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說民俗 | 江蘇的立夏日,令人垂涎的“美食節”

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立夏”,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春天的結束、夏天的開始。在物產豐饒、四季分明的江蘇,千百年的時光沉澱下豐厚的立夏民俗,寄託著人們迎接夏天到來的快樂心情。 江蘇立夏民俗的關鍵詞之一,是“嘗新”二字。“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南宋宜興詞人蔣捷的名句描繪出立夏前後江南的明媚風光。暮春初夏,陽光明媚,越冬糧食已經收割,各種蔬果應時上市,令人目不暇接。江蘇人形成了“立夏嘗新”的習慣,將本來屬於農耕節氣的“立夏”過成了家人團聚的“美食節”。

《吳郡歲華紀麗》中說,蘇州城裡有“立夏見三新”之俗,也就是要用櫻桃、青梅、元麥祭奠祖先。在文史大家鄭逸梅先生看來,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告知祖先:夏天已經來到,麥子已經成熟。祭祖之後,蘇州人家要舉辦“餞春筵”,除了嘗櫻桃、青梅、元麥這“三鮮”外,還要吃海螄、麵筋、芥果、白筍、鹹鴨蛋、蠶豆、酒釀等食物,親朋間聚在一起飲酒。開酒店的老闆則將酒釀和燒酒饋贈給老主顧,“以致醉人滿路”,因此蘇州人曾將“立夏”稱為“饋節”。清末之後,蘇州的“三鮮”組合有所變化,由“櫻桃、青梅、元麥”變成了“櫻桃、青梅、蠶豆”。 在江南其他地區,“嚐鮮”的具體內容各有不同。在蘇州下轄的常熟,明清時期有立夏日吃“九葷十三素”的說法。哪“九葷”?鰣魚、鱭魚、鹹蛋、海螄、爊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哪“十三素”?櫻桃、梅子、麥蠶、象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蔔、玫瑰和松花。
在常州,人們吃的“三鮮”名目繁多,有“樹上三鮮”(青梅、櫻桃、香椿頭或櫻桃、枇杷、梅子)“地上三鮮”(莧菜、蠶豆、燕筍)“水裡三鮮”(鰣魚、白蝦、海螄)之分。這“樹上三鮮”“地上三鮮”“水裡三鮮”的立夏菜單,在緊鄰常州的無錫也同樣流傳,只是具體的品種略有不同而已。 在鎮江,人們嚐鮮的對象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蠶豆、楊花蘿蔔、鰣魚、黃魚,合稱為“八鮮”;揚州是“世界美食之都”,“立夏”食俗同樣豐富,要吃櫻桃、蠶豆、蒜苗、莧菜、鹹鴨蛋、五香茶葉蛋等各種食物;南通人過“立夏”要吃“甜菜”,這種菜形似白菜,吃起來有甜味,一般做成甜菜蛋湯;在鹽城,人們在立夏日吃雞蛋,吃甜菜,此外還要吃燒餅。
立夏民俗中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疰夏”,這是指夏季因為長期發燒而引起的疾病,食慾不振,茶飯不思,睡眠不佳,頭昏腦漲,患者多為小兒。怎樣讓孩子不“疰夏”,江蘇各地民俗給出了很多“藥方”。記錄南京民俗的《金陵歲時記》說,立夏日南京人家“使小兒騎坐門檻,啖豌豆糕”,老南京人認為,讓孩子們騎坐在大門檻上,再吃一碗豌豆糕,就能免除“疰夏”煩惱。醫學人士認為,經常食用豌豆對孩子的生長髮育會大有益處,缺鐵性貧血和因低鉀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也可以常吃豌豆。 蘇州人立夏日吃李子應對“疰夏”,“是日啖李,則不疰夏”(元池《說林》),也可以用李子汁和著酒一起飲用。此外,吃用楊柳條穿過的大餅、小兒吃“貓狗飯”、喝七家茶,也是蘇州人“疰夏”的妙招。所謂“七家茶”,是向左鄰右舍多戶人家討來茶葉,配以桃片、杏片、青梅同泡。此俗在揚州、杭州等地亦有,可見流傳之廣。有趣的是,和南京相反,舊時蘇州人禁止家人坐在門檻上的,他們認為這樣反而會“疰夏”。揚州、東臺也有立夏日孩子不能坐門檻的規矩,甚至有“立夏坐門檻,容易打瞌睡”的說法。

在南通、蘇州、鹽城、泰州等江蘇大部分城市,人們相信,立夏日食用雞蛋或者鴨蛋也能保佑孩子身體健康,“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這是鹽城的俗語。家長們用彩色絲線編制小小的網袋,內裝煮熟的紅殼雞蛋或者青殼鴨蛋,給孩子們懸掛在胸口。胸前掛著蛋網,調皮的孩子就有了互相比試的道具,這就衍生出“鬥蛋”的遊戲。看誰家的蛋結實,鬥贏了的人興高采烈,鬥輸了的人垂頭喪氣。

“秤人”也是廣泛流傳在江蘇地區的立夏民俗。記錄蘇州民俗的《清嘉錄》說:“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驗夏中之肥瘠。”也就是說,人們在進入夏日的第一天,稱量體重,並記錄下來,到了立秋日那天再次稱量,看一看一個夏天下來,到底是輕了還是重了。用現在的眼光看,這個民俗頗有提醒大家關注自身健康、監控體重變化的積極意義。 交匯點記者 於鋒

“秤人”也是廣泛流傳在江蘇地區的立夏民俗。記錄蘇州民俗的《清嘉錄》說:“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驗夏中之肥瘠。”也就是說,人們在進入夏日的第一天,稱量體重,並記錄下來,到了立秋日那天再次稱量,看一看一個夏天下來,到底是輕了還是重了。用現在的眼光看,這個民俗頗有提醒大家關注自身健康、監控體重變化的積極意義。 交匯點記者 於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