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思輿情:做好大數據採集 善用分析方法 構建網絡輿情監測

樂思輿情:做好大數據採集 善用分析方法 構建網絡輿情監測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進入數據時代。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對網絡輿情管理也帶來深刻影響。


如何利用大數據實施輿情監控


1.將大數據和社會治理緊密結合起來,改進網絡輿情源頭治理。網絡輿情本質上是社情民意的體現,加強網絡輿情管理就是加強社會治理。要運用大數據強大的“關聯分析”能力,構建網絡輿情數據“立方體”,把網上網下各方面數據整合起來,進行分析,挖掘網絡輿情和社會動態背後的深層次關係,實現網絡輿情管理和社會治理的緊密聯動、同步推進。


2.將大數據和網上政務信息公開緊密結合起來,提升政府公信力。當前,美國政府已經建立統一的數據開放門戶網站,並提供接口供社會各界開發應用程序來使用各部門數據,此舉將政務公開從“信息層面”推進到“數據層面”,開闢了政府信息公開的新路徑。我們要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我國的大數據政務公開系統,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和使用,讓數據發揮最大價值。


3.將大數據和日常輿情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提高網絡輿情整體掌控能力。美國紐約市警察局開發了著名的ComStat系統,通過分析歷史數據繪製“犯罪地圖”,預測犯罪高發時間和地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警力配置,獲得巨大成功。這種“數據驅動”方法,對網絡輿情管理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要運用大數據突破傳統輿情管理的狹窄視域,建立網絡輿情大數據臺賬系統,實時記錄網站、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各個網絡平臺數據,全面分析輿情傳播動態,從瞬息萬變的輿情數據中找準管理重點、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管理效能。


4.將大數據和突發事件應對緊密結合起來,提高網絡輿情應急處置能力。大數據時代,社會突發事件與互聯網總是緊密相連、如影隨形,網絡既能成為突發事件的“助燃劑”,也能夠成為應對事件的有力工具。要建立“輿情量化指標體系”、“演化分析模型”等數據模型,綜合分析事件性質、事態發展、傳播平臺、瀏覽人數、網民意見傾向等各方面數據,快速準確地劃分輿情級別,確定應對措施,解決傳統的輿情分級中存在的隨意性、滯後性等問題,做到科學研判、快速處置。


5.將大數據和輿論引導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感染力和說服力。大數據時代的輿論引導,一方面要“循數而為”,通過分析網上數據,建立網民意見傾向分析模型,瞭解網民的喜好和特點,做到“善說話、說對話”。另一方面要“用數據說話”。數據最有說服力,要在充分收集相關數據的基礎上,運用圖表等數據可視化技術,全面呈現事件的來龍去脈,讓網民既瞭解事件真相,也瞭解事件背景和歷史脈絡,消除輿論的“盲人摸象”效應,化解網民偏激情緒,實現客觀理性。


輿情方法論一:確認信息相關度

網絡平臺中與企業或機構完全相關的信息,輿論討論更為聚焦,輿情風險最大;部分相關的信息,輿論討論觀點較為分散,存在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之分,一般主要問題關注度較高,次要問題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虛假相關信息,多為捏造、拼湊的不真實內容,輿情風險較低,但也應結合信息渠道、傳播量來判斷是否進行輿情處置,減少負面輿論影響。


輿情方法論二信息渠道的影響力

權威媒體報道的事件具有發酵速度快、影響力大、真實性高的特點,輿情風險的級別較高。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個人賬號發佈的事件具有擴散時間慢、不確定性強的特點,需要核查事件真實性後再做出進一步的反應,輿情風險較低。但目前自媒體發展迅猛,也能夠快速吸引流量,尤其是網絡名人、網紅賬號擁有大量粉絲群體,其發佈的信息輿論關注度高,更易在短時間內引發輿情關注。

不同發佈渠道對輿情影響力不同,發酵風險則不同。判斷輿情風險的第二步是判斷信息發佈渠道的影響力。

輿情方法論三媒介傳播量

信息傳播情況是判斷輿情風險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研判輿情風險的第三步就是統計追蹤各媒體傳播量,根據不同量級最終確定是否或何時開展後續輿情處置工作。判斷輿情信息量需根據傳播規律,區別不同媒介、平臺傳播量的輿論影響力。例如,網絡新聞媒體的轉載量達到五十餘篇時,已經表明該信息獲得了輿論關注;而微博信息轉載五十餘次,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轉載五十餘次卻僅是少量傳播。

因此,在判斷輿情信息傳播情況時,需統計不同媒體的傳播量,數量越多輿情風險越大,而不同媒體的傳播量風險不能用統一數量作為指標。

網絡新聞媒體具有權威性,受眾群體眾多,一般少量轉發即可能獲得大量公眾關注,並帶動其他媒介共同擴散,因此輿情風險衡量數量門檻較低。自媒體平臺則具有不可靠性、圈層性,傳播數量需到達一定級別的數量,才能在輿論場中激起漣漪,引發輿論關注,輿情風險衡量數量門檻較高。

信息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