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在18年6月份的時候有一個節目,在觀看了之後讓我有了耳目一新之感,它就是高端文化訪談脫口秀--《博物奇妙夜》。

節目第一期的時候嘉賓有觀復博物館創始人馬未都、歌手阿蘭·達瓦卓瑪、國樂藝術家方錦龍、演員王勁松。在雲岡石窟的音樂窟讓我第一次瞭解到原來五絃琵琶、箜篌、排簫、法螺、篳篥是長這個樣子,壎原來是拿來穿孔打猴子的,先民的音樂情操原來是如此演化並且兼而有了雅俗共賞之意境。通過這期節目讓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同時對 馬未都先生的博學以及對方錦龍大師的專業素養有了更深的瞭解。在高中的時候開始瞭解到馬先生的一些出版物,從那個時候就很是崇拜馬先生,恰逢《博物奇妙夜》這個節目的播出,讓我終於在一個午後下定決心去一趟馬先生的觀復博物館。

馬先生的觀復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未去之前我認為博物館肯定地處繁華地帶,但是真正倒了幾趟公交車之後才發現北京這個地方真的是神奇,聽聞朝陽之大,但是真未曾想在這個位置的博物館竟然顯得有些孤寂,再加上週邊道路建設情況,彷彿這個地方是六環之外的村子一樣。

下了公交車遠遠就看見了這麼一座建築,相比於其他的國立博物館佔地面積顯得不是很大,步行大概七八分鐘的樣子就來到了觀復博物館的門前。在博物館外面的空地上有一輛依維柯很是顯眼,車身上噴塗著幾隻卡通形象的觀復貓,想來應該是那些貓館長的專車了吧。

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博物館大門為鐵製大門,不是很大,門頂上全是乾枯的藤蔓,在右側留有一個小門供遊客進出。

進入大門之後在右手邊是售票處,售票處建築全為木製結構,在我前面有兩三個人在排隊詢問著門票事宜。

觀復博物館的門票設計比較精緻,它是一個硬質的門票,檢票的時候會用打孔機打孔,便於用作書籤之用。

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由檢票處進去博物館院子,映入眼簾的就是那棟專門給觀復貓建造的木製小屋,透過小屋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屋裡慵懶的躺著幾隻貓,有的臥在窗臺上閉著眼曬著太陽,有的側身躺在地板上安靜的舔著自己的爪子。還有幾隻正跟遊客互動,只是任憑遊客怎麼呼喚,他們始終都是擺出一副高雅的樣子,無視遊客的呼喚與拍照。

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之前在看馬先生的節目的時候也曾聽他講過觀復貓的故事,他說曾經有一個新疆的姑娘,專程坐飛機來北京就是為了在一個溫暖的午後來博物館看看這些貓,餵它們一些食物並拍了一些照片,然後就又飛回去了。

也許這個姑娘是真的喜歡貓,也許這個姑娘是喜歡攝影,也許她很欣賞馬先生的生活態度,總之我是特別羨慕這個姑娘的,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將生活過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在博物館入口的左手邊是一排精心設計的貓舍,每一個屋子都貼著各自的名字,它們也很是享受自己的屋子,裡面有玩具有吃食,大部分的貓都在睡覺,於這樣的午後顯得特別合拍。

從入口進入博物館裡面,首先觀看的是瓷器館。裡面展出的瓷器大部分都為馬先生於各處淘來的寶貝,然後按照年代及窯口的不同分佈,汝、官、哥、鈞、定,及其他年代的不同窯口都有詳細的講解與展示,由於對於古董瓷器的瞭解比較少,所以我在驚歎於中國古人將陶瓷從生活用具逐步演變於藝術擺設的進化過程中時,也在思考這種過程應該是時代發展及人文發展的必要變化。馬先生在將這些瓷器展示給遊客的同時應該也存著博物而知史的用心。

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由陶瓷館出來之後便直接進入了傢俱館,觀復博物館裡的家居館大多數都為明清時期的傢俱,紅木傢俱、紫檀傢俱、黃花梨傢俱的陳設與擺放都讓我們認識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樣子與品位。其中還有“渠清書屋”的實景陳列,那一刻彷彿我們穿越到了古代一樣,手握書卷,提筆狼毫。

在參觀傢俱館的時候有一位講解員再給兩個年輕人講解古代傢俱的擺放陳設的講究,我無意旁聽但是後來講解員講解的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我便索性隨著他們聽了起來,只是過了一刻年輕的講解員很抱歉的跟我說他們的講解是收費的,我才意識到這個誤會有點尷尬,於是我便匆匆逃離了傢俱館。

穿過一道門便進入了工藝館,玉器、金銀器、石器、漆器、銅器、木器等等工藝展品頓時讓我眼花繚亂。從七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木胎漆碗到清乾隆時期的銅胎琺琅器,漫長的歷史在喋喋不休地向後人訴說文明的進步。工藝品的出現於演化在我看來是人民逐步解決溫飽之後對自身生活欣賞水平的提高,當然相對來說這些工藝品在那個年代只有官宦人家才能有的,但是隨著它的大眾化與廣泛化說明先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逐步提高的。

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在遊客休息區稍作停留,看到了休息區的牆上掛滿了那些單田芳先生口中的十八般武器,細細看來那些武器並不是很精美,但是這些武器確確實實存在著,也證明了確實有綠林中人在練習這些。業精於勤、精益求精,忽然想到了賣油翁說的一句話:“無他,唯手熟爾。”

從休息區出來經由電梯到了二層的展館,這一層右手邊是油畫館,由於對油畫的淺知,所以不敢擅做評論,只是在畫前細細觀看時,彷彿畫里人物穿的衣服上的線條都是真實存在一般。感嘆於畫者技藝高超,在他完成這樣的作品之前該是練過多少個寒冬臘月吧。

在二樓的左手邊是門窗館,由於我眼界不夠,所以之前對於門窗從未有其他過深的瞭解與研究,但是這次看完了門窗館,我又專門去百度查了下中國古代門窗建築,才發現於知識海洋中,自己看到的永遠都是冰山一角。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以漢文化為主的中國古代建築,是唯一以木質結構為主的建築體系。比較其他以磚石為主的建築體系,木結構建築具有取材方便、加工容易、空間分割隨意、裝飾手法豐富等許多優點。

中國古代建築成就在秦漢、唐宋、明清出現過三次高潮,但僅就門窗而言,明清時期成就最高。它簡約與繁縟共生,華麗與樸素並存,不僅保證了木結構建築外觀協調統一,還保證了室內裝飾的豐富和隨意。

中國古代門窗作為建築中最重要的組成能部分,功能性和裝飾性相輔相成。千百年來,它為古人創造生活方便的同時,還承載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 門窗館常年展覽中國明清兩代長江、黃河流域民居的古代門窗、隔扇、圍欄等建築構件。全開放式的展覽形式,移步換景的展覽構思,使參觀者恍如步入一座座古代建築。”

以上三段摘抄自博物館百科,通過這幾段文字,我第一次認識到門窗的重要性與可塑性。

經由出口出來,在院子裡的石墩上坐了一會,此次參觀過程總共近3個小時左右,但是通過這3個小時讓我對馬先生深深折服,也更加堅定了自己求知的信念與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心。

馬未都與觀復博物館

博物、知史、明禮、傳承。

踏出了第一步,那便勇敢的繼續走下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