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職場進擊,你需掌握這3點

“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職場進擊,你需掌握這3點

一、職場危機,也是 “心理危機”

提到工作現狀,好友小A一臉無奈。

“我工作三個月,還在實習期。可每到發工資,我就有點煩。”

我覺得很好奇,剛工作,不都盼著發工資嗎?

小A回答說:“每到發工資,我那些同事就說‘唉,你看,你一進來就是這麼好的企業,連實習工資都不知道比我們那時候多了多少倍了,照我說,你就別瞎折騰,報什麼資格證考試、學什麼課程了,趕緊找個男朋友好好享受生活才對。’”

“老被他們這樣唸叨,我都覺得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

其實像小A這樣的員工,在職場新人中很常見。

他們剛入職,充滿幹勁,汲取各種職場知識,想讓自己變得更好。可禁不住總有一些干擾在旁邊:

你看你,白天忙工作,晚上忙考證,週末要不向老師請個假,我們同事幾個聚個餐?

像你這樣的年輕人,不多見,已經很棒了。別把自己繃得太緊了。

第一份工作就進到這種好企業,工作穩定了,你也該談戀愛結婚了。

我想,面對讚美,應該沒有人會拒絕。但讚美,也有可能讓你陷入危機中。一旦沉溺其中,危害性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提到的“青蛙效應”

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裡,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會用力一蹬,躍出水面,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但當把它放在一盆溫水裡並逐漸加熱時,由於青蛙已慢慢適應了那愜意的水溫,所以當溫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它便再也沒有力量躍出水面了。於是,青蛙便在舒適之中被燙死了。

換句話說,職場危機,也是 “心理危機”。

職場中,舒適跟進擊,只差一道防線。

沉溺安逸,貪圖舒適,你離危機也就不遠了。如果毫無察覺,就像溫水中的青蛙,只等待一個臨界點,危機便全面破發。

那為什麼在職場進擊中,我們常常忽略了“青蛙效應”所帶來的職場危機呢?

“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職場進擊,你需掌握這3點

二、危機,潛藏在“平常的訊息”中

在小亞細亞有這樣一段傳說,說的是:

小亞細亞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四世在其父被暗殺後被迫東躲西藏,他用每天服食少量毒藥的方法來獲得對毒物的免疫力,而隨著劑量逐漸加大,竟練成了百毒不侵之身。

這種對毒藥免疫的方法被後人稱為“米特拉達梯式解毒法”

作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一書中是這樣界定“米特拉達梯式解毒法”的:

當人們不斷地接受小劑量的某種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額外的或更大劑量的同類物質逐步產生免疫力的結果。

運用到職場,“小劑量的某種物質”,就是各種好處:工作穩定、工資較高、工作環境好……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事物的惡化”。

“額外的或更大劑量的同類物質”,就是惡化進程中的一環出現了更大的問題,譬如工資減少了、工作存在不確定性更大了……

其實,在這個惡化過程中,遠遠不僅僅只有這種外化的具體的指標告訴我們:喂,危機來了!

如果危機是通過工資來顯現的話,我想,絕大部分人肯定能意識到出了問題。

但正如好友小A所說的“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

看似同事間平常的一句交談,我們首先懷疑的不是“讚賞”本身和潛藏著的訊息,我們懷疑的是我們自己:

我這麼拼命到底值不值得啊?大家都是安安穩穩的工作,我也可以向他們一樣啊。

這正是因為:職場危機,潛藏在“平常的訊息”中,滲透無聲。它絕不會讓你有“一碰到熱水杯就立刻縮手”的劇烈反應。

所以,如果我們連現階段剛步入職場的各種“讚美”背後隱藏的危機現象都沒意識到,又談何面對更大的危機?

如果我們滿足於現階段的安逸舒適而不求進取,或許在之後的行業危機、職場危機中我們也只能以“安逸舒適”這種狀態來予以反擊,可這不就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嗎?

那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職場進擊,你需掌握這3點

三、掌握3點,進擊職場

1.保持攀登者的底色

拉丁詩人盧克萊修說過:只有傻瓜才會認為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就是他親眼所見的最高的那座。

當我們處於相對穩定安逸的環境,我們可能覺得現階段就是最好的時候。

別人會跟你說,現階段很好了,你可以選擇先去做其他事情,工作先緩一下。

如果你也同意了,你就會在這座山中迷失自我。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裡面提到神童方仲永因文采出眾而頗受大家喜愛,但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將他當做生錢工具而導致學習中斷,導致方仲永後來的“泯然眾人矣”。

一樣的道理,初入職場,有很多噪音夾雜在我們周圍,很多因素導致我們停步不前。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做好一個職場攀登者:

①我的優點是什麼?

