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是正常的嗎?怎麼緩解這種分離焦慮呢?

黃韜銘


3歲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是正常的呢。家長不要過於焦慮。

分離焦慮症

孩子有個認知,即事物永久存在性,一般6個月後,就會開始明白,東西看不見了也還是存在的,不是消失了

然後他們知道媽媽或者其他養育人離開了,但還是存在的,想要快點看到媽媽等人,就會哭鬧,希望他們早點出現。也就是出現“分離焦慮症”

很多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家長都會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老師也特意交代孩子回家後,家長不要問在學校乖不乖,還習慣嗎之類的話題。

我們這邊幼兒園開學一週後才收學費,這一週時間是讓孩子適應,看是否能安心的在幼兒園裡,如果不適應,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可以選擇暫時先不上。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症

可能以前比較多會偷偷躲著孩子,趁著孩子不注意就離開,可能一次兩次有效,可是孩子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反而會更黏著媽媽。

所以,要離開的時候反而應該鄭重其事的跟孩子告別,承諾一定會回來的。也可以找點事情給孩子做,讓孩子有種責任的感覺。

如果答應了孩子之後,媽媽要儘量準時回家,因為分離焦慮症的出現也說明孩子安全感不足,如果媽媽失信了,會更不安的。

然後家裡其他人也建議不要用:“你不乖的話,你媽媽就不回來了”這些類似的話來哄孩子,也是容易讓孩子沒安全感的。

我是時而媽媽,關注我的頭條號,分享育兒經驗。


時而育兒


如果你默認大多數孩子都沒有在父母那裡得到安全感, 那一個三歲的孩子有焦慮情緒就再正常不過了。

什麼叫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就是個體對於從他強烈依附的人分離出來, 而表現出強烈恐懼的感受, 即焦慮。 分離焦慮多見於幼兒。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

1, 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如果一個孩子能預知事情會怎麼發展, 那他就不會那麼焦慮。 比如, 三歲孩子去幼兒園,我如果他知道在幼兒園是安全的,放學了媽媽會接他回家, 那他就沒有分離焦慮, 相反, 他還會喜歡待在幼兒園跟其它小朋友玩。

2, 有逐步增強的記憶力。要有恐懼的情緒,必須有記憶力,如果記不起來什麼讓你害怕,日後碰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沒辦法害怕。大多數孩子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所謂的分離焦慮。三歲的孩子他記得以前所受過分離的恐懼, 如果他又碰到要與他依附的人分離了, 那他肯定有分離焦慮。

3,在大腦中,與情緒最有關係的區域是杏仁核,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杏仁核的反應是比較強烈的。這是因為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差,所以需要通過強烈的情緒反應,來強化孩子的生存能力, 這也是當他面臨分離時你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他有分離焦慮的原因。

3, 怎麼緩解分離焦慮

其實對於焦慮這種情緒,我們需要的不是徹底清除,而是合理地控制,把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比如, 一個孩子完全沒有焦慮感, 放學很久了媽媽不來接他回家他一點都不著急。 其實是他媽媽忘記了接他放學這件事。 如果他有一點焦慮感, 看見媽媽那麼久都沒來, 他會告訴老師的,那老師會留意他的安全, 會打電話給她媽媽。

1,建立親密的親子互動關係,

對於大腦發育得比較慢的孩子,更加要耐心。多讀些關於情緒的繪本認識情緒,從書中講解書中的主角是怎麼面對環境的變化的; 多聊聊如果媽媽不在場會發生什麼, 他應該怎麼應對,我實際上是進行一次次的預演。這些都有助於緩解孩子幻想到分離造成的恐懼情緒。

2, 活動前要多給一些“預熱”時間,提前告訴他們將要發生的事情,將要見到的人。這樣可以緩解孩子在活動中的焦慮感。

這個時間是跟孩子實現定好的。 比如, 孩子進幼兒園前,你跟他說媽媽還在幼兒園外面待上五分鐘才回去的。 這樣做的原因,是給孩子有個心理緩衝期,也讓他感到5分鐘是安全的,那預知待在幼兒園是安全的。

