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來源:酷玩實驗室


一個月前,一篇深度報道《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走紅,引發全網熱議。

為了不超時、沒有差評,外賣小哥一路闖著紅綠燈,與系統規定中不斷縮短的時間賽跑。

賽跑,就是搏命。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廣州,一個月內外賣騎手交通違法就超過2000宗;

上海,每2.5天就有一名外賣小哥死於交通意外;

成都,平均每天死亡1名……

此事醞釀了3周之後,有人在知乎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中國為什麼不取締電動自行車和電動三輪車?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這個問題……

在獲得3萬多點讚的那條網友評論中,提到這樣一句話“主張取消電動自行車的人,就是在問外賣騎手‘何不食肉糜’?”

道理說出來的確很簡單,老百姓吃不起稀飯,怎麼不吃肉粥呢?騎電動自行車不安全,外賣騎手們怎麼不開豪車呢?

而從實際結果來看,電動車不僅很難取消,還會越來越多

2013年外賣興起之後,全國各地外賣騎手數量都出現大爆發。其中,東莞市在5年內增長31倍。

如今,全國奔跑在一線的外賣騎手數量已經超過600萬人。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的銷量也就水漲船高

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公共出行減少,電動車銷量出現50%以上增幅。

看來,一時半會兒很難將電動自行車取消了。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電動自行車是一款很中國特色的產品,外國很少看到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這種不斷引發現象級討論的產品,究竟是如何誕生的?這種產品的誕生,究竟有沒有“原罪”?

不看不知道,一翻電動自行車行業的履歷,才發現臥虎藏龍

綠源創始人倪捷、新日創始人張崇舜的名字,可能很多人沒聽過;

雅迪創始人董經貴、愛瑪創始人張劍,知名度就要大很多;

即使上面的人名都沒聽過,還有兩個人,名氣就大多了。

一個是曾經的“華為太子”、任正非看好的天才接班人李一男,一位是業界著名的“價格屠夫”雷軍。

一輛電動自行車,賣價也就一兩千塊,怎麼讓這麼多大佬紅眼呢?


01


中國電動自行車的崛起,離不開摩托車的國產化。

而國產摩托車的發展,又離不開那段崢嶸歲月

1950年6月,新中國成立還不到1年,美國就誘發了朝鮮戰爭,企圖削弱國際共產主義的力量。

毛公隨即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動員令。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而為了增強部隊戰鬥力、物資運輸能力,中央軍委在全軍運輸工作會議上明確了“解決部隊交通工具”為主的發展方針。

簡而言之,就是要用鋼鐵武裝肌肉。

當時的汽配六廠接到試造摩托車的任務。然而,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製造摩托車的經驗,只能進行仿製,目標選擇了德國的迅達普K500。

就這樣,前線拼命戰鬥,後方拼命研發


1951年7月,在試驗了500多張測繪圖紙、80多套設備和模具之後,中國終於研製出第一批屬於自己的軍用摩托車——井岡山,並把它送往朝鮮前線。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之後,摩托車這一歷史產物卻保留了下來。


不過,為減輕國家負擔,轉向民用摩托車的研發。

國內民用摩托車,同樣面臨無經驗、無設備、無技工的“三無”狀況

,同樣要從零出發,同樣也需要外國的援手。

一直髮展到1970年代,國內的民用摩托車一直沒有太大起色。

1978年,四川一家名為嘉陵的工廠,組織了一隊人飛往南斯拉夫取經。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經過一番不對等的洽談,最終,南斯拉夫的托馬斯工廠拿出一份霸王條款:先支付鉅額技術費,再簽發動機專供權,主動規避托馬斯的客戶,售出繼續分成。

你想用外國的技術,要花錢。還必須買外國的發動機。還不能與外國企業競爭。即使避開競爭,賣了摩托車,外國還要抽稅。

因為不堪屈辱,嘉陵的這幫人又惴惴不安地飛往日本豐田。他們最擔心豐田也把中國當肥羊。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受辱之後,他們學聰明瞭。

