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無症狀患者比率達到88%,清華研發新型腦起搏器,2020年研考國家線和複試安排

學術頭條:無症狀患者比率達到88%,清華研發新型腦起搏器,2020年研考國家線和複試安排

美國研究者:新冠病毒檢測能力受到物流和監管的極大限制

據《自然》報道,對多家大學實驗室的調查顯示,美國新冠病毒檢測能力主要受到管理、物流和行政層面的限制。以加州為例,到三月底等待檢測的樣品已經積壓了大約 57 000 份,但一些有資質的高校或研究所實驗室卻無法參與檢測,因為他們沒有使用與醫院兼容的健康記錄軟件,或此前沒有與醫院簽訂合同。

新冠疫情影響氣候研究

由於新冠疫情,科研人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海洋觀測計劃”的部分研究設備性能減弱,甚至無法傳出數據。由於數據整體質量變差,原本計劃長達數十年的數據收集任務也會受到影響。“(疫情)對科研的整體影響前所未有。”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環境學家弗蘭克·戴維斯表示。

哈佛新冠研究:生活在高汙染環境下的群體病亡風險更高

據美國《國會山報》12日報道,哈佛大學一項有關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發現,生活在空氣汙染程度更高、水資源匱乏等地區的低收入群體與少數族裔(如非洲裔、拉丁裔)群體死於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國會山報》指出,該研究結果與此前為數眾多的研究結果相呼應,即生活在高汙染環境下的人整體健康水平不佳,環境汙染可能加劇了新冠病毒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

有效抑制多種冠狀病毒,它會是我們期盼的“萬能藥”嗎?

4月6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子刊《科學·轉化醫學》報道了一款“廣譜抗病毒藥”。它不僅在人類細胞中顯著抑制了新冠病毒的複製,還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SARS病毒和MERS病毒。更關鍵的是這種藥物有口服的潛力。作者們表示,該研究彰顯了這款療法治療新冠病毒,以及其他人畜共患冠狀病毒的潛在抗病毒效果。這款藥物叫做EIDD-1931(也叫做NHC),是一種核苷酸類似物。它的潛在原理是在病毒內引起變異,讓病毒無法順利存活。

劍橋大學最新研究:基因網絡分析揭示北美、中國、歐洲的新冠病毒差異

本週五,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一篇論文。從全球各地採集 了並測序得出160 份新冠肺炎患者的完整基因組數據(SARS-CoV-2病毒),構建病毒的基因組發育網絡。發現該病毒具有三個主要的變異型別,分別為 A、B、C,其中 A 型是該病毒的源於蝙蝠的最初型號,B 是 A 的變異型,C 是 B 的變異型。A、C 型相當一部分出現在亞洲以外,即歐美地區。該研究開創性地將系統發生方法(phylogenetic method)應用於病毒學研究,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過程。

NEJM | 重大發現,無症狀患者比率達到88%,篩選無症狀患者至關重要

2020年4月13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Dena Goffman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 在線發表題為“Universal Screening for SARS-CoV-2 in Women Admitted for Delivery”的研究論文,從2020年3月22日至4月4日,共有215名孕婦在紐約長老會艾倫醫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分娩,該研究在入院時對所有婦女進行Covid-19症狀篩查。該研究發現,入院時SARS-CoV-2陽性的33例患者中有29例(87.9%)在就診時沒有Covid-19症狀。

MedRxiv預印本丨復旦大學黃競荷團隊取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研究新進展

4月6日,復旦大學的黃競荷、吳凡、姜世勳等人在MedRxiv 發表了未經同行評審的文章,研究利用假病毒中和檢測方法,對175例輕度症狀患者的血漿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患者中存在中和抗體。

《科學》發表饒子和院士團隊新冠病毒研究成果,揭曉瑞德西韋作用靶點的結構

近日,由中國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院士領銜的一支研究團隊,應用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率先描述出了新冠病毒RdRp與兩種輔助蛋白相結合的複合物結構,並且模擬出瑞德西韋與新冠病毒RdRp結合的方式。這項成果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上線發表。

