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摘要: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一個“時代新章——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看,人們紛紛被匠師藝人的高超技藝所吸引,流連忘返,以陶瓷工藝為例,這些作品的釉色、造型、燒製工藝,無不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與之相對的是各個藝術機構舉辦的當代陶瓷展,如南京德基美術館的“器與維度”群展、北京築中…

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一個“時代新章——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看,人們紛紛被匠師藝人的高超技藝所吸引,流連忘返,以陶瓷工藝為例,這些作品的釉色、造型、燒製工藝,無不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與之相對的是各個藝術機構舉辦的當代陶瓷展,如南京德基美術館的“器與維度”群展、北京築中美術館的“第二屆當代青年陶藝雙年展(提名)”、景德鎮陶溪川美術館的“國際陶藝邀請展”……這些展覽從人氣上而言,就略顯單薄。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築中美術館“第二屆當代青年陶藝雙年展(提名)”作品:以死印生 / 瓷、木 / 尺寸可變 / 2019 / 張春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中國國家博物館“時代新章——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現場 攝影:餘冠辰

究其原因,是因為當代陶瓷對今天的老百姓來說還是個新生事物。“在中國這樣一片國土上,傳統陶瓷的魅力已深入人心,大家對它的認識已完全進入我們的生活脈絡和精神之中,傳統的陶瓷審美根生蒂固。面對陶瓷,人們習慣性地從它的釉色、工藝、造型入手,突然讓觀眾面對表達情感的當代陶藝,他們就找不到對應物了,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看不懂。” 著名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白明解釋到。

努力拓展全民對待陶瓷認知的角度和包容心,就成為今天陶瓷藝術家特別注重的一項工作。其中,美術館在向觀眾推介當代陶瓷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許多藝術家也相繼在美術館舉辦展覽。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清華大學教授白明

2017年,藝術家白明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醍昂—白明的國度”,這是他第一次在北京舉辦大型個展,隨後,他又在法國、意大利舉辦個展。2018年9月,“對話——白明與他的學生陶瓷作品展”在意大利奎里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博物館開幕,此外,9月1日,由白明擔任學術提名的“第二屆當代青年陶藝雙年展(提名)”在北京築中美術館開幕。

傳統的核心是創新

白明一直致力於向觀眾推介當代陶藝,但過程卻阻礙重重。“在中國,很多人雖然生活在21世紀,拿著手機,坐著飛機,開著跑車,但他們的思想仍停留在上個世紀,甚至是上上個世紀。他們固守著過去所受到的教育,維護所謂的傳統,質疑一切創新,這才是今天中國陶瓷發展的最大阻力。”

“當然,如果是從工匠的角度,單純是為了工藝的傳承,那麼他們的堅守是值得尊重的,但從藝術創作的角度,沒有創新就會被這個時代真正地拋棄。”

在白明看來,所有的“新”都是建立在傳統陶瓷發展歷史上下文的關係下,沒有任何“新”的觀念是脫離傳統的,傳統的核心就是創新。

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過程中,曾出現過幾十個窯口,但這些窯口大多數都已斷流,唯有景德鎮,一直延續至今,併成為世界瓷都。為什麼?“景德鎮從影青釉開始,每隔一百年都會有新的品種被髮明出來,並相繼產生新的技術、新的創造、新的燒成,這些革新不僅適應時代的發展,還讓陶瓷與市場結合,走進千家萬戶。”景德鎮陶瓷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創新,但凡不創新的都死了,創新的都活了。

當代陶瓷如何“新”?

其它藝術門類在欣賞時,我們可以從它的造型、色彩、藝術語言進行直觀的判斷,但陶瓷還有一個工藝的難度,所以我們今天看陶藝時,“既要看它對中國傳統陶藝工藝文脈的推進深度,以及工藝水平;又要看它對目前國內外材料研究所達到的高度。”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左正堯說到。

無論是工藝還是材料,觀念才是陶瓷創新的核心。“第二屆當代青年陶藝雙年展”中,白明提名了11位藝術家參展,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知道,面對陶瓷,藝術家是如何“創新”的?