②怎樣將我的優點發揮在工作中?

③我的優點應該是能最大化體現工作效果的。

小吳從事文案策劃,因為上次他的同事在開會時就受到老闆批評“你說的大家都聽不懂”。

有一次他就在想:同事就是從頭講到尾,表達不好。既然我平時人際溝通能力還可以,那會議上我應該怎樣把這次寫的方案講的更好呢?

他知道方案中預測效果及其獲得利益會是老闆關注的重點,所以他先把這個好的預期收益亮出來,再結合事例細說如何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風險較之別人有什麼優勢等等。

果然,小吳這種不同於同事的文案溝通就讓老闆眼前一亮,一下子記住了他。

小吳受到老闆表揚,更加通過各種渠道去鍛鍊自己在文案策劃及其表達上的技巧,短短數月,就已經當上了項目主管了。

如果小吳沒有將優點放諸於具體工作上,那他可能就 “泯然眾人矣”,在工作中毫無建樹了。

“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職場進擊,你需掌握這3點

2.重建工作狀態

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是受到整個大環境的改變的,你可能會因為工作輕鬆而選擇了某一個職業,但往往,輕鬆也會暗藏危機。

這時候,就必須重新去認識我們之前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之後,我們又應該如何去重建。

我們可以參考以下5小點:

①我今天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②對比前5天,我有什麼不一樣?

③我是不是已經習慣這種狀態了?

④如果這個狀態持續多天,那我在其中遇到過什麼挫折?

⑤下決心,明天做點不一樣的事,學點新的東西。

朋友小夏有一次跟我談起他上一段工作的入職動機;“因為那裡是一個很棒的地方,那裡的人特別好,氛圍輕鬆,而且,不會感覺太緊張……額,你知道的,就是什麼都不用學就坐等發胖的那種。”

可以想象得到,上一段工作小夏的工作狀態肯定是輕鬆的。他習慣了這種放鬆的工作狀態,也就沒察覺得到之後他們公司大裁員名單中竟然有他。

對待現在的這份工作,他可不敢再像之前一樣了,他每天都會總結今天工作是怎樣的,如果發現最近都是處於較為輕鬆的狀態,他就會調整心態,總結問題,學習各種知識,適度緊張,讓自己不至於在工作中掉鏈子。

“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職場進擊,你需掌握這3點

3.尋找壓力源

2019年5月21日,華為總裁任正非在華為總部接受人民日報等20多家媒體的聯合採訪。

其中有記者問到:“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任總有非常濃厚的居安思危的意識,芯片十幾年前就有備胎計劃了,特別好奇這種危機意識最初是來自哪裡?”

任正非是這樣回答的:“總是捱打,就覺得有危機了。”

捱打,在職場中就相當於壓力,如果我們能發現這些壓力,做出反應,或許就可以避免很多損失。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①現階段有什麼問題?

②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到我的工作生活?

③這個問題會持續多長時間?

④我應該做點什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小張是做中介服務的,某一次去到窗口交資料時才發現,其中有一份文件的格式早就已經統一修改了,這種舊版本的格式不能再用了。小張重新回去找客戶簽名捱了一頓罵,還因為這個問題被經理扣了錢。

在這之後,小張就經常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最新的材料規範,及時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得到了經理和客戶的認同。

毫無疑問,小張因為“做不好資料”這個問題而影響了工作生活,他及時去關注這類問題,並想辦法得到最新的做法,工作壓力小了,工作也就變得更為順利了。

其實,在職場中,我們並不是每天都經歷挫折,不會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相反,我們可能每天都很平穩的工作生活。

但是,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我才剛入職,是不是有點拼過頭了?”職場進擊,你需掌握這3點

當你剛入職時,如果你也陷入了“青蛙效應”引起的職場危機,我們要做的絕不是沉溺其中,貪圖舒適,而是通過保持學習、尋找工作狀態、弄懂壓力,而讓自己變的更優秀。

職場進擊,你也有能力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