新型“機器人”實現液滴多行為操縱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課題組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一項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磁場控制兩個鋼珠,首次實現了對液滴切割、移動、釋放和旋轉等多種動態行為的控制。這一系統被命名為“液滴機器人”,其在化學反應自動化方面的潛力被看好。

8篇Nature Genetics,2篇Nature Biotec,中國學者揭示棉花A基因的起源

2020年4月13日,武漢大學朱玉賢及及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John Z.Yu共同通訊在Nature Genetics 在線發表題為“Genome sequence of Gossypium herbaceum and genome updates of Gossypium arboreum and Gossypium hirsutum provide insights into cotton A-genome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組裝了A1品種africanum,並在PacBio長讀的基礎上,重新組裝了高質量的A2品種Shixiya1和TM-1基因組。在組裝和更新棉花基因組後,該研究揭示了棉花A基因組的起源。

Nature拳頭綜述(IF=33)| 浙江大學胡海嵐團隊系統介紹新興的大腦領域:外側韁核的研究進展

2020年4月8日,浙江大學胡海嵐團隊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IF=33) 在線發表題為“Circuits and functions of the lateral habenula in health and in disease”的綜述文章,該篇綜述重點論述3方面:首先,該綜述提供有關外側韁核(LHb)基本組織的最新信息,包括區域分子標記,電生理特性,解剖學細分和環路連接的討論。特別是,該研究強調光遺傳學環路解剖研究,該研究突出了外側韁核(LHb)上游輸入和下游輸出途徑的特定功能;其次,該綜述描述了牽涉到外側韁核(LHb)的各種生理功能,突出了韁核(LHb)在負獎賞信號的編碼和動機行為的控制中的重要性;第三,該綜述回顧了外側韁核(LHb)在主要精神疾病中的相關性。該綜述專注於導致抑鬱動物模型中外側韁核(LHb)神經元異常過度激活的分子和細胞機制。

Mol Cancer:中山醫院整形外科團隊黑色素瘤侵襲轉移機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整形外科的顧建英教授、亓發芝教授團隊在 Molecular Cancer雜誌 (IF:10.679)發表題為:Circular RNA circ_0020710 drives tumor progression and immune evasion by regulating the miR-370-3p/CXCL12 axis in melanoma 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一種新型環狀RNA-circ_0020710在黑色素瘤中的生物學功能及潛在的分子機制:circ_0020710通過ceRNA調控機制促進CXCL12分泌,從而促進腫瘤細胞增殖侵襲,同時誘導腫瘤微環境免疫抑制。該研究成果有助於加深我們對黑色素瘤發生發展機理的認識。

港大嚴慧玲與Peiris教授團隊在抗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究領域合作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香港大學嚴慧玲教授團隊與Peiris教授團隊在篩選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究領域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抗病毒藥物篩選過程中,發現了倫地西韋(Remdesivir)、洛匹那韋(lopinavir)、高尖杉酯鹼(homorringtonine)和吐根鹼(emetine)對新冠病毒的複製過程具有抑制作用。該成果以“Remdesivir, lopinavir, emetine, and homoharringtonine inhibit SARS-CoV-2 replication in vitro”為題在線發表於《Antiviral Research》雜誌上。

周楹等開發在海量數據中快速推斷同祖片段推斷的新方法: hap-IBD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Brian Browning教授和其研究團隊(第一作者為周楹)在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誌上發表了文章,題目是“A fast and simple method for detecting identity by descent segments in large-scale data”。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可以在海量數據中快速推斷同祖片段推斷的新方法:hap-IBD。

