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文|蓝橙

1

张琼华第一次见到郭沫若,是在他们的婚礼上。

1911年正月,19岁的郭沫若收到了一封家书,家书的内容让他很头疼。

信上说,母亲已给他订了婚。女家和远房的一位叔母是亲戚。

所以这场婚姻自然是门当户对,而且信上还说,母亲亲自去看过人,说女子人品好,在读书,又是天足(未裹脚)。

所有的条件似乎都合郭沫若的心意,所以,母亲没经他本人同意,便把婚事定了。

这场旧社会模式的包办婚姻,让郭沫若既无奈又无可拒绝,1922正月十五,郭沫若趁着年假,回到老家和张琼华完了婚。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这一年,张琼华22岁,郭沫若20岁。

结婚之前,他们谁也没见过彼此。

挑起盖头的那一刻,张琼华是既忐忑、羞涩又满意的。

但是张琼华没有想到,郭沫若的态度竟完全相反。

郭沫若在盖头下,只看到一张黄中带白的、并不漂亮的脸,同时,他还看到了她的"三寸金莲",那一刹那,郭沫若失望到了极点。

后来,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写到了那时的心境:"隔着口袋买猫儿,交定要白的,拿回家来才知是黑的"。

一气之下,郭沫若连房也不愿意圆,洞房花烛夜,他捧着一本《庄子》,在门外的板凳上度过。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就离家而去,再回来,已是27年后。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2

这27年里,郭沫若和张琼华的人生,就像是两个世界。

1913年,郭沫若去日本留学,不久之后,就认识了日本名门小姐佐藤富子。

郭沫若对佐藤富子一见钟情,而郭沫若的风流倜傥,也深深吸引了佐藤富子,于是,佐藤富子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和郭沫若谈起了恋爱,1916年,郭沫若和佐藤富子在日本正式同居。之后,佐藤富子为郭沫若生下了四子一女。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但郭沫若并未能和佐藤富子过踏实日子,在同居期间,郭沫若还和《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女者于立忱发生了情感纠葛。

直到1937年,郭沫若相应国难号召,将佐藤富子抛弃在了日本,独自回到了国内,机缘巧合又认识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

27年,郭沫若的感情生活,不可谓不精彩。3个女人,一对姐妹,先后对他倾心,郭沫若的儿女也有了一大堆。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反观张琼华,她一直在郭沫若的老家,伺候郭沫若的家人,虽然毫无怨言地将这个家打理地井井有条,但她空有名分,却有名无实,从未感受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在郭家,她更似一个保姆。

1915年,郭沫若在给他人的信中提到张琼华:"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为我侍奉父母也"。

这就是郭沫若对张琼华的期待。

在这期间,郭沫若曾考虑过和张琼华离婚,但是后来自称考虑到一旦离了婚,封建礼教思想严重的张琼华,恐怕无路可去,这更是将张琼华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于是干脆让她长期留在家中,这婚事,也就这样一直保留到了死。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郭沫若和于立群)

"可怜你只能在我家中做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1939年2月,已是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得知父亲卧病在床,处于昏迷状态,决定告假两周,回乡探亲。

这时,张琼华距离上次见到郭沫若,已经整整27年了。

而郭沫若是带着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回来的,那一刻,本是原配的张琼华,反而更像一个局外人。

3

这是张琼华人生中第二次见到自己的丈夫。

家里人告诉郭沫若,母亲临终前曾留下遗言:"他日八儿归来,必善视吾张氏媳,毋令失所。"

而郭沫若回到老家,也多了很多触动。特别是他看大张琼华竟然将他幼年时代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作业本和诗文稿,还有取得的毕业证书,都一件一件的保存好。

就连郭沫若从日本寄来的家信,她也一封一封珍藏着。

郭沫若一时间感慨不已。

虽然他给不了张琼华真正的婚姻,但是他还是产生了极大的愧疚之心,于是,他说了一句:"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说完之后,当着众人之面,对张琼华深深鞠躬致歉。

