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化工系是中國第1個化工系,他是土生土長的第1個化工院士

紮根浙大40餘載,母校情深,他是“土生土長”的浙大人。潛心化工學科,肩負期盼,是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走出的第一個工程院院士。


浙大化工系是中國第1個化工系,他是土生土長的第1個化工院士

1978年,高考化學成績優異的任其龍考入浙大化學工程系。一段長達40餘載未曾間斷且仍將繼續的求是情緣,由此開啟。

在玉泉校區,老和山下,任其龍度過了自己的大學時光,先後獲得了浙大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我的導師是吳平東教授。他對學生很好,做科研也很細緻,喜歡做一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他常教導我們做課題要紮紮實實。”任其龍說,“我現在回憶,一代代師生傳承,還是會有痕跡留下來的。”

學生時代,拿過多年學校運動會“長跑冠軍”的任其龍,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運動達人”。

1927年的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是我國第一個化工系。

一萬米跑,他曾在最後兩圈有所保留以節省體力參加接下來的4×400米比賽的情況下,跑出過35分多鐘的好成績。任其龍笑著說道,“搞體育的人是不服輸的,毅力肯定沒問題,還有就是懂得團隊精神也很重要。”

而今40多年過去了,昔日青澀的學子已成長為化工學院自己培養出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談及當選院士的心情,“責任”一詞在任其龍的話語中反覆出現。“能有幸當選院士,確實很高興,但我體會更多的是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說,“化工學院的前身是創立於1927年的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它是我國第一個化工系。發揚求是精神和老化工優良傳統,振興浙大化工,使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這代人是有責任的,要爭口氣。”

國家和社會的需求是任其龍潛心科研數十年不變的導向。

工科科研不能光自己悶著頭幹,要處理好校內校外關係,要與國家社會需求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既把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解決了,也能反過來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向前邁進。”任其龍說。

如何攻克化學工程領域的技術難題,助推國家產業轉型升級?任其龍及其團隊孜孜以求。

2019年1月,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任其龍領銜的“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識分離新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一次,任其龍瞄準的靶心是制約我國新藥創制與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用於醫藥創制的關鍵技術——天然活性物質分離製造技術水平與國外相差巨大,高純活性單體90%以上依賴進口,高端產品市場份額僅佔全球3%。任其龍帶領團隊“輪班倒”科研攻關,解決了分子選擇性低、分子辨識分離差、分子易乳化、容量小等一系列問題,建立了天然活性同系物分子辨識分離新方法與技術平臺,併成功投入產業化應用。一個項目,十餘年產學研結合攻堅克難,從此,我國天然活性同系物高純單體制造在世界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

類似的項目其實還有許多。長期從事化工分離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創建分子辨識分離工程平臺技術,實現生物基原料到高端化學品的高效製造,任其龍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為我國化工、製藥等行業的綠色生態轉型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緊扣國家社會的需要,是我們的責任。”在任其龍看來,中國是一個化工大國,化工領域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著我們去突破,而直面它們便是科研的意義所在。

除了做好學術科研,加強人才引育、團隊建設、學生培養等,也是任其龍時刻掛在心上的問題。

就工科而言,做好團隊建設尤為重要,要老中青結合,重視‘傳幫帶’,不然年輕人無法獲得充分成長,工程也沒法做好。

在2009至2017年任化工學院院長的八年間,任其龍盡心盡力,竭盡所能進一步發展學科,優化學院人才生態。而今,學院當時引進的如陸盈盈、柏浩等年輕一代逐漸開始成為活力四射的創新生力軍。

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任其龍前行的腳步未曾有片刻停歇。他總是嚴格要求學生,強調做學術不能“忽悠”、馬虎,鼓勵學生要有品格、有實力。自認為是“嚴師”的任其龍,在學生眼中,則是一位“看上去有點威嚴,實際接觸起來很親切的老師”。

“我做本科畢業設計時就在任老師的課題組裡。任老師工作很繁忙,卻總會抽出時間與我們討論,指導方向。論文成稿後,任老師也很細緻地給我提了很多修改意見。”目前已經是化工學院製藥工程專業研三學生的鄭芳說道,“畢設期間,我不小心摔傷了腿,任老師一直很關心我的傷情和恢復情況,讓人覺得很暖。任老師把學生的事牢牢掛在心上,我更慶幸能跟著任老師繼續學習。”

科研人的前行路沒有終點

如今,任其龍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廣的化工領域,他將繼續在化工分離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中紮實前行,為我國醫藥化工、輕工食品、資源利用等諸多社會現實問題和發展瓶頸的解決挑燈探路。

歡迎關注,分享有價值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