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何豐產不豐收

當前,中國農業總體上存在著靠天吃飯的問題,好的年景,農產品基本不會遭受大的影響,但是,各別農產品的價格卻有可能存在下跌的風險。因為,豐產之後會帶來市場營銷的供大於求,因此,在價格上反而會下跌。至於水稻作物,也會存在這樣的風險。儘管,國家為了最大限度保護農民利益,出臺了稻穀最低收購保護價,但是,因為政策的出臺缺乏中間商的對接,就造成了個別稻穀收購商故意壓低收購價的問題。

農民為何豐產不豐收

筆者走訪基層農戶時,就曾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許多農民不是不知道市場行情,而是,目前,苦於交通運輸和人工的成本,會加重一些農民的額外負擔。假如,目前國家出臺稻穀最低收購價為每斤一塊八的話,農民自己搬運送到國有收購站,這中間搬運就可能多達三次,其中的運輸成本,就有可能增加到每斤四毛左右。如果,收購商在田間地頭便將農戶剛打下的稻穀糧食收購的話,這當中省去了運輸成本,也減輕了農戶來回搬運的人力,雖說,收購商相比收購站給出的價錢低出了許多,但是農戶的運輸成本減掉了,人力搬運的辛勞也減去了,相比較低的收購價,反而會讓農戶接受。

農民為何豐產不豐收

收購商之所以到田間地去直接收購農戶的稻穀,有這樣一個不可繞過的現實,就是當前留在農村種田的一般都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他們大多在五十五歲以上,體力和精力上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承擔起獨立運輸的條件。收購商也在盤算農戶的心理預期,如果,他能夠接受,就一定會達成收購協議。

據農戶們介紹,收購商一般也是種地的農民,只不過他們相對年輕,思想活,有一定的銷售渠道,因此,他們對其他種植戶的情況比較瞭解。有的收購商早在水稻秧苗下播之後,便開始查看農戶的水稻長勢,以便最終確定收購價。

農村的情況大抵如此,農產品和農作物的銷售難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如何讓農村發展,讓農民受益,出臺保護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就必須落地,落地的關鍵就是打通政府與農戶的最後一公里,讓政策接地氣,減輕農戶的運輸成本和人力辛勞,這才是政策落實的關鍵所在。

這僅是我的個人見解,不妥之處還請網友們批評指教。歡迎大家發表評論,共同為農民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