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以真正联合起来对抗政府军?

缅甸存在众多与中央政府、政府军关系对抗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实力、产生历史、政治诉求各不相同。针对缅甸政府和军方采取的各个击破策略,各少数民族也在寻求联合,尤其是各“民地武”组织也在一直寻求组成政治或军事联盟的对策。

克钦和佤邦势力先后主导了“全国民族联合联邦委员会”(UNFC)和“联邦政治谈判协商委员会”(FPNCC),但都是松散的联盟,难以真正形成合力。

为何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以真正联合起来对抗政府军?

在多次与政府军的冲突中,多家“民地武”曾采取了军事联动,并因此争取了一定程度的军事优势,但本质上来说大多都停留在战术协调层面,远未达到军事战略合作的层次,更难以形成真正合力。

2018年5月8日,“缅北联合阵线”发表关于“关于谴责缅军在克钦地区发动大规模联合战争的联合声明”,其中第五条声称“缅北联合成员将一起携手抗争到底”。然而事实上,克钦仍是陷入孤军作战境地,其他几家并未作出实际性行动,可以说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

“民地武”难以真正联合,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为何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以真正联合起来对抗政府军?

一是缺乏共同的目标和领导。各“民地武”诉求各不相同,佤联军的政治诉求主要是要将佤邦特区升级为自治邦,克钦独立军的最高政治诉求则是脱离缅甸独立。其他“民地武”的政治诉求更是林林总总,不一而同。因此,各“民地武”间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这样的联合组织难以长期存在,容易被分化瓦解掉。“民地武”军阀色彩浓厚,以保存各自实力为主要目的,彼此间缺乏真正的信任。各组织中也未能出现具有战略眼光和高超作战才能并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军事政治领袖。

为何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以真正联合起来对抗政府军?

二是各“民地武”间矛盾重重。各“民地武”组织的控制区犬牙交错,利益错综复杂。2018年5月11日,同属NCA签署组织的掸邦复兴委员会/南掸邦军(RCSS/SSA)与勃欧民族解放组织/勃欧民族解放军(PNLO/PNLA),因辖区问题在掸邦南部茂梅镇戈督地区发生战争。缅甸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彼此间互不兼容,各族群之间缺乏文化认同感。在语言文字上,佤邦大多使用汉语,而克钦讲的是克钦语,信仰基督教。在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前后,基督教开始在克钦族内传播,克钦族中基督教徒不断增多。

为何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以真正联合起来对抗政府军?

三是缅军分化瓦解政策。为了消灭境内的各“民地武”,缅甸采取了分化、拉拢、联合、打击和消灭的政策。与部分“民地武”签订停战协议,目的就是避免“民地武”联合,然后逐一击破。如,消灭坤沙时,缅甸联合佤邦打击坤沙,使坤沙不得不投降。针对克伦军,缅军则利用宗教进行分化,克伦人分基督教派和佛教派,缅军先拉拢信佛教的克钦军人,直接分裂克伦的军队,之后就直接攻打基督教派。

为何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以真正联合起来对抗政府军?

四是对外关系各不相同。佤邦与中国模式接近,而克钦族几十年来一直期望西方给予支持和帮助。克钦族与美国颇为渊源,美国传教士奥拉·汉森帮助克钦民族编制了文字,并用克钦文翻译了第一本《圣经》。二战期间,“克钦(景颇)101突击队”(USA Kachin Rangers)跟随美军参与了对日作战,在历次战斗中屡建奇功。克钦族领导人一直试图游说美国领导人插手缅甸民族和解事务,尤其是缅北事务。早在2014年4月,缅甸克钦独立军副总司令桑鲁甘茂(Sumlut Gun Maw)就到美国与当时的助理国务卿汤姆·马林诺夫斯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等多位高官进行了会面。甘茂表示,“缅甸已内战60年,只有中美两个大国参与进来,克钦民族的和平才能实现。”2018年5月,第一届世界克钦人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召开,组成克钦组织后援团。此外,其他“民地武”组织的对外关系极其复杂,“外交”立场反复无常,其倾向不可轻易采信。

在目前政府和军方的“软硬兼施”态势下,各“民地武”除非直接利益受损,否则很难因为其他“民地武”与缅政府产生的矛盾而主动对抗政府。未来,缅北各家“民地武”以制度化、常态化的“集团联盟”方式,特别是军事联合对抗缅政府的可能性很低,以“口头声援、行动自保、紧急联合、得利即散”反而是最真实的策略。况且,各“民地武”自家内部,目前均还存在着“主战派和主和派”之分,且冲突不断,难以形成真正合力有效对抗缅甸军队与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