同時提高強度和塑性!吉林大學提出一種新型鋁合金結構

近期,吉林大學姜啟川教授(通訊作者),趙慶龍副教授(通訊作者)等通過中間合金鑄造法和累積疊軋工藝成功的在鋁合金中製備了新型的異質分層結構。與傳統的疊軋納米顆粒增強Al-Mg-Si複合材料相比,複合疊軋的Al-Mg-Si合金/納米複合材料同時提高了基體鋁合金的強度與塑性。相關成果以“Simultaneouslyincreased strength and ductility via the hierarchically heterogeneous structureof Al-Mg-Si alloys/nanocomposite”為題發表在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庚潤。

《Nature Materials》評述:納米級結晶的動力學途徑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韓一龍教授就近期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Kinetic pathways ofcrystallization at the nanoscale”一文作出評論。作者將低劑量的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粒子跟蹤和蒙特卡羅模擬相結合,獲得了膠體結晶的高時空分辨率描述。作者發現這種顆粒的結晶遵循兩步成核途徑,包括緻密的非晶態中間體。

Nature Genetics|朱玉賢院士團隊在棉花基因組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0年04月13日,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朱玉賢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了題為Genome sequence of Gossypium herbaceum and genome updates of Gossypium arboreum and Gossypium hirsutum provide insights into cotton A-genome evolution 的研究論文。這項工作是該團隊繼雷蒙德氏棉基因組(W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2),亞洲棉基因組和群體(Li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4; D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8),陸地棉基因組(Li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5)和亞洲棉轉錄組(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之後,在棉花基因組領域又一次重要突破。

Plant Cell | 中科院遺傳所李雲海組發現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途徑參與調節側枝形成的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Control of Plant Branching by the CUC2/CUC3-DA1-UBP15 Regulatory Modul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途徑參與調節側枝形成的新機制。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AFM: 通過球磨TiO2剝離石墨構建石墨烯修飾的SiOx基負極

近日,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明軍研究員首次報道了TiO2納米粒子在剝落石墨中的獨特作用,可以通過簡易的球磨方法有效地從石墨中製備出石墨烯改性的SiOx基負極。所製備的SiOx/TiO2@ MLG可以提供1484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並在2 A g-1的電流密度下穩定循環1200次。通過與高鎳正極匹配組裝成的全電池也展示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這證實SiOx/TiO2@ MLG LIB的實用性。相關研究成果“Unraveling Metal Oxide Role in Exfoliating Graphite: New Strategy to Construct High-Performance Graphene-Modified SiOx-Based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胰腺癌治療新思路!通過干擾細胞的pH微平衡來殺滅胰腺癌細胞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Discove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其或能通過干擾細胞pH的平衡狀態來殺滅胰腺癌細胞,相關研究揭示了剔除離子運輸蛋白來降低細胞pH從而有效抑制胰腺癌細胞生長的分子機制。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4月10日的一篇最新 Nature 論文指出,對於大部分動植物來說,全球變暖帶來的急劇變化,會導致其無法快速適應而導致滅絕。模型預測。截至2100年,取決於人類是否達成減排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降。為保護地球生態多樣性,需要建立監控系統,以確定在特定地區,是否越過了臨界點。

Nature子刊:早期科研遭遇挫折的人,後期更可能做出重大成果

一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發現,早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挫折但不放棄的科學家們,往往能在後期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甚至勝於那些早期發展順利的科學家!

Nat Biotech綜述 | CRISPR-Cas實驗的設計與分析工具

2020年4月13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的John G. Doench等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題為Design and analysis of CRISPR–Cas experiments的綜述。文章根據CRISPR-Cas實驗的不同,將軟件工具分為1sgRNA的設計與選擇,2CRISPR編輯和敲除實驗的結果分析以及3混合遺傳篩選數據的大規模分析三大類並加以總結,作者希望此文能為CRISPR-Cas系統的應用者在選擇評估相關軟件工具時提供合理的指導。