當他們看上豐田的PA50摩托車時,不敢提合作。只是買回來3輛車當樣本,憋著一股勁兒,要自己搞研發。


沒有專業的技術專家,工人們就踴躍加入學習組從零學起;沒有圖紙,就把車拆成零件,手工繪製構造圖;沒有機床,他們靠雙手鍛打出鈑金件,一遍遍打磨光滑……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奮戰了五個多月,嘉陵CJ-50試駕成功,當時的國人叫它“爭氣車”。

尤其是1979年國慶,5臺嘉陵CJ-50摩托車從天安門廣場前走過,轟動了整個中國。

一時間,“嘉陵”甚至成了國內摩托車的代名詞。嘉陵的“爭氣”點燃了群眾的購車熱情。國產民用摩托車開始崛起。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然而,當國人搶購摩托車時,另外一顆隱雷已經埋下——石油危機。

1978年,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政局劇變,中止石油出口。第二年3月,國際石油市場單價從13美元/桶上升至42美元/桶。

儘管我們有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在1972年就基本實現石油自給,但當時國內汽車保有量僅50萬輛,石油多用於製造業消耗。


然而我國沒有儲備石油的技術和制度。發達國家都儲備三個月以上的石油。我們只能開採多少就用多少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石油是機器的血液,不論是製造業,還是汽車、摩托車,只要還在發展,中國的石油缺口就會不斷放大。

等到國內石油不夠用,從國外進口石油,得花多少錢?

未雨綢繆。擺脫石油依賴,必須要從苗頭抓起

國內一時解決不了石油儲備技術,就把電動自行車安進摩托車的候補席中,並組織了60多家公、私工廠進行研發。

1983年,第一代國產電動自行車問世了。但客觀來說,第一代電動自行車就是自行車掛上電機、蓄電池攢出來的。這種車顏值很低,性能也很差。

它充電9小時,才能續航行駛2小時。平地上尚能小跑,爬坡就得靠人推。車自身很笨重,騎車的稍微胖點,就騎不走了。

然而,中國製造人有著天然的浪漫主義。電動自行車儘管很差,但不是0,起碼是1。這條路,是能夠走通的。

電動自行車能夠從1到N發展起來,有一件事起到關鍵作用——1985年北京禁摩。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並且,在北京之後,全國多座城市紛紛響應。

隨著禁摩,突然空出一大塊市場。各地來不及留下姓名的工廠,開始瘋狂投產。即使當時的行業專家好心勸誡:“電動自行車不是短平快項目,千萬不要搞。”

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跟風進場之後,就是跟風退場。


02


不過,並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10幾億人中,總是不缺“一根筋”的人。

1961年出生的倪捷,在17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後來又讀了研究生。他是中國最早一批的高級知識分子。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讀研期間,他就參與創辦了當時內地第一份鉛印學生刊物《科大研究生》,經常發表各種新銳觀點。

作為典型理工男,倪捷認準了電動自行車這種綠色能源的交通工具會是未來的潮流。為此,他不再在大學任教,轉而投身工商實業。1997年,他創辦了綠源。

理論出身的學霸倪捷沒想到,一連幾個月,項目沒有任何進展


甚至,他的同學都看不過去了:“你做改裝車幹嗎?跟我做IT,包你發大財。”

遭遇挫折之後,倪捷試著換個思路,這東西或許不屬於高端商務精英,他開始把電動自行車介紹給叔叔阿姨們。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有個晨練的老太太可憐他,領走第一輛小車車,並幫他推銷。

能幫老頭老太太趕集買菜,讓倪捷挖到了第一桶金。

倪捷在高校裡教書的時候,比他小8歲的張崇舜就已經前往海南掘金。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那時摩托車的生產牌照只發給國營企業,張崇舜先掛靠別人的品牌,當了2年摩托車生產商。靠著給新大洲摩托供配件,成為最早一波千萬富豪。