1解構傳統陶瓷工藝

傳統陶瓷的製作過程一般可分為練泥、拉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彩繪等,但在當代陶藝家看來,其中的任何一個流程都可以拿來做文章。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永恆的旋轉系列 / 魏韞濃

藝術家魏韞濃就被陶瓷拉坯的“旋轉”所吸引,並圍繞這一核心概念進行了系列創作。“‘旋轉’它可以很具象,也可以很抽象。具象是因為‘旋轉’作為陶藝的一種創作方式,自古以來用於器物的成型;抽象則因為‘旋轉’它本身就是一種規律,一種自然界的規律,會呈現在自然的各種各樣表象當中,例如星空宇宙的旋轉、大氣的旋轉、生命的旋轉等,這些‘旋轉’的感覺與陶瓷拉坯時的‘旋轉’有一種契合,我想把這種感覺表現出來,所以就有了‘永恆的旋轉’系列。”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眾生系列 / 白瓷、陶,1280℃,還原燒成 / 2019 / 魏韞濃

“‘眾生’系列則更觀念一些。在我的想象當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旋轉’的個體, 他們不斷地重複自我,重複自己的生命,不斷地生老病死,一次又一次地輪迴。人的生命隱約像是一種抽象的‘旋轉’狀態,所以我用拉坯的旋轉方式,去表達一個模糊的人像,這個人不一定是指某一個人,可能是所有人,亦或某一類人。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就是讓人去重新認識陶瓷,認識‘旋轉’,併發自內心產生共鳴。這也是我心中的當代陶藝。”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盈虧之洄 / 陶瓷、亞克力 / 尺寸可變 / 2018 / 餘夢彤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異質-ll / 尺寸可變,陶瓷、亞克力 / 2018 / 餘夢彤

對藝術家餘夢彤來說,面對生產性的陶瓷的工藝流程進行創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 有時 沒辦法正常地面對陶瓷的生產工藝,比如陶瓷的注漿工藝,是為了將一個形態無限複製,滿足器物的大批量生產,而我總是忍不住把批量生產出來的坯體扭一扭,破壞掉它所謂的精緻、規整。我也沒辦法踏踏實實按照標準的工藝做東西,要計時,原料要有精確的比列,充分的混合等等,那些不確定的東西更吸引我。”

她利用陶瓷的翻模工藝製作了一對真實的蚌殼,獲得它的無數復刻之後,對其形態進行改變。“我可以把一個非常堅硬的東西,變成一個柔軟的東西;也可以把一個柔軟的瞬間,凝固成非常堅硬的狀態。這是當代陶瓷給我的一種觀看方式,我想把它表現出來。”陶瓷的創作一般會經歷從柔軟泥土到堅硬器物的過程,這種不可逆的狀態,從另一個角度,會有新的呈現方式。

2傳統題材的現代解讀

除了傳統陶瓷工藝,中國傳統文化也被用於當代陶瓷的創作。藝術家王京成用一種陶瓷材料的特殊語言,燒製了一系列極具歷史滄桑感的古代陶俑,其中既有南北朝的武士俑,也有唐代的仕女俑,當他們手持“禁止拍照”的指示牌站在一起“合影”時,自然而然地就與當前的時代產生對話。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合影 / 一組五件 / 陶瓷 / 2011 / 王京成

同時,每個陶俑都代表著中國人不同歷史時期的氣質。作為陶瓷的原始材料,石頭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但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又向世人傳達著不同的精神,例如“在舊石器時代,石頭在人的手裡,可能會說‘敲打-敲打’;大約到了漢代以降,石頭可能會念‘阿彌陀佛’了,因為那時佛教傳入了中國,隨之佛造像又賦予了石頭不一樣的人文內涵;然而到了隋唐,中國的陶瓷藝術逐漸被世界所認知,而石頭作為陶瓷的母體材料語言又可能會說‘China-China’……。中國人的陶瓷藝術,是中國文脈綿延與承傳的產物,它不僅僅是器物本身,還有它所延伸出來的思維和情感。”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士 / 23.6X22.5X19.3cm / 陶瓷 / 2019 / 王京成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石語者之系列 / 陶瓷 / 2017 / 王京成

王京成用當代陶瓷語言,賦予了石頭深刻的文化內涵。在《石語者》系列作品中,表現上看,他創作的似乎是一個類似方形的石頭,但我們卻能從中體會到石頭向上的精氣神兒,這是屬於中國人的風骨。

高惠林的作品,也受到傳統唐俑形態的啟發,“但她創造性消化了唐俑的外在形態,並將其轉化成個體情感語言表達,塑造了與今天現實生活相關的‘陶俑’形象。”白明評價到。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Private Ceremony_3 /瓷器 /38×38×49cm /2018 /高惠林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Private Ceremony_3(局部) / 高惠林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Private Ceremony_5 /瓷器 /43×43×82cm /2018 /高惠林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記憶的儲藏機 /瓷器 / 高惠林