NBT | 曹俊越等開發研究大量單細胞基因表達動態分析技術Sci-fate

2020年4月13日,來自於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實驗室的曹俊越博士 (第一和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文章Sci-fate characterizes the dynamics of gene expression in single cells。研究人員發明了一項新的技術:sci-fate,用於研究大量單細胞在轉錄組水平的基因表達動態。

Nat Neurosci | 漸凍症和額顳葉痴呆患者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和獲得性毒性的協同致病機制

2020年4月13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路德維格研究所Don Cleveland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題為“Reduced C9ORF72 function exacerbates gain-of-toxicity from ALS/FTD-causing repeat expansion in C9orf72” 的研究論文,證明了在ALS和FTD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會進一步加劇C9orf72重複序列的毒性。

Cell | 生物絕緣性跨膜分子“電線”——Mtr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4月13日,來自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David J. Richardson和Thomas A. Clarke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Biological Insulated Transmembrane Molecular Wire,報道了複合物MtrAB的原子結構並揭示出這種結構可形成一種自然絕緣的生物分子電線,即MtrB形成26股β桶與膜脂環境絕緣,而具有十血紅素細胞色素的MtrA則嵌入桶內。MtrAB與細胞外MtrC的十血紅素細胞色素形成密切聯繫,MtrC在較大的表面積上呈現血紅素,便於過渡金屬和電極等細胞外氧化還原受體進行電接觸。

2020年研考國家線和複試安排公佈

今日,教育部公佈《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國家分數線),並印發通知,就做好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進行部署。複試啟動時間原則上不早於4月30日。複試方式由招生單位根據學科特點和專業要求,在確保公平和可操作的前提下自主確定,可採取現場複試、網絡遠程複試、異地現場複試以及委託其他高校複試等。

江蘇大學服務引江濟淮國家重點調水工程

近日,為了配合國家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和企業復工復產,江蘇大學流體中心承擔的引江濟淮工程(安徽段)江水北送段闞疃南站水泵裝置模型試驗研究成果順利通過驗收。據課題負責人、江蘇大學副研究員李彥軍介紹,課題組近期承擔了引江濟淮工程多個大型泵站優化水力設計與模型試驗研究項目,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為了確保引江濟淮工程的全面復工和項目進度的全力推進,流體中心開闢綠色通道,為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創造試驗條件,這也成為江蘇大學疫期期間審批的第一個大型試驗項目。

衝壓機床自動上下料裝置研製成功

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表示,針對傳統衝壓件製造過程中,送料、出料效率低下的問題,該院副教授張善文帶領團隊,設計了一款結構新穎的衝壓機床自動上下料裝置,具有移動速度快、結構簡單緊湊等優點,可實現產品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降低人工勞動力成本,極大提高生產效率。

四川大學再創新刊:MedComm,魏於全院士任主編,兩年內免出版費

MedComm 是由美國最大的出版集團Wiley公司發行的全英文生物醫學專業期刊。主編是由英國牛津大學James Henderson Naismith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愛丁堡科學院院士)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魏於全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擔任,副主編與編委由全球10多個國家的著名科學家構成。MedComm 是同行評審的在線發表開放獲取 (OA) 期刊,及時出版關於生物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方面的工作,力爭成為生物醫學領域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學術期刊。

李蘭娟、王辰等多位院士加盟,溫州醫科大學成立病毒研究院

4月12日,溫州醫科大學病毒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院士、侯雲德院士、李蘭娟院士發來祝賀信和視頻。

清華神經調控實驗室研發成功新型腦起搏器

4月11日,第九屆清華腦起搏器論壇在線舉辦。論壇上,由清華大學教授李路明帶領的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團隊展示了神經調控最新技術成果——“AI+腦起搏器”。多年來該實驗室團隊在神經調控技術領域不斷探索,並研發成功了國產腦起搏器。國外腦起搏器原技術壟斷者已有數十年未曾進行顯著技術更新,該實驗室團隊在成功打破技術壟斷後,不斷聽取臨床應用反饋,積極結合先進技術,先後研發了遠程程控、變頻刺激、高場強核磁兼容等技術。