事業的成就,也撐大了張崇舜的野心。他不想再做別人的供應商,而是自己做品牌。

而當時,生產電動自行車不需要掛牌。1999年,張崇舜創立新日。

和技術流的倪捷相比,張崇舜更懂市場、啟動資金也更充裕

當時,電動自行車的痛點是續航,張崇舜就砸錢請來三環蓄電池供能。

儘管“價格屠夫”雷軍還沒入場,性價比法則早已在市場存在。為了將價格降下來,張崇舜跑了800多個縣城,談了幾千個經銷商,砍掉冗長的中介,把銷售終端一併收攏在自己手裡。

此時,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火藥味就濃了起來。

通訊圈出了個任正非,在電動自行車行業,則出了一個任正非的“追隨者”——董經貴。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1992年,從部隊退伍之後,董經貴開始賣摩托車。

任正非洞察了通訊產業的改天換地,賣了幾年摩托車之後,董經貴也認識到,這個行業正在走向夕陽。

在他眼中,電動自行車是下一輪朝陽。2001年,雅迪誕生了。

金山已經被挖出一角,入場者越來越多。

1990年大學畢業後,張劍就成立銷售公司,賣自行車。當他看著街道上騎電動自行車的越來越多,也意識到世界的變化。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到了2006年,張劍也出手了,成立了愛瑪。

張劍不僅自己入局,而是兄妹三人齊上陣。另外兩人是掌管小鳥電動車的張紅,步步先電動三輪車的當家人張梅。

從1997年到2006年,短短10年,中國民用電動自行車第一批重量級選手,綠源、新日、雅迪、愛瑪等爭相上場,同臺競技。

等待它們的既是一場掘金盛宴,更是一場血腥廝殺。


03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沿海大批外向型企業停產、倒閉,2000多萬農民工返鄉。鄉鎮市場的人流量、物流量增大。電動車自行車市場,空前擴大。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而當時的環境下,相較於6000多元的摩托車,3000元檔的電動自行車更受歡迎。

降價的口子一開,“互聯網思維”就來了

低價可以獲得更多用戶;

用戶多了,規模化生產,就能降低成本;

成本降低,就可以進行下一輪低價……

電動自行車進入“恐怖”的繁榮,幾乎所有入場企業都暫時砍掉三輪車、四輪車項目,加速瓜分二輪市場。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2012年,市場第一次飽和,廠家甚至用以舊換新的方式,強行刷新存在感。這一年,全國每賣出100輛新車,80輛是拿舊車換的


第二年,換車、降價力度更大,電動自行車售價從3999元降到2999元,很快一路砍到999、888元。

幾個月下來,一線大品牌耗空了家底,三四線品牌倒閉殆盡,蓄電池廠因為貨款遲遲不能交付連帶著拖垮一半。

更恐怖的是,這場價格戰持續了6年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張劍的愛瑪在困難時期學會了取捨,它把錢砸到門面上——設計。

愛瑪的競爭力就是顏值,它的研發費花1塊,設計能花80塊。

張劍還懂得“粉絲經營”,先後邀請周杰倫、范冰冰、變形金剛綁定愛瑪的IP,吸引流量。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會蹭流量的愛瑪紅了,2014年,成立5年的愛瑪戴上銷量王冠。

行伍出身的董經貴知道消耗戰沒有贏家。


疲勞之後,他指揮雅迪轉移戰場,主攻高端市場。他砍掉低端車,外聘日本、德國、美國的技術指導,用訓練汽車的標準訓練雅迪。

2015年,整個電動自行車行業銷售量暴跌20%,雅迪卻多賣出一倍,問鼎行業第一。

張崇舜走了另外一條道路——冠名贊助。此後,新日頻繁出現於奧運會 、世博會、世園會和中國航天……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2017年,新日最先上市A股,市值突破60億,張崇舜成了業內首富。

