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

或許,有人說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可我從不這麼認為,他們只是為了歲月靜好而默默負重前行的勇者;他們只是心中的陣地已從厲兵秣馬的戰場轉移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他們只是在不斷地發光、發熱,照亮著行人前進的路,溫暖著世人冰凍的心。

把時間的日曆翻回2017年6月24日,一個連空氣都充斥著泥漿味的日子,所有人都被潮熱的氣息氤氳著。

江西省婺源縣東門橋底的商戶和百姓,面對暴漲的洪水、慌亂如麻,霎時嘶喊聲、呼救聲、抽泣聲夾雜一片。

“老人家,別搬東西了,先到救生艇上來……”一個果敢渾厚的聲音為大家定了神,止住了現場的躁動。

循聲望去,中等身材,皮膚黝黑,撐著一葉孤舟在洪水裡艱難前行,難以忘記的是他那如炬的目光、黑紫的唇色和晝白的十指。

僅僅3名隊員,憑藉著沉著冷靜的現場指揮、專業有序的轉移舉措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讓現場嘈雜的人群秩序井然、等待轉移,這一幕讓我深深歎服,並一直定格在內心深處。

抗洪救災工作結束後,我多方打探,得知了他們的信息:齊鴻飛,1991年入伍,2008年正式成為婺源縣藍天救援隊第一批隊員;洪亮、黃山2007年參軍入伍,2017年5月正式加入藍天救援隊……

他揹著小挎包、騎著小電驢,穿插在婺源縣清華鎮浮溪村縱橫交錯的巷道里。

浮溪村委會有貧困戶30戶83人,都在下轄的6個自然村。他騎著小電驢走村串戶,用半個月的時間,把所有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全面摸底、全部掌握,並建立電子檔實況數據庫,所有貧困戶信息一目瞭然。

通過數據庫的梳理對比,他發現致貧的主要原因是殘、病、災、缺少勞動力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他知道要想從根子上脫貧摘帽,僅僅靠走訪、慰問等“輸血”,會使貧困戶很難走出“等、靠、要”的消極窘境,但該如何扶,著實讓他陷入了沉思。

他與村“兩委”班子、鄉鎮掛點領導主動對接產業扶貧項目,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將30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的管理。浮溪村志民茶葉合作社現已種植高產高效油茶示範基地120畝,按合作社的協議,貧困戶每年每戶可領到分紅725元。

與此同時,他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開展免費職業介紹,幫扶貧困戶到崗就業,採取統籌提供村小組環境衛生保潔員、村圖書室管理員等公益性扶貧崗位解決一批就業,積極對接清華鎮的企業、超市等解決一批就業,對於有技術、有勞動力的人員組織外出務工解決一批就業,開發企業就業扶貧崗位,主動聯繫手工加工微小企業,以分包加工的形式提供手工作坊崗位解決一批就業,實現就業脫貧。

他就是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挎包書記”的王曉東,他2001年入伍,2013年轉業地方安置後3次變換崗位,崗崗都出彩。

他1995年退伍回到家鄉,在村裡開起了診所,利用在部隊所學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為村民看病,當起了村民的健康守護者。

年初,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他義不容辭的參與到疫情防控隊伍中,帶頭在村口值守,走遍了村裡所有老人的家,勸說他們戴上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不要聚集。

65歲的吳康祥是村裡的五保老人,又是貧困戶,行動不方便,成為了他的重點關注對象。他隔三差五到老人家裡,還跟駐村工作隊一起提供上門服務,又是送米又是送菜。吳康祥老人比較倔強,始終不肯戴口罩,他就一遍一遍地找上門,直到吳康祥老人戴上口罩。

疫情剛爆發沒幾天,西坑一村民外地務工想跑回村裡,他剛好在卡點值守,得知情況後,立即向村委會報告,並勸說其前往指定賓館進行隔離觀察,有效杜絕了“帶病回村”的現象。

他叫胡球光,婺源縣鎮頭鎮張村村委會西坑村人,1992年參軍入伍。

他們很平凡,平凡得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他們很偉大,偉大得不可或缺。

他們打不垮、不拋棄、不放棄,默默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退伍不褪色,轉業不轉身份,他們用實際行動兌現攥指成拳在軍旗下的莊嚴承諾。

或許,有人說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可我從不這麼認為,他們只是為了歲月靜好而默默負重前行的勇者;他們只是心中的陣地已從厲兵秣馬的戰場轉移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他們只是在不斷地發光、發熱,照亮著行人前進的路,溫暖著世人冰凍的心。

歲月無聲,芳華有夢。

致敬,老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