南開大學劉永勝團隊ACS Nano: 17.25%效率!基於萘、蒽胺的2D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劉永勝教授團隊開發了兩種多環芳香族胺間隔陽離子,即1-萘甲胺陽離子(NpMA)和9-蒽甲胺陽離子(AnMA),製備了高效率且高穩定性的太陽能電池器件。

視蛋白可幫助果蠅辨別苦味

在人眼部的感光細胞中,存在著名為視蛋白的蛋白質,它幫助我們看見世界。如果沒有沒有它,人類也會像許多動物一樣,陷入黑暗。然而,在某些動物中,視蛋白的功能不止於此,它不僅能感光,還能感受味道。據《科學》報道,近日一項新研究首次揭示,果蠅可以利用位於其鼻尖的感光蛋白質品嚐出食物中的有害分子。研究人員推測,人類體內的視蛋白或可起到同樣的作用。

尿檢可預測嬰兒生長

現在可以用尿液或血液樣本來預測一個嬰兒在未來6個月的成長狀況。美國弗吉尼亞大學Margaret Kosek及其同事們已經開發出一種預測模型,可以根據幾種生物標誌物的存在預測嬰兒的生長。他們認為,這可以用來改善對長期營養不良的發展中國家兒童的干預。研究小組測量了兒童尿液中8種不同的化合物,發現健康對照組和其他孩子之間某些代謝物的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生長受限的兒童在代謝成熟方面落後於健康的同齡人,這在他們3個月大的時候就很明顯了。

谷歌大腦新研究:單一任務的強化學習遇瓶頸?是“災難性遺忘”的鍋!

來自谷歌大腦的最新研究提出,強化學習雖好,效率卻很低下,因為AI遭遇了「災難性遺忘」,這是機器學習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在深度神經網絡學習不同任務的時候,相關權重的快速變化會損害先前任務的表現。而現在,這項圖靈獎得主Bengio參與的研究證明,在街機學習環境(ALE)的單個任務中,AI也遇到了災難性遺忘的問題。研究人員還發現,在他們提出的Memento observation中,在原始智能體遭遇瓶頸的時候,換上一隻相同架構的智能體接著訓練,就能取得新的突破。

自閉症患者自我報告的性別差異

自閉症症狀表現中的性別差異可能導致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女孩和婦女無法得到診斷。一項新的研究對有關兒童性別差異的文獻進行了比較,並詮釋了對那些不會持續到成年期的兒童期性別差異的不同解釋。

愛思唯爾回應羥氯喹論文質疑:已開展獨立外部評審,發表過程合規

4 月 11 日,愛思唯爾(Elsevier)與國際抗微生物化學治療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ISAC)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正在對關於羥氯喹治療 COVID-19 效用的論文進行額外的獨立評審,並且已經要求作者回應質疑。

FAST 科學研究與數據處理中心即將開建,落地貴安新區

即將在貴安新區落地建設的 FAST 科學研究與數據處理中心,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據悉,FAST 科學研究與數據處理中心總投資約 1.7 億元,建築面積 28000 平方米,分別包含擬在貴安新區大學城建設的科學研究中心約 20120 平方米,以及位於平塘天文小鎮的數據處理中心 7880 平方米。建成後,“中國天眼”將最終完成觀測、科研、數據三大完整科學研究框架,為長期運行產生的海量數據的存儲和計算提供支撐條件。

中國首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基建建設攻克第一個難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表示,建成後將成為中國第一臺、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其工程建設自兩個月前全面復工以來,各單體均取得不同程度進展,其中第一階段的防微振基礎換填混凝土澆築工作已全部完成,計劃從4月下旬開始進行後澆帶施工,全部完成防微振地基基礎。

