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勝敵者不與”是什麼意思?

國苑芳華


“善勝敵者不與”,其真正含義是,軍事統帥的最高目標是不戰而勝。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有云:“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勝敵者不與”,是指善於戰勝敵人的軍事統帥,不會與敵軍正面交戰,而是伐謀伐交,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勝敵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勝,因此《孫子兵法》有云:“是故百戰百勝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一將功成萬骨枯 青山處處埋忠骨

對敵之時,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因此,善於戰勝敵人的統帥,不會與敵爭強,更不會與敵硬拼,而是通過伐謀和伐交,一方面形成自己防守的勢,“先為不可勝”;另一方面,可以離間對方的盟友,動搖對方內部的團結和軍心,化解掉對方的勢,讓敵人失去進攻的銳氣和勝利的可能,然後“以待敵之可勝”。這樣,隨著敵方糧草的消耗和戰心的喪失,敵人討不到半點好處,卻隨時有被戰勝的危險,於是聰明的對手,就會知難而退了。

百戰不殆屠百萬 地獄冤魂滿為患

動用刀兵,是不得已而為之,為必有道,斷不可輕舉妄為。《孫子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又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又說“勝而不美”,為什麼呢?“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即便是戰勝了敵人,自身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且不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更有那“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戰神白起,殺敵總計不下百萬,血流成河,天地無光,所以不是“好殺人”者,決不能輕言刀兵。因而,作為軍事統帥的,應當“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否則“其事好還”,戰爭狂的下場,必然是死於戰爭。

成也戰爭 敗也戰爭

從武士的“善為士者不武”,到將領的“善戰者不怒”,再到軍事統帥的“善戰者不與”,顯然境界是不斷攀升的。比“善戰者不與”更高明的,就是“善用人者,為之下”,這便是君主和帝王所為。如果說“善戰者不與”的經典例子是韓信,那麼“善用人者為之下”的經典例子便是劉邦,作為帝王,他的職責是“代天牧民”,而做法便是“選賢與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