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為什麼我們不吃蟲子?

你好,我是甜品獅LeO,喜歡把書裡的內容做成有趣的知識點心分享給大家,今天聊聊《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這本書。


01


最近在《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這本書裡面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讓我回想起第一次去廈門。


當時我組的是美食團,就是專門衝著那些特色小吃去的,像是沙茶麵、薑母鴨、燒肉粽、海蠣煎……


但是有一種小吃,我看著它盯了很久,最後都沒有下決心吃,那就是——土筍凍


剛開始還以為真的是筍,查了一下才知道,看起來像果凍的東西里,那一條條白色的物體是沙蟲。還記得當時看到一篇遊記,標題就是“怎麼吃完才告訴我裡面有蟲子?!”


《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為什麼我們不吃蟲子?


不止是廈門,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吃昆蟲的,像是蠶蛹、知了、螞蚱、蠍子等都在餐桌上可以見到,對當地人來說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身為外地人的我,為啥就會這麼抗拒呢?


我覺得,就是因為我沒有在“吃蟲子很正常”的環境下成長


這也是前面提到的,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在《好吃》裡的觀點:“我們不吃蟲子不是因為它們讓人噁心,相反,它們令人噁心是因為我們不吃它們”。


02


咱們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從小就看到自己的爸媽、親戚、同學、路人甲乙丙丁,每個人都表情淡定地吃著一種蟲子,你還會覺得那是噁心的麼?


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了,這種蟲子就是——蝦。


我一直覺得,蝦的外表跟其它蟲子沒有本質的區別呀,都是條狀的,然後有很多腳,而且還有一些觸角鬚鬚。但是我們吃蝦的時候,為啥完全不會覺得抗拒?


就是因為我們所在的環境,不斷地釋放信號告訴我們,吃蝦是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咱們還可以再換個角度,如果你到潮汕地區玩,有一種叫「粿汁」的美食是不能錯過的。粿汁是用香糯爽滑的粿條或粿角做底,澆上濃濃的潮汕滷湯,再加入各種滷料,像是豆乾、滷蛋、滷豬肉、滷豬大腸。


《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為什麼我們不吃蟲子?


有的人聽到最後一個材料馬上皺眉頭了。豬大腸?噫……


沒感覺?那奶油煮牛腰子配意麵想吃不?還有牛胸腺、喉腺、心腺和胃腺聽起來怎麼樣?這些可是西餐經典菜Sweetbread的主料。(以後你去西餐廳點這道菜就不會被嚇到了)


不知道你怎麼樣,反正我第一次聽到這些部位的名字,能感覺到胸口以下一陣湧動。


03


再深挖一層,我覺得之所以我們會對這些陌生的部位感覺到噁心,正是「厭惡」這個情緒在保護我們。


《頭腦特工隊》裡面有段劇情:當小小的女主萊莉第一次看到西蘭花的時候,頭腦裡的情緒小人厭厭(綠色那個)就出現了。她仔細端詳了一會爸爸餵過來的那勺西蘭花,趕緊捏著鼻子把勺子和眼前裝滿西蘭花的盤子掀翻。最後厭厭還說了一聲,我剛剛救了大家的命,不用謝。


《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為什麼我們不吃蟲子?


當時特別喜歡這段劇情,因為它用很形象的方式告訴了我們,厭惡這個情緒就是來保護我們的。特別是在遠古時代,隨便吃點野果野菜可能就直接中毒翹辮子,沒有厭惡情緒人類早就滅亡了。


所以厭惡這個情緒或者說這個能力一直保留了下來,在我們看到蟲子、牛胸腺、豬大腸這些不常見的食物,它自然而然就冒出來了。


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我們不吃蟲子是因為覺得它們噁心,我們覺得它們噁心是因為大家都不吃……


這時我在想,這一切總有一個起點吧,最開始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就選擇不吃呢?


馬文·哈里斯覺得,是因為吃蟲子不經濟。


04


簡單來說,因為蟲子的體積一般都很小,所以想要填飽肚子、獲得足夠的熱量,就需要收集很多的蟲子才能抵得上一隻豬、一頭牛。


然而收集這些蟲子所消耗的熱量,比飼養家畜消耗的熱量還要高,一對比就很明顯了,還是養豬牛羊比較划算。


但是在一些地方,其他肉類實在太稀缺了,就算多消耗點、累點,也得找蟲子來吃,不然就餓死了。可能一些蟲子做的菜,就是這些地方流傳下來的吧。


用經濟的角度,還可以解釋為什麼馬肉一直沒有成為主流,就是因為馬消化牧草的有效率只有牛的三分之二,同時馬又比較好動,新陳代謝和能量消耗要比牛要快得多。而且,馬在古代還是軍事資源,更加稀缺,成本就更高了。


不過你可能也想到了,這只是其中一個角度,可能還有其他角度,比如因為蟲子帶的細菌、病毒比較多,所以早期烹飪條件不好的時候,吃蟲子的人都生病了所以大家都不吃。


05


“因為噁心所以不吃”,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因果關係,深究之後才發現很可能是相反的。


可能是因為文化,因為情緒,因為經濟,因為經驗。


當然,你也完全可以是因為純粹覺得蟲子醜,所以不吃。


只要你清楚背後的“為什麼”就好了。


- End -


和LeO嘮一嘮:


你或者身邊的人有什麼特別的飲食習慣麼?來留言聊一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