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良育(总序219):“爸爸,你哭吧。”

出生第1036天(二)(总序219):“爸爸,你哭吧。”

晚上吃完饭她开始整理明天上幼儿园地书包。以前从来没见过她这么懂事,所以我决定看看她会怎么做。她把书包的拉链打开,把里面的衣服、饮料、帽子和项链等东西一样一样的拿出来,然后又选择几样放回去再拉好拉锁,接着她让我帮忙把书包背上,然后转身对我说:“爸爸你躺下,我要上幼儿园班了,你哭吧。”听到她的话我当时整个人都蒙圈了,她为什么让我哭呢?突然,我明白了她要干什么:今天她早上醒来后发现妈妈已经上班去了,接着她就在床上大哭起来。我让妈妈跟她通电话后她的情绪才平静了下来。最后我又跟她玩了几次“被窝躲猫猫”游戏,她才肯穿衣服上幼儿园。

慢养良育(总序219):“爸爸,你哭吧。”


她刚才的表现,是让我扮演早上起来后她的角色,让我躺下在沙发上装哭,就像她今天早上一样。接着她扮演今天早上我的角色,还特意加一句上“幼儿园班”来证明一下。经过角色互换后营造出今天早上起床的家庭场景。此刻,我猜想她下一刻她很可能会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安慰在沙发上哭泣的我,就像今天妈妈安慰她一样。果然,她拿起电话(一个弃用的旧手机),然后嘴里嘟囔“180······605”(妈妈的手机号码,只说对了这六个数),然后自言自语的说:“喂,妈妈,爸爸哭了。我今天上幼儿园了,跟悠悠一起玩了······”边说话边往阳台上走,然后就听不见她说啥了。乍听她说的前半句,我以为她真的想要告诉妈妈我在沙发上装哭的事情,然后希望妈妈在电话里面假装安慰爸爸,就像今天早上妈妈安慰她一样。可是听了后半句,才知道她把我躺在沙发上装哭的事情扔一边去了,又进入了她跟幼儿园小朋友一起玩的另外一个心理场景中。可怜我还在沙发上躺着装哭等着她来安慰我呢。

慢养良育(总序219):“爸爸,你哭吧。”


今天晚上她演的这一出戏码在儿童心理学上叫“投射认同”。分解开来就“她投射,然后逼着我认同”(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这样拆开来理解,严格的心理学是不允许这样来操作的。)为的是把心中不好的自己抛出来,放到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就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儿。具体说来是这样一套心理过程。首先,她心里不是很喜欢今天早上起来又哭又闹的自身形象,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既有自恋心理又有羞愧心理,自恋心理让她感觉自己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子,羞愧心理让她对自己今天早上起床时的表现很不满意。因此她刚才就启用了“投射认同”功能,把不喜欢的那个自己“投射”到了我的身上,让我扮演她那个“不好的自己”,这样她就是一个“完美的自己”了。所以她要求我躺在沙发上模仿她今天早上一样又哭又闹的场景。其次,她不甘心于只把“不好的自己”放在我身上,还要把我早上安慰她哄她开心的形象放在她自己的身上。这样她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更加完美无缺的小孩儿。于是她背上书包自称“上幼儿园班”,学我早上给妈妈打电话的样子请妈妈来安慰我。最后,她说着说着就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以至于我还傻傻地等在那里装哭呢。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她现在这个年龄的精神世界还处于瞬间变化的状态中。上一个事情还没有结束,她的精神世界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心理场景。另一个原因是她想把今天早上这个场景尽快抛弃掉,因为在这个场景中她的角色、形象和作用都不符合她心中“完美自己”的形象。她把“不好的自己”投射到我身上,然后再通过抛弃整个游戏的方式把我抛弃掉,这样那个“不好的自己”就再也不会回来找她了。这就是今天晚上她所有表现的全部心理过程。

慢养良育(总序219):“爸爸,你哭吧。”


类似这样的游戏,我们家长应该多陪孩子玩。因为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游戏,她可以更深刻和细腻地体会到今天早上我一边要上班一边还要面对她哭闹时的窘境,有利于她发展同理心或共情的心理功能。更重要的是,她把心中“不好的自己”投射到了我身上,我接纳了她的投射。未来,她会通过认同作用发展出接纳自我的心理功能,接纳她“不好的自己”。一个人,不能原谅自己甚至是不能放过自己,是因为首先他不能接纳“不好的自己”。可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由“美好的自己”和“不好的自己”的混合而成,没有人是无瑕美玉。能够接纳“不好的自己”可以让一个人在世界上生活得更加真实和幸福。(2016.5.25)


慢养良育(总序219):“爸爸,你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