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難以真正聯合起來對抗政府軍?

緬甸存在眾多與中央政府、政府軍關係對抗的少數民族地方政府,實力、產生歷史、政治訴求各不相同。針對緬甸政府和軍方採取的各個擊破策略,各少數民族也在尋求聯合,尤其是各“民地武”組織也在一直尋求組成政治或軍事聯盟的對策。

克欽和佤邦勢力先後主導了“全國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UNFC)和“聯邦政治談判協商委員會”(FPNCC),但都是鬆散的聯盟,難以真正形成合力。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難以真正聯合起來對抗政府軍?

在多次與政府軍的衝突中,多家“民地武”曾採取了軍事聯動,並因此爭取了一定程度的軍事優勢,但本質上來說大多都停留在戰術協調層面,遠未達到軍事戰略合作的層次,更難以形成真正合力。

2018年5月8日,“緬北聯合陣線”發表關於“關於譴責緬軍在克欽地區發動大規模聯合戰爭的聯合聲明”,其中第五條聲稱“緬北聯合成員將一起攜手抗爭到底”。然而事實上,克欽仍是陷入孤軍作戰境地,其他幾家並未作出實際性行動,可以說依舊是“雷聲大,雨點小”。

“民地武”難以真正聯合,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難以真正聯合起來對抗政府軍?

一是缺乏共同的目標和領導。各“民地武”訴求各不相同,佤聯軍的政治訴求主要是要將佤邦特區升級為自治邦,克欽獨立軍的最高政治訴求則是脫離緬甸獨立。其他“民地武”的政治訴求更是林林總總,不一而同。因此,各“民地武”間難以形成統一的政治思想,這樣的聯合組織難以長期存在,容易被分化瓦解掉。“民地武”軍閥色彩濃厚,以保存各自實力為主要目的,彼此間缺乏真正的信任。各組織中也未能出現具有戰略眼光和高超作戰才能並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軍事政治領袖。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難以真正聯合起來對抗政府軍?

二是各“民地武”間矛盾重重。各“民地武”組織的控制區犬牙交錯,利益錯綜複雜。2018年5月11日,同屬NCA簽署組織的撣邦復興委員會/南撣邦軍(RCSS/SSA)與勃歐民族解放組織/勃歐民族解放軍(PNLO/PNLA),因轄區問題在撣邦南部茂梅鎮戈督地區發生戰爭。緬甸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彼此間互不兼容,各族群之間缺乏文化認同感。在語言文字上,佤邦大多使用漢語,而克欽講的是克欽語,信仰基督教。在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前後,基督教開始在克欽族內傳播,克欽族中基督教徒不斷增多。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難以真正聯合起來對抗政府軍?

三是緬軍分化瓦解政策。為了消滅境內的各“民地武”,緬甸採取了分化、拉攏、聯合、打擊和消滅的政策。與部分“民地武”簽訂停戰協議,目的就是避免“民地武”聯合,然後逐一擊破。如,消滅坤沙時,緬甸聯合佤邦打擊坤沙,使坤沙不得不投降。針對克倫軍,緬軍則利用宗教進行分化,克倫人分基督教派和佛教派,緬軍先拉攏信佛教的克欽軍人,直接分裂克倫的軍隊,之後就直接攻打基督教派。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難以真正聯合起來對抗政府軍?

四是對外關係各不相同。佤邦與中國模式接近,而克欽族幾十年來一直期望西方給予支持和幫助。克欽族與美國頗為淵源,美國傳教士奧拉·漢森幫助克欽民族編制了文字,並用克欽文翻譯了第一本《聖經》。二戰期間,“克欽(景頗)101突擊隊”(USA Kachin Rangers)跟隨美軍參與了對日作戰,在歷次戰鬥中屢建奇功。克欽族領導人一直試圖遊說美國領導人插手緬甸民族和解事務,尤其是緬北事務。早在2014年4月,緬甸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Sumlut Gun Maw)就到美國與當時的助理國務卿湯姆·馬林諾夫斯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等多位高官進行了會面。甘茂表示,“緬甸已內戰60年,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參與進來,克欽民族的和平才能實現。”2018年5月,第一屆世界克欽人會議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召開,組成克欽組織後援團。此外,其他“民地武”組織的對外關係極其複雜,“外交”立場反覆無常,其傾向不可輕易採信。

在目前政府和軍方的“軟硬兼施”態勢下,各“民地武”除非直接利益受損,否則很難因為其他“民地武”與緬政府產生的矛盾而主動對抗政府。未來,緬北各家“民地武”以制度化、常態化的“集團聯盟”方式,特別是軍事聯合對抗緬政府的可能性很低,以“口頭聲援、行動自保、緊急聯合、得利即散”反而是最真實的策略。況且,各“民地武”自家內部,目前均還存在著“主戰派和主和派”之分,且衝突不斷,難以形成真正合力有效對抗緬甸軍隊與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