3, 及時給孩子正面的鼓勵。 孩子有時候表現得比較好,就要用結果鼓勵他,告訴他說“你主動和那個孩子說話,現在你多了一個朋友,你們玩得很好。”這能讓他們感到接納別人和被接納的喜悅。

(4)如果孩子的行為有反覆,也不要勉強或指責,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

總結。 三歲孩子有分離焦慮是正常的,隨著孩子本身的大腦不斷髮展,大人同時進行親密的親子互動,安排孩子多參加活動以提升自信心,及時鼓勵但要少批評, 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會大大緩解。

我是秋楓, 二寶媽, 持續分享育兒心得。 歡迎關注


秋楓聊育兒


你好,我是心理諮詢師龍龍。根據提到的這個問題,猜測你可能正在跟三歲的寶寶共同經歷分離焦慮的挑戰,這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都是一個非常艱難和痛苦的過程。慶幸的是,你關注到了孩子的情緒,並且想要去理解這種現象,這是一個特別好的開始,也是讓這一切發生改善的很重要的條件。

分離焦慮,是由於與重要他人的分離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在幼兒時期,它屬於一種很常見也很正常的情緒,一般會隨著孩子適應能力的提高而逐漸的得到緩解,最終消失。所以,這個答案很明確,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屬於正常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孩子和媽媽(或者其他固定撫養人)之間的聯結緊密、穩定、安全的象徵,因為這個聯結方式發生了改變(比如時間在縮短、不由自己控制等等),才引起孩子的焦慮。

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點,相信心裡就會踏實一些。但還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傷心的哭泣聲聲入耳,刺痛著我們的心,所以如何幫孩子順利的適應環境的變化,緩解分離焦慮,是我們接下來更加關注的。這裡,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剛從這個困境中走出來的媽媽的故事,希望能夠對題主有所啟發。

吳女士的寶寶馬上就要過四歲生日了,看著現在獨立、自信的孩子,她也是感慨萬分。一年前,吳女士決定結束自己全職太太的角色,重新回到熱愛的職業中去。但孩子之前都是自己一手帶的,要想順利的迴歸職場,就必須給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媽媽不在家的生活。經過充分的考慮和討論,我們建議她這麼做:

1 要跟孩子及時溝通未來的變化,幫孩子做到心中有數。吳女士就是這麼做的,當她決定了要去工作,就跟孩子說了自己的想法。孩子開始不知道工作時什麼,還挺好奇的。但是一聽到媽媽說自己白天的時間都要去工作,沒有時間陪伴他,孩子就又哭又鬧的表示不同意。而且最初的幾天,他時時盯著媽媽,特別焦慮,擔心一不留心就找不到媽媽。看到孩子這樣,吳女士也非常焦慮,擔心這樣會對孩子不好。但是我們安慰她:這正是孩子情緒情感發育正常、親子關係緊密的表現,如果孩子知道媽媽沒時間陪她,反而表現的很平靜、很無所謂、沒有依戀和焦慮,反而不是什麼好的信號。瞭解了這一點,吳女士就慢慢的平靜下來,接納孩子焦慮的行為表現。這是很重要的,只有我們能夠平靜的面對焦慮,孩子才更容易適應。

2 積極回應孩子的情緒。積極回應孩子的情緒很重要,並且也要及時的跟孩子表達家長自己的感受。當媽媽感受到孩子對自己的依戀時,是滿足的、是開心的,也是非常自豪的,要讓孩子知道這一點。吳女士就是這樣,當聽到孩子說“捨不得離開媽媽”的話時,她就會蹲下來,摸著孩子的頭,或者擁抱一下,並且告訴他:“我很開心你這麼說,這是我收到的最寶貴的禮物。”“你跟媽媽想的一樣,我也非常非常的捨不得離開你。”“每天有那麼多的時間見不到你,對媽媽來說一定非常難熬。”等等。每次她這麼說的時候,孩子就會平靜很多。家長嘗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這是什麼感覺,他就明白你能夠理解他,你很掛念他,他對你很重要等信息,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擔心分離,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認為媽媽和自己不在一起的時候,聯結就斷了,這意味著媽媽可能不要他了,或者不愛他了,這是讓他非常恐懼和擔心的事情,他不想面對,所以會想方設法拒絕分離。但是當我們把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並且去積極回應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原來我在媽媽心中這麼重要”、“媽媽這麼捨不得我”、“就算不見面,媽媽心裡也有我”等,這些感受都會讓他的心裡更踏實,擔心減弱,焦慮降低。

