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金 钧窑天青釉玫瑰紫斑盘丨观复博物馆藏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我们对陶瓷要有一个基本常识的了解:陶瓷上所有的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比如青色是用铁来呈色。钧窑用铜作为呈色剂有一定的难度,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

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元代 钧窑天青釉玫瑰紫斑碗


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元代 钧窑天青釉玫瑰紫斑碗

钧窑为什么使用铜作为呈色剂呢?因为当时钧州的神垕(音后)镇出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所以就近取材,用铜做呈色剂,使钧窑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尽管那个红色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不是大红色,但已经非常接近于鲜艳的红色了。


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明初 钧窑天青釉海棠式水仙盆丨观复博物馆藏

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理论上讲,它的呈色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古人对钧窑有这样的赞美"夕阳紫翠忽成岚",就是说颜色忽然产生变化了。


所谓"窑变",是指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产生的变化,人力

不可控制。行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

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金元时期 钧窑月白釉乳钉纹双系罐丨观复博物馆藏

钧窑在烧造的前期绝对不可能控制,但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慢慢能够在一定限度之内有所控制。这个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要摒弃过去钧窑烧造的随意性。

今天能看见钧窑瓷器中带有明显的笔触,最有名的一块盘子叫"三潭映月",明显地画出三道,中间无意中掉了一个点,所以叫三潭映月。从这样的钧瓷当中,能够看出钧窑后期的可控性。

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钧窑三潭印月盘 金丨观复博物馆藏

马未都: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钧窑三潭印月盘 金丨观复博物馆藏

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钧瓷做了一个总结,他的总结非常文学化,但是非常准确。他说:"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宋代钧瓷的色泽是弥漫状的,颜色的边缘完全看不清,而且往往是一个整体。比如一个花盆,就是一个统一色,全是玫瑰紫的。

到了金元以后,钧瓷上开始有明显的色斑存在,每个色斑可以聚成一个物形,像刚才我们说的三潭映月,就聚成了一个物形。

许之衡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概括了宋钧到元钧的一个变化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