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昌&白明 對話實錄

呂品昌&白明 對話實錄



2020年10月29日上午10點,呂品昌和白明兩位藝術界、教育界的領軍人物來到三寶蓬藝術空間,進行了二人在景德鎮的首場公開對話。窯望秉承分享傳播學習的理念,挖掘人物內心寶藏,感受藝術思想光輝,將現場部分對話內容整理編輯如下。



呂品昌&白明 對話實錄

左起:王樂耕 白明 呂品昌



/01/



Q:如何運用傳統語言表現當代陶藝?


白明:傳統的經驗、營養,以及傳統帶來的深厚積澱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說,景德鎮的傳統跟景德鎮有關,龍泉的傳統跟青瓷有關,磁州窯跟刻劃畫裝飾有關,從這一點上來講,傳統不僅是學術名詞,我認為它還是時間、地域、民族、記憶的範疇,如何進行當代轉換也是在這個時代才更加被關注、被重視的。


陶瓷文明史一直在轉換,每個陶藝人都是從傳統中走出來的,當下也會成為以後的傳統,我個人認為只有與時代產生關係,吸收傳統向當代轉換,這個話題才有意義。



呂品昌&白明 對話實錄

白明



呂品昌:在中國談陶瓷是最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但是傳統其實是一個穩定性和變化性的辯證統一體,它是文化在時間過程中積攢下來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體現在保守與變革之間的矛盾的對立關係。長期以來,它就是存在保守與變革之間的衝突,正因如此才推動了陶瓷文化事業的前進與發展。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各自的當代性,傳統是一定要有人去傳承和繼承的,但是這個時代是在發展的,之於當下,藝術要體現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徵,表現生活、表達審美需求。


藝術要往前發展,一定要有當代人對材料、文化的思考,體現中國精神、中國文化。



呂品昌&白明 對話實錄

呂品昌



/02/


Q:多材質、多語言藝術創作過程中,如何進行切換?不同語言的藝術創作對於你們整體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白明:什麼是材料的當代詮釋?從最原始的農耕看我們的陶瓷發展史的話,會發現我們不斷地從低層的技術積累走到中國瓷器技術發展的高峰。當傳統把所有目光集中在材料、工藝、器型的完美之後,陶瓷藝術在當代的多樣性首先以材料為突破口,在不同藝術家手中實現當代演繹。


我們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跨界的能力才去嘗試不同材質的創作,我把自己定位為藝術家,而不是某一領域內被定性的藝術家。所以我從油畫、水墨、造型、陶瓷工藝多方面入手,多角度看陶瓷,產生不同的創作嘗試。


嘗試之後發現,原來材料本身具有多變的成長特質,我們以重新解放泥土、解放火為切入點,利用不同的藝術實踐、不同的材料掌握,讓我帶著陌生的角度去創作陶瓷,往往會有更加獨特的發現與思考。



呂品昌&白明 對話實錄

白明 | 玄黃圖•山海經 162*366cm



呂品昌:陶瓷材料工作室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搬離王府井以後新成立的學科,我的使命就是要把陶瓷材料提升到與傳統材料不同的境界,用陶瓷材料去表現、賦予它新的思想和觀念,這是我在央美25年所做的工作。


這期間,我的個人風格也在發生變化,我在思考陶瓷材料在未來產生巨大可能性的空間。我在研究生時期就為拓展陶瓷的體量,使之進入更廣闊的空間在做努力。儘可能地使我的陶瓷材料作品能夠與當下社會生活發生關係,同時也在體量上不斷做一些大的嘗試。


因為陶瓷的單體體量非常有限,也容易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運用綜合材料——石、木、金屬與陶瓷結合,它可以產生巨大的可能,環境造就了我,使我能夠在材料的使用和運用方面做些思考。



呂品昌&白明 對話實錄

呂品昌|中國寫意no.44 鑄銅及古陶瓷



擔任央美雕塑系主任和學科帶頭人後,我就慢慢遠離了陶瓷界。2012年以後,我成為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秘書長,主持工作,環境和身份的改變必然在藝術上產生變化。這些年,我一直在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也有大量的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包括主題性美術創作做得非常多,我領銜了許多國家級重要的美術創作,這也得益於我在景德鎮陶瓷學院所得到的訓練,大學期間紮實的基本功足以支撐我的藝術創作。


