆长的专车了吧。

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博物馆大门为铁制大门,不是很大,门顶上全是干枯的藤蔓,在右侧留有一个小门供游客进出。

进入大门之后在右手边是售票处,售票处建筑全为木制结构,在我前面有两三个人在排队询问着门票事宜。

观复博物馆的门票设计比较精致,它是一个硬质的门票,检票的时候会用打孔机打孔,便于用作书签之用。

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由检票处进去博物馆院子,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栋专门给观复猫建造的木制小屋,透过小屋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屋里慵懒的躺着几只猫,有的卧在窗台上闭着眼晒着太阳,有的侧身躺在地板上安静的舔着自己的爪子。还有几只正跟游客互动,只是任凭游客怎么呼唤,他们始终都是摆出一副高雅的样子,无视游客的呼唤与拍照。

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之前在看马先生的节目的时候也曾听他讲过观复猫的故事,他说曾经有一个新疆的姑娘,专程坐飞机来北京就是为了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来博物馆看看这些猫,喂它们一些食物并拍了一些照片,然后就又飞回去了。

也许这个姑娘是真的喜欢猫,也许这个姑娘是喜欢摄影,也许她很欣赏马先生的生活态度,总之我是特别羡慕这个姑娘的,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将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在博物馆入口的左手边是一排精心设计的猫舍,每一个屋子都贴着各自的名字,它们也很是享受自己的屋子,里面有玩具有吃食,大部分的猫都在睡觉,于这样的午后显得特别合拍。

从入口进入博物馆里面,首先观看的是瓷器馆。里面展出的瓷器大部分都为马先生于各处淘来的宝贝,然后按照年代及窑口的不同分布,汝、官、哥、钧、定,及其他年代的不同窑口都有详细的讲解与展示,由于对于古董瓷器的了解比较少,所以我在惊叹于中国古人将陶瓷从生活用具逐步演变于艺术摆设的进化过程中时,也在思考这种过程应该是时代发展及人文发展的必要变化。马先生在将这些瓷器展示给游客的同时应该也存着博物而知史的用心。

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由陶瓷馆出来之后便直接进入了家具馆,观复博物馆里的家居馆大多数都为明清时期的家具,红木家具、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的陈设与摆放都让我们认识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样子与品位。其中还有“渠清书屋”的实景陈列,那一刻仿佛我们穿越到了古代一样,手握书卷,提笔狼毫。

在参观家具馆的时候有一位讲解员再给两个年轻人讲解古代家具的摆放陈设的讲究,我无意旁听但是后来讲解员讲解的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我便索性随着他们听了起来,只是过了一刻年轻的讲解员很抱歉的跟我说他们的讲解是收费的,我才意识到这个误会有点尴尬,于是我便匆匆逃离了家具馆。

穿过一道门便进入了工艺馆,玉器、金银器、石器、漆器、铜器、木器等等工艺展品顿时让我眼花缭乱。从七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木胎漆碗到清乾隆时期的铜胎珐琅器,漫长的历史在喋喋不休地向后人诉说文明的进步。工艺品的出现于演化在我看来是人民逐步解决温饱之后对自身生活欣赏水平的提高,当然相对来说这些工艺品在那个年代只有官宦人家才能有的,但是随着它的大众化与广泛化说明先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逐步提高的。

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在游客休息区稍作停留,看到了休息区的墙上挂满了那些单田芳先生口中的十八般武器,细细看来那些武器并不是很精美,但是这些武器确确实实存在着,也证明了确实有绿林中人在练习这些。业精于勤、精益求精,忽然想到了卖油翁说的一句话:“无他,唯手熟尔。”

从休息区出来经由电梯到了二层的展馆,这一层右手边是油画馆,由于对油画的浅知,所以不敢擅做评论,只是在画前细细观看时,仿佛画里人物穿的衣服上的线条都是真实存在一般。感叹于画者技艺高超,在他完成这样的作品之前该是练过多少个寒冬腊月吧。

在二楼的左手边是门窗馆,由于我眼界不够,所以之前对于门窗从未有其他过深的了解与研究,但是这次看完了门窗馆,我又专门去百度查了下中国古代门窗建筑,才发现于知识海洋中,自己看到的永远都是冰山一角。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是唯一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比较其他以砖石为主的建筑体系,木结构建筑具有取材方便、加工容易、空间分割随意、装饰手法丰富等许多优点。

中国古代建筑成就在秦汉、唐宋、明清出现过三次高潮,但仅就门窗而言,明清时期成就最高。它简约与繁缛共生,华丽与朴素并存,不仅保证了木结构建筑外观协调统一,还保证了室内装饰的丰富和随意。

中国古代门窗作为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能部分,功能性和装饰性相辅相成。千百年来,它为古人创造生活方便的同时,还承载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门窗馆常年展览中国明清两代长江、黄河流域民居的古代门窗、隔扇、围栏等建筑构件。全开放式的展览形式,移步换景的展览构思,使参观者恍如步入一座座古代建筑。”

以上三段摘抄自博物馆百科,通过这几段文字,我第一次认识到门窗的重要性与可塑性。

经由出口出来,在院子里的石墩上坐了一会,此次参观过程总共近3个小时左右,但是通过这3个小时让我对马先生深深折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求知的信念与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

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

博物、知史、明礼、传承。

踏出了第一步,那便勇敢的继续走下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