藥明康德第二場新冠論壇將於本週四召開

在北京時間4月16日晚上10點,藥明康德新冠“齊心同力”論壇將探索如何以集體的力量,共同幫助世界走出這場健康危機。探討如何預防可能的二次爆發?如何集產業之力,讓公眾最快從疫苗和新藥中受益?新冠疫情的衝擊後,創新模式又會被怎樣顛覆?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Nano Lett.:超高靈敏度和耐久性的柔性應變傳感器的製備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道了一種簡便且經濟高效的製備金屬性氣凝膠混合材料的原位合成策略,首次使用垂直排列的N摻雜碳納米管陣列修飾氮化釩納米片(VN/CNTs)。相關研究成果以“Metallic Sandwiched-Aerogel Hybrids Enabling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Intelligent Sensor”為題發表在Nano Lett.上,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張洪健。

Chem. Mater.┃新型光誘導法制備用於超短脈衝激光器光學開關的等離子體納米晶材料

近年來,開發新型具有可飽和吸收的納米材料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等離子體半導體納米晶是一類非常好的可飽和吸收體,但是迄今所報道的等離子體納米晶存在合成工藝複雜,需要無氧無水高溫環境下合成等缺點。浙江大學邱建榮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光誘導製備等離子體納米晶的技術,可在室溫環境下快速製備大量等離子體納米晶。

自礦化光熱細菌與線粒體靶向MOFs雜化用於腫瘤光熱治療

近日,武漢大學張先正團隊通過將自礦化光熱劑的細菌與線粒體靶向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雜化,成功製備了一種可以放大腫瘤光熱治療的雜化材料。研究表明兼性厭氧菌和專性厭氧菌因其低氧趨向性可以很好的靶向乏氧腫瘤區域。此外,一些細菌在逆境中進化出還原金屬礦物為金屬單質的能力,用於呼吸代謝。許多光熱劑都是金屬單質,因此可以利用細菌的這種特性開發自礦化光熱劑在細菌表面的光熱細菌,且具有很好的腫瘤靶向性能。

港中大訾雲龍組ACS Nano:常態透明的摩擦智能窗戶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清華大學開展合作研究,將TENG與PNLC技術相結合,提出了一種常態下極度透明、環境摩擦作用下高度霧態的一種自供能智能窗戶。本研究採用了旋轉式獨立層滑動TENG(Rotational Freestanding Sliding TENG, RFS-TENG)把環境中的機械能量轉換成電能為PNLC供電。為實現高頻率的交流輸出,在RFS-TENG中引入了6個週期性電極,同時,為了提高系統的壽命和可靠性,在RFS-TENG中,兩個摩擦層通過PVC薄膜的彈力實現了柔性接觸。

長春應化所在全溶液加工鈣鈦礦量子點發光二極管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稀土國家重點實驗室程子泳研究員、林君研究員聯合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軍橋研究員採用配體交聯的策略,成功實現了基於鈣鈦礦量子點PeLED器件的全溶液加工。

可應用於高溫、酸性以及強氧化性環境的硅基納米電纜

近日,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勇研究員、王成新 教授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Si-Mn-O玻璃態物質中控制Si-Mn形核、生長的動力學策略,實現了毫米級長度的Mn5Si3@SiO2納米電纜結構(圖1)。單個結構中,不論殼層厚度、還是電芯尺寸均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均勻性(尺寸波動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的前身是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GIM-IC),是由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的工業微生物基礎和應用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一個非官方學術領袖組織。作為該組織國際凝聚力的核心體現,自1970年建立以來,其國際委員會週期性主辦的14次全球性國際盛會(GIM)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學術品牌。

王小云院士連獲兩個國際獎項

近日,國際密碼學會(IACR)公佈了2020年“最具時間價值獎”(Test-of-Time Awards)的獲獎論文,王小云院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2005年發表於美密會(Crypto)上的論文,因在哈希函數分析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而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