3 進行準備工作。吳女士首先做的事情,是找姥姥來幫忙。這個時間是在她正式工作的前兩個月就開始做了。所以,那段時間經常是媽媽、姥姥和寶寶一起活動,這樣可以保障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去熟悉和適應其他撫養人。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吳女士會根據寶寶的表現,來調節自己參與的方式和時間。比如今天孩子情緒比較好,或者在樓下有很多小夥伴一起,對吳女士陪伴的需求相對較低,她就會刻意的減少參與程度,比如在旁邊的時候儘量不參與,少對話,或者找一些小事情先離開一會兒。逐漸減少孩子和自己在一起的時間,或者很多事情故意表示自己做不好,必須要姥姥幫忙等,刻意的強調姥姥的重要性。幫助孩子在相對安全的氛圍中去嘗試和適應。所以在正式上班前,孩子已經能夠接受大半天的時間和姥姥在一起了。

4 重視儀式感。在正式上班的前一天晚上,吳女士跟孩子說了第二天的情況,告訴孩子會發生的確定的變化,並且告訴孩子自己會在上午吃水果時間、中午午睡前和下午動畫片時間之後給孩子打電話,因為她很想念寶寶。同時囑咐寶寶,如果想媽媽了,可以隨時給媽媽留言。而且媽媽非常期待收到他的消息,這讓媽媽感到非常幸福。這種儀式感讓孩子更加明確他和媽媽的關係。這個過程,表現了家長能夠尊重孩子想要找媽媽的心理需求,並且幫他想到辦法去滿足需求,滿足自己的想法。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想找媽媽沒錯,而且還有辦法,並不需要為此承受責罵和批評,也不會不知所措。孩子能夠清晰的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就不會因為總是找不到媽媽而更加焦慮了。

5 及時的鼓勵孩子。吳女士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但這不意味著孩子就不哭不鬧。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哭鬧就是他們表達情緒的常見方式。吳女士的做法是,如果某一天孩子哭的時間變短了,或者她打電話過來的時候孩子沒哭,或者其他的一些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吳女士都會及時的給與肯定。她會告訴孩子她感覺到了他的努力和成長,她會情不自禁的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她的自豪。這會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更好,而且他從媽媽那裡得到了信任和肯定,這是最大的力量源泉。

6 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的分離焦慮來自於變化帶來的不好的結果,比如媽媽是不是上班了就沒那麼愛他了,是不是媽媽更喜歡上班不喜歡他。吳女士用自己高質量的陪伴打消了孩子的顧慮。比如回到家,再忙再累,她也會安安靜靜的陪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給孩子洗澡,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儘量保證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還是跟以前一樣,這一切的信號是:媽媽除了陪你的時間變少了,對你的愛沒有任何的變化。因為愛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種感覺,孩子需要一些具體的事情來獲得感受,那這些就是家長能夠減少孩子焦慮的具體做法。

因為吳女士能夠發自內心去認同孩子在的情緒,並且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工作,她的孩子很快的適應了因為媽媽要工作而產生的分離焦慮,適應的非常好,而且和媽媽的親密關係不僅沒有動搖,還越來越穩定。

當然,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都不一樣,家庭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吳女士的成功經驗不一定能夠被簡單的複製和模仿,但是她做這些工作的一些思路和考慮,確實是有利於幫助孩子去調節和適應分離焦慮的,也希望你能從中得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啟發和方法。希望你跟孩子都能夠快速的去克服焦慮,更好的適應彼此的新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