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胆小”是怎么来的?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胆小是怎么来的呢?

有孩子的都知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什么都敢抓,也哪儿都敢去。

刚会爬的时候,总是毫无畏惧的探索,担心的家长只得时刻关注;刚会走的时候,总是一股脑的向前冲,家长都是紧张的在后边追;会发声的时候,总是咿咿呀呀的插话,不怕生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可为什么,随着岁月的成长,有的孩子开始怕黑、有孩子开始怕生,开始变得胆小了呢?

孩子的“胆小”是怎么来的?

在早教中心,常常能看到这一幕:

家长在送孩子上托班时,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死活不愿意上学,不要妈妈走。

每次送孩子上学,似乎都要安抚很久,要花很长时间。看起来,就像上演一出生离死别的大戏。

可实际上,孩子进到早教中心后,很快便愉快的和小朋友们玩儿起来,就跟个没事人一样。

很多时候,家长的分离焦虑似乎更严重。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看起来似乎孩子更离不开家长,害怕面对早教中心。

其实,孩子的“害怕”,很多时候是家长行为的影响。

就如1920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做过“小艾伯特实验”一样,小艾伯特起初并不害怕兔子等小动物和物品,而在采取“出现这类东西时,同时用铁锤敲击悬挂铁棒”的人为干预后,小艾伯特在看见兔子都被吓得大哭起来。

孩子的“胆小”是怎么来的?

那么,孩子胆小,和家长的哪些行为有关呢?

第一,破坏孩子的探索欲:经常对孩子说“不”

在有人想认识孩子时,有的孩子却喜欢躲在父母身后,不愿意踏出“认识他人”的第一步。大家都觉得,这是内向胆小的表现。孩子真是胆小吗?

其实,孩子是缺乏探索欲,没有和其他人认识的兴趣。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你有没有这样的行为:孩子想抓东西的时候,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家长就伸手阻止,不让孩子去抓,连忙说“不”。

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的这个行为,其实是探索欲在作怪。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探索世界,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的“胆小”是怎么来的?

第二,父母过分严厉,经常对孩子发火

常常处于被指责的环境下,孩子害怕出错,总是战战兢兢的。

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孩子自然觉得说多错多、做多错多,什么也不敢说、不敢做,胆子越来越小,只求不被骂。

很多父母奉行“棍棒教育”,认为严厉能规束孩子的行为,保证孩子将来不出错。可却没有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值得被鼓励的。

“这不行”、“那不对”的严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因为害怕最后得到的还是斥责,甚至是不愿尝试做一件没做过的事。

而对孩子发火更是雪上加霜,小小的孩子,在面对大人的发火,内心总是处于恐惧的状态,慢慢的变得胆小怯懦,也不足为奇了。

孩子的“胆小”是怎么来的?

第三,孩子安全感不足,缺乏自信心

常听说,孩子胆小,是因为安全感不足。

亲子之间的连结足够,孩子就能感受到家长的保护,从而拥有无所畏惧的心。

孩子若知道,家长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哪怕能做的不多只是精神上的支持,孩子心中都能充满力量。

孩子的“胆小”是怎么来的?

第四,孩子的生活范围狭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交给老人来带。有的老人就喜欢呆在家里,很少会带孩子出门见人。父母因为工作忙,也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被圈在狭窄的生活范围内,一旦离开,就会浑身不适应。

很少到其他环境,很少接触其他人和小朋友,一出门,孩子躲在家长怀里还来不及,那还能指望孩子胆子大?

孩子的“胆小”是怎么来的?

家长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

孩子总要长大,学着独立面对生活,承担责任。

只有孩子勇敢、大胆的直面困难,家长才能真正的放心。

-END-

贝瑞贝比早教:专注于0-3岁婴幼儿教育,提供行业最新最专业的的幼儿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家长分享专业的幼儿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