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經典名言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鑑jian)

司馬光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下面我們來賞析這部著作的64句經典名言。

01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所謂的才學,是道德的資本。所謂的德行,是才學的主帥。這其實是說,個人的道德素質,要高於個人的才學。這是因為一個人無才,但是有德的話,只不過平庸,難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個人有才卻無德,那對於社會的危險就大了。所以,對於人才的培養,首先是對其思想品質和道德水平的培養,然後才是知識、技能方面。

02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遂sui)

03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兩句從“明”、“暗”兩種不同效果,說明應“兼聽”,不能“偏信”。只有兼聽,才能全面瞭解情況,明辨是非,作出正確判斷;而偏聽偏信很可能會上當受騙。尤其是對於不同意見,更應認真聽取,這樣才能免於失誤。可用以勸誡人們特別是領導應廣泛聽取意見,克服片面性。

(兼jian)(昧mei)

04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資治通鑑》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

05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06 面從後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鑑·魏紀》

【譯文】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誡jie)(諱hui)

07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0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資治通鑑·魏紀》

【譯文】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無術的人白白佔著位子。

(遺yi)

09 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資治通鑑·陳紀》

【譯文】殘留在地裡的頭季稻穀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禾he)(穢hui)(蕪wu)

10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麼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豈qi)

11 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矇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蔽bi)

12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鑑·宋紀》

【譯文】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

(擇ze)

13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脈mai)(皆jie)(邪xie)(矢Shi)

14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爭強好勝,不願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恥chi)(騁cheng)(眩xuan)(恣zi)

(愎bi)(弊bi)

15 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自見。--《資治通鑑·晉紀》

【譯文】要去評論一個人,一定要先稱讚其所長,這樣其短處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16 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四年》

【譯文】船順乎水的規律才能浮起,違背了水的規律就會沉沒。君主能把握人們的意願才能地位鞏固,不能把握人們的意願就會處境危險。

17 為貴人當舉綱維,何必事事詳細!--《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五年》

【譯文】身為尊貴的領導者,應當舉綱執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

18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資治通鑑·周顯王十年》

【譯文】那些講求道德的人們,總是不會世俗同流合汙,想要去建立大工業的人們,不會和大眾去謀劃事情。

19 法忌煩苛,治貴清約。--《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六年》

【譯文】法律最忌諱的是煩雜且苛刻,而為政貴在能夠清平簡約。

(苛ke)

20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資治通鑑·魏志》

【譯文】仁者不會因為所處形式的盛衰而改變自身的氣節,義者不會因為成功或者失敗而改變自己的心志。

21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敗有必在慢之。--《資治通鑑》。

【譯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這是源於能夠嚴肅的對待它。凡是之所以會失敗,大多是因為輕視或懈怠。

(懈xie)(怠dai)

22 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資治通鑑·漢高帝三年》

【譯文】所謂形,就是需要從整體去看待得失;所謂勢,是指面對實際情況能夠靈活的應對,進退都隨著形勢而應變。所謂情,是指意志是否堅定。

23 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於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寡gua)(壅yong)(塞sai)

24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鑑·陳紀》

【譯文】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5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鑑·晉紀》

【譯文】離開自己職位,或繼續留任,都能出於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26 不誠於前而曰誡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曰yue)

27 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懋mao)(庸yong)(黜chu)(迭die)

28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29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法改變現狀。

30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標杆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31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鑑·晉紀》

【譯文】立功的人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32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33 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資治通鑑·魏紀》

【譯文】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聖人也難以做到。

34 欲知其人,觀其朋友。--《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觀察他身邊朋友的素質。

35 短(duan)於從善,故至於敗。--《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不肯向善者學習,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36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資治通鑑·晉紀》

【譯文】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37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讚揚自己,沒有比這更糊塗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焉yan)(諛yu)(諂chan)

38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大丈夫答應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39 儉約,所以彰其美也。--《資治通鑑·梁紀》

【譯文】勤儉節約,可以彰顯一個人的美德。

(彰zhang)

40 明者銷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明智的人在災禍沒有現出苗頭的時候就給以防範,聰明的人對於將要發生的危害預先進行估計。

