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們”的勝利果實:341萬人參加考研,報錄比或達5:1

伴隨著聖誕和新年的到來,熱搜不斷的考研話題終於告一段落:

2020年的考研毫無疑問,創下了歷史新高,比先前多數媒體預期的還要高十幾二十萬。

各種大V的神預測開始刷遍朋友圈。

“張雪峰們”的勝利果實:341萬人參加考研,報錄比或達5:1


“張雪峰們”的勝利果實:341萬人參加考研,報錄比或達5:1


“張雪峰們”的勝利果實:341萬人參加考研,報錄比或達5:1

有些人在赤裸裸地宣傳課程,面不改色,“問心無愧”。

有的人則是兩面派,表面上說著,押題怎麼怎麼不好,目的卻是讓你信他,崇拜他;表面上說我不是為了掙錢,我辜負了你們,實際暗藏著趕緊報我的班啊。

更可悲的是,比起前段時間騰訊50元超前點播,這些老師的課程少則幾百,多則成千上萬。內容呢,年年考研年年更新?我就呵呵了,哪年的套路不都一樣?

這,大概就是盜版考研課更加不絕於世的原因。當然,每一年也總有無數小白為之買單。

我不禁思考,這背後折射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價值取向。

是全民對知識的渴望,又或者更直接地,是對學歷的追求?

我想都不是,真正的答案應該是工作不好找,創業又太難。

那麼,考研是不是一定能解決?好像也不一定。

可是,總有人給我們學歷能解決一切的錯覺。並且這些文章總能觸動“焦慮”的群眾的內心,成為爆款。

比如:《最可怕的,是你以為學歷是廢紙》;《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學歷》;《“學歷不重要,留學浪費錢”是最荒謬的謊言》

媒體們販賣焦慮博取了流量還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更有甚者,以此為由,鼓勵考研……

關於考研、就業、創業,張雪峰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舌戰群儒”並獲得了壓倒性勝利。

正在看文章的你或許也看過這段視頻,甚至在此感染下投身成為考研大軍的一員。張雪峰原話曾這樣說:一場考研講座可能有70%的人已經決定了考研,而我的工作就是讓剩餘的那30%也參加考研。這話乍一聽好像沒什麼,可是仔細琢磨一下,怎麼也不對,這話的目的是什麼呢?

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考研嘛,不是的,是為了讓你付錢。誠如節目中魯豫所問,雪峰你是做了這件事以後真的覺得考研重要還是做了這件事以後勸自己這樣想?他的回答是一直就這樣想。

倘若如此,我特別想再問一句,那您為什麼不去讀研,姑且不論您到底有沒有獲得保研的資格?

當然,我不否認學歷的重要性,但是我反對過度的誇大它的意義並且與此同時故意掩蓋考研這件事本身的難度。而這正是多數輔導機構在營銷上採取的重要手段。

在保研比例不斷擴大的今天,通過考研的渠道走進名校正日益困難。錄取人數的上漲在考研人數的增長面前顯得是那般不堪一擊。更主要的是讀了研,你就真的不一樣了嘛?

答案大多數情況下是否定的。

在我身邊,不乏211乃至985的碩士在校招面前依然手足無措。當然,這與個人的能力也有很大關係,名校的頭銜也確實讓他們多了那麼一點點機會。可是,我們往回倒一下,假如你能夠用考研、讀研的時間、精力去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結果或許會更好。

張雪峰說齊齊哈爾大學和北科的校招公司有多麼多麼大的差距,可是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學校的校招公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通過網絡,你可以隨意地向你的意向公司投遞簡歷。

不過,也正如前文所述,與那些名校生相比,你確實更加有可能直接卡在簡歷的關頭。

於是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打破這個圈層。考研是一種路徑,但它好像未必是最優路徑。

除了保研帶來的名額減少,面試的歧視,普通本科和名校間巨大的資源差距,環境差異更使普通本科考上名校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概率事件。

和考研所類似的還有考證,四六級,二級,會計證,心理諮詢師,教資……在大學,有人從大一到大四,考了一厚沓證書,到頭來HR送你一個表情,自己體會。

問題在這些證上嘛?不是的,是你在別人的鼓動之下盲目的瞎考!

經濟不景氣,就業壓力大,考研來逃避,逆襲985。如此言論,誰不心動。

可我倒覺得比學歷更重要的是能力。學歷決定的是你的下限,而能力卻決定了你的上限。孰優孰劣,一語道破。而考研不過是萬千升學歷提能力路徑中的一條,卻被神化至此,實在不該。

在大學,最重要的不是考研,也非考證,而是做你想做的。做志願者,做自媒體;學外語,去實習。這樣的時代,到處都可以找到興趣。但是這樣的時代,也最容易受外界影響。曾經咪蒙已然可見一斑。而讓我唏噓的是:

咪蒙已經註銷,但咪蒙的思想依然在流傳,關於咪蒙的故事仍在不斷上演。

我只希望:你能在大學主宰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留下屬於自己的青春記憶。然後滿懷自信的走出象牙塔,步入職場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