中國墓葬藝術中的陶俑,“對於我個人來說,陶俑即是來世的引路者,陪伴孤獨的死者一路前行,又是記憶與靈魂的承載物,這些記憶無論是否美好都是需要我們極力珍惜的。”在《Private Ceremony》中,高惠林“希望將這些陶俑所承載的美好記憶帶往我想象中的那個新世界。”“在我的腦海中那個世界的樣子猶如我小時候的那個時代的樣子,而我則會想小時候一樣擁有很多我曾喜愛的玩具、寵物、零食、以及糖果。”《記憶的儲藏機》中,高惠林把陶俑與這些玩具、糖果相結合,“我想通過我的作品去懷念我們90後共同的童年,紀念我們逝去的歲月。”

3模糊與繪畫、雕塑、裝置的界限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物質的關係-茶宴 / 80×80×70cm / 2014 / 彭贊賓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物質的關係-茶宴(局部)彭贊賓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高溫水墨之物質的轉換-No.1 /330×400×22cm /2012 /彭贊賓

藝術家彭贊賓則把中國的茶文化和水墨山水融入陶瓷的創作之中。他熱愛藝術,也熱愛生活,特別是對於茶的嗜愛,使得他常常把關於茶葉的奇思妙想表現在陶藝作品中。他模擬茶餅製作了一系列圓形、方形瓷板,然後在上面進行“高溫水墨”的山水畫創作。

他所運用的泥和黑料的表現方法極具特色,“彭贊賓的泥法,重視速度感的表現,具有一種水墨寫意式的淋漓暢快之感。黑料的使用,是彭贊賓作品的又一特色,它渲染於泥料之上,與凸起的泥料形成陰柔與陽剛之間的互動而又相合的關係,二者相得益彰,表現出作者內心的鏡像。” 中國美術學院劉正教授評價到。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岸邊的沉默2 / 28×12×20cm / 陶瓷 / 2018 / 劉佩洋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不知名的永恆世界 / 13×10×12cm×11 / 瓷 / 2019 / 劉佩洋

與彭贊賓在陶瓷上進行藝術創作類似,藝術家劉佩洋在她的陶瓷作品上,將繪畫結合陶瓷作為自己的藝術表達語言,“陶瓷是一種傳統而歷史悠久的藝術門類,隨著時代的變化,它也面臨著新的發展。作為一個90後,我們生活在信息量巨大而豐富的時代,面對陶瓷這種具有深厚歷史積澱的材料,我希望把屬於自己的語言注入其中,誕生一個有我個人風格的作品。從小就畫畫我也熱愛繪畫,就試圖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結合陶瓷這種材料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

在導師白明看來,這樣的嘗試很成功,“劉佩洋有著很好的繪畫能力,她把自己對時代的困惑,配合著繪畫與陶瓷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滿足觀眾的多種訴求和感知,你可能會被她的繪畫所吸引,也可能是雕塑,也可能是陶瓷。”


當代陶瓷走向創新的N個路徑


排舞 / 瓷泥 / 16×5.5×4.5cm×9 / 2018 / 陳驍

陳驍也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了雕塑的概念,“這幾年我的作品以線條為主題,並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陶瓷外面,我還加上了情緒強烈的顏色,以此來表達自我。”

結語:當代陶藝之所以呈現如此豐富多樣的面貌,是因為青年藝術家們都已認識到觀念和情感對於創作的意義。

“當代陶藝的工藝性和材料性趨於泛化與多元,不再沉溺於某一種材料,也不再追求什麼不傳的絕技,只有情感才是個人的絕技。”王京成說到。

在魏韞濃看來,“當代陶藝就是要與傳統不同,與西方不同,‘當代’首先是個人的,與他人不同的那一部分,落實到陶瓷上的表現時,它就是一種觀念,一種個人的表達。”

劉佩洋也儘量讓自己的創作與大家都不一樣,“我想讓大家一看到繪畫,就想到是我,或者一看到我繪畫中的元素,就認出這是我的藝術語言,我覺得這就夠了。”

至於陶藝的未來,就像評論家孫振華說的那樣:“也許將來,陶藝語言的發展會逐步淡化。它只是作為一個材料,它會更多地滲透到整個藝術領域。”

(注:文章圖片來源築中美術館)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