(萌meng)

41 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任用賢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會太平;如果使用不賢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會大亂。

42 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如果你能夠知曉農夫的辛苦,就胡常有這碗飯吃了。

(汝ru)(穡se)(矣yi)

43 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對於別人,不應當求其完備,應當用他的長處,而放棄他的短處。

44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資治通鑑·太祖開寶八年》

【譯文】自己睡覺的床榻旁邊,怎麼能容許其他人來呼呼地睡大覺呢!這是趙匡胤宋太祖。說的話。這句話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勢力範圍不能容許他人來侵佔、染指。

(榻ta)(鼾han)(胤yin)(染ran)

45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資治通鑑·周威列王二十三》

【譯文】君子會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會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壞事。

(挾xie)

46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資治通鑑·周威列王二十三》

【譯文】禮儀的存在在於能夠分辨貴賤,使得親疏有序,裁定萬物,處理日常事務。沒有約定就不能夠顯揚,沒有爵號的器物,就不會有相應的形象。

(裁cai)(庶shu)(爵jue)

47 見黃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為--《資治通鑑·梁紀》

【譯文】看見黃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記了前面還有陷阱;這種事情,聰明人不會去幹。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他。

(阱jing)

48 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資治通鑑·周赧王三十一年》

【譯文】那些無道之人主持天下,便會招致更大的危險,大的累贅,得到了君王地位,還不如沒有得到。

(赧nan)(贅zhui)

49 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冰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故君子得位則斥小人,小人得勢則排君子。--《資治通鑑•唐文宗大和八年》

【譯文】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納,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夠放在同一個容器中一樣。因此君子得位的時候,會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勢的時候,便會排斥君子。

(猶you)(炭tan)

50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隻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鈞jun)(弩nu)(鼷xi)(莛ting)

————————————————————————————

51.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其長處而使用。

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來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據各人的長處來使用。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優點,只看到人的短處,那麼世上就沒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為一代英主,在他統治時期出現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與他開明的人才觀和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無關係。

52.忍小忿而存大信。

【譯】忍住個人小的忿怒,而堅持法律大的信用。

(忿fen)

53.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譯】在小的事情上努力,才能幹出大事業;能夠在小事上謹慎,他的德行才能顯耀。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能明達事理;聽信片面的意見,就會愚昧糊塗。

(慎shen)

54.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譯】 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55.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譯】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實際上,認識自己的錯誤也是很難。人們經歷中的種種判斷形成自己固有的經驗,從這個“己見”中審視我們周邊的事物總是帶有自己的觀點。有些觀點和判斷是正確的,有些錯誤,怎麼辦?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己見”,多聽別人意見,如果認為某個人的意見不靠譜,那就多聽聽幾個人的意見,當了解到多數人的意見和自己相左了,那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做出相應的調整。

56.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57.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疏忽。

【譯】富貴會產生驕奢,疏忽會導致禍亂。

富貴雖然不一定產生驕奢,而驕奢則必然產生於富貴,因為富貴給驕者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條件,這是富貴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經心,往往會對災禍的苗頭視而不見,使其由小而大,最終導致災禍發生,這是必須警惕的。這告誡人們富貴時要特別注意戒驕奢,處事要時刻注意戒疏忽。

(奢she)

58.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譯】常常聽到別人說你的過失,過失就會日益減少而福氣就會來到;常常聽到別人對你的稱讚,聲譽就會日益受到損害而災禍就會降臨。

聞其過則過改而福至,聞其譽則過生而禍臨。我們千萬要多聽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辭衝昏了頭腦。當然,這裡的“禍”、“福”應理解為人事而不是指天命。

59.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譯】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

60.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譯】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6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譯】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金錢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因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這才算大丈夫。

62.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譯】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

63.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譯】正派的女人不會跟從兩個丈夫,忠誠的臣子不會事奉兩位君主。

64口有蜜腹有劍《資治通鑑.唐紀》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已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擊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樣甜,心計像利劍樣狠,形象地刻畫出陰謀家陰險奸詐的嘴臉。從此“口蜜腹劍”成了形容陰謀家和嘴甜心毒之輩的專門用語,長用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