電動自行車市場競爭實在太過激烈,以至於,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坐穩鐵王座

“理工男”倪捷,一直在水面之下做功夫,電池、電機、控制器、充電器、車架、輪轂……每一項,他都要追求國產化,每一項他都要做到最好。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由於中國企業20年暗裡、明裡的角逐,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的產品。

2019年1月28日,電動自行車被中國大使館作為“國禮”贈給馬尼拉市政府,外交部蓋了戳。

這意味著中國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成熟化的工業產品。

不過,歷史並未就此終結。中國商圈,永遠不缺挑戰者。

正是在2015年,國內電動自行車“大蕭條”的時代,曾經的“華為太子”李一男入場了。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是圈內公認的天才,15歲就考入當時的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

他在23歲進入華為之後,晉升速度堪稱“奇蹟”:

2天,升任工程師;

2周,升任主任工程師;

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

2年,被提拔為華為公司總工程師/中央研究部總裁;

4年,就坐上了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寶座。

他一度被認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然而,“大紅人”卻有自己的想法,2000年,他創辦港灣網絡。

不到4年時間,港灣就成了華為強勁的對手。再過2年,即2006年,華為收購了港灣網絡。李一男,又“回”來了。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但他總是不甘於做池中物,此後又先後跳到百度、金沙江創投。

2015年,李一男創立電動自行車品牌小牛。他的目的很明確:不和其他選手纏鬥。憑藉科技加持和工業美學,吸引發燒友。

不得不說,李一男賭對了。2019年,小牛以高達23.4%毛利率,賺到4.87億。

就在李一男入場的第二年,“價格屠夫”雷軍也入場了。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小米入場硬件產品,則意味著,這個領域的工業已經成熟,價格又可以再降一降了。

不過,小米也並不是“終結者”。小米入場之後,硬件就變成了標配,再拼就拼服務了

2019年12月,九號秀出T自平衡概念車。用戶遠程操控App,就能讓車子到達指定位置,自動泊車。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另一家公司70邁,則帶著行車記錄技術入場。它家的電動自行車能高速錄製行車視頻,具備“防碰瓷”功能。

眼看新選手大出風頭,以為“前浪”氣衰之時,意外卻在2019年之後頻繁發生

張劍給愛瑪換了超強心臟—德國博世電機,和寶馬、通用統一了電機;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張崇舜帶領新日在業內掀起“鋰電風暴”,電池的壽命翻了3倍;

今年5月,“理工男”倪捷讓綠源最先學會超級計算機的散熱技術,換上低溫心臟—液冷電機;

9月,李一男決定從電動自行車領域殺進電動汽車行業……

電動自行車的戰爭,並沒有結束。


尾聲


自2018年起,中國就是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評價中國說:“不管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如何,中國必須解決其對自然能源和資源的快速增長的需求。而石油將排在這份亟需解決名單的首位。”

對外石油依賴的問題,必須解決。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2019年,我國石油消費中,70.8%石油來自進口。

其中,70%的石油是被汽車所消耗的

1970年代,我國汽車保有量只有50萬輛,國產石油能夠自足。2020年,國內燃油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6億輛。

被外賣騎手“逼”到風口浪尖上的電單車


燃油車,最主要的出行場景是日常通勤,也就是所謂的“最後5公里”“最後10公里”。

也就是說,如果能取代這一部分出行,石油依賴問題,將得到大幅緩解。這個里程,也正是電動自行車的主打的戰場。

如今,中國電動汽車逐步替換了燃油車,解決了部分長途出行的需求。

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汽車技術和原理很相似,並且,電動自行車從材料到電池、電機,也正在向電動汽車靠攏。量變遲早會帶來更大的質變。


中國電動自行車產業經過40多年的磨礪,期間風雲動盪,多次面臨衰退、絕境。如今,越來越接近初衷。

我們在行遠路,切不可走著走著忘記了為何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