創作的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金屬、木頭、陶瓷等不同材料的使用,如何使這些材料的內涵和張力能夠充分體現出來,這是我長期以來一直努力的方向。隨著我的身份的改變,我的關注點和個人藝術創作又會轉型,我也在思考未來自己的道路如何發展,又要回歸到陶瓷藝術的領域,希望能夠在這方面做一個更好的打算。



/03/


Q:對當代陶瓷藝術教學的理念有什麼看法?


白明:清華美院上世紀末的招生數量決定了我們培養什麼層次的學子,今天的招生數仍然是30年前的招生數——全國範圍內,陶藝專業每年只招10個本科生,未來可能還是這樣。10位老師培養10個本科生,決定了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只是通識教育,還要有精英教育的成分,課餘時間給學生的自主權非常大。


清華美院陶藝專業是真正意義上的新中國第一個陶瓷高等藝術專業,所以在教學上,對待學生培養層次的定位——“通識教育+精英教育”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的基礎教育涵蓋了所有跟陶瓷相關的,甚至我們還為學生保留了非常傳統的專業學習,就是車石膏模型,在3D打印、電腦設計建模可以取代這一技術之後,我們為什麼還要保留?因為它能夠訓練一個人掌握空間體量關係,一個模具變成作品的量感關係,因為這種量感關係很容易被忽略掉,車石膏量感的把握是微妙的,精準的視覺認知是有挑戰性的。


我們要求學生把三週當作三年來學習,拉坯8周,課程結束,在景德鎮學拉坯沒有4年都不能出師,擠壓性的強大課程量加課外消化 幾周完成幾年的課程,在這點上我們遇到的困難遠大於學生本身。這就對我們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是不夠的,我們要求你要有理論、要有邏輯、要有傳遞的語言方式,同時,還要靠作品說話,作品是直覺的視覺教育的基礎,沒有創作的思考是不成熟的,所以老師既是實踐家,也是理論家。

第二點是,我們10位教師還要兼顧3個不同專業方向,設計、現代陶藝和傳統陶藝,以便學生們進入社會後能夠滿足社會需求。



/04/


Q:呂老師對景德鎮陶瓷大學未來發展的構想?


呂品昌: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優勢來佈局,思考學校的定位?如何培養人?培養什麼人的問題。


作為陶瓷藝術教育,它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去培養當代藝術人才,我想有四個方面 應該涉足而且必須強調的:

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悠久陶瓷歷史的認知和傳授;

二是不能忽略近現代以來西方文化藝術發展和前沿科技發展變化,不能只做傳統,一定要了解當下我們世界發生的一切,不能封閉在傳承裡創作,要有開闊的視野和胸懷來辦學。

三是我們的教育要切入當代社會,要引領老師和學生更加關注現實,關注身邊的事、時代的事,尤其是在藝術的表達上要呈現出來,而不是僅僅是描摹過去,要反映時代生活。

四是所有的辦學要立足區域、立足當下,服務社會、服務國家。陶瓷大學就是要為國家服務,要為地方的陶瓷文化、產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尤其是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建設,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與這個機遇緊密結合,我們就會喪失一次難得的提升的機遇。


如何做好大學陶瓷教育與當地的陶瓷文化、產業緊密結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把這個課題做好了,你的特色就有了。一定要與自己的區域文化,人才培養緊密結合,陶大的未來必須紮根在景德鎮這片大地上,面向世界,因為它是一個綜合學科,可以整合多方面的資源,把陶瓷藝術再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陶瓷這張牌是最有實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沒有任何一個龐大的體系在做陶瓷的文章。


我對未來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期許,就是盡我所能,藉助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把中國的陶瓷文化向世界傳播。




(文中如有任何疏漏不當,敬請留言指正,謝謝大家!)




聲明:文字由 窯望 於伶娜 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