张琼华惊慌失措,受宠若惊。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于立忱、于立群)

第三次见面,距离这次并不远。是在4个月后。

郭沫若的父亲去世了,郭沫若便携于立群与刚生下三个月的郭汉英连夜回家奔丧。

对比上一次的陌生,这一次,张琼华自然多了。

她不仅热情地招待了于立群,还主动将自己居住多年的婚房,让给郭沫若和于立群两人,自己则另找一间小屋子居住。

而因为当时于立群还在哺乳期,张琼华更是主动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并买了很多营养的食物为于立群增补。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于立群)

这一年,张琼华已经从青春年少,熬成了中年妇人。

虽然丈夫带回来了其他女人和孩子,但恐怕这一年,应该是张琼华最难忘的一年了。

毕竟,下一次再相见,又是24年。

4

1963年,已经73岁的张琼华,去西安看望自己的姨侄女。

后来,在亲戚们的鼓动下,她去了一趟北京看望郭沫若。

据说,在北京,张琼华受到郭沫若的热情款待,郭沫若还派秘书陪张琼华游览了北京的各个风景名胜,几天之后,张琼华离开,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她一些生活用品,从此,再也没和郭沫若想见。

这个时候张琼华的内心是何感受,已经不得而知。

但年入古稀,只见了丈夫4面,即使这种款待再热情,恐怕也不是张琼华想要的。

1978年,郭沫若去世。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郭沫若老年)

第二年,郭沫若的两个女儿郭庶英、郭平英在参加完一场研讨会后,特意去看望了已经年近九十的张琼华。

两个女儿很贴心,她们懂得张琼华一生的痛是什么,见面时,她们拉着张琼华的双手,叫了一声"妈妈"。

张琼华的人生,从22岁那年起,就被按下了静止键,从此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没有爱情,无儿无女。

这一声妈妈,是她一辈子都未曾听见过的,那一刻,张琼华先是一愣,接着,双眼模糊,泣不成声。

这一辈子, 她从未抱怨过郭沫若,也从不愿意给郭沫若添麻烦,就连生活费,都在迫不得已时,才把自己一月的开支反反复复算了又算,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限额:一月寄十五元来吧。

但是在这一句"妈妈"面前,张琼华内心所有的委屈和不甘,便再也掩饰不住,如果有人疼爱,如果能生儿育女,谁会愿意独守空房一辈子?

张琼华一生的悲情,都在最后这眼泪里了。

5

张琼华的不幸,除了遇到了郭沫若,还因为她出生在了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

那个时代里,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各行其道,甚至往往互不冲突。

鲁迅奉母亲之命回家娶了朱安,婚礼上一看,朱安竟是个小脚,还不读书,没有文化,一气之下,离家而去,后来和自己学生许广平恋爱生子,独留朱安独守空房几十年。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朱安和鲁迅家人)

徐志摩奉媒妁之言,娶了15岁辍学在家的张幼仪,但他自始至终都没看得上她,抱怨她是"乡下土包子",后来在留学之际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不顾张幼仪怀有身孕,执意离婚。


丈夫新婚五天离家,留她独守68年,一生只见过丈夫4面

(张幼仪)

或许在那个年代,男人们也都迫于封建压力不得不完成一场包办婚姻。

可是时代的变革下,受到伤害最大的,往往都是女人。

像张琼华和朱安,搭进去的不止是婚姻和爱情,还是自己的一生。一生成为别人家的保姆和佣人,一生孤苦无依,无儿无女,最后孤独离世。

而像张幼仪这样,离婚后一鼓作气成为独立女强人的毕竟太少了。

或许,我们现在回顾那段不可思议的时光时,也只能像郭沫若对张琼华说过的那样,一声叹息:

"我们都是旧礼制的牺牲者,我丝毫不怨望你,请你也不要怨望我罢!"

蓝橙北调:美、爱、人生,讲述你爱看的故事。

本文系原创请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转发。

更多名人情感《“林黛玉”陈晓旭出家去世始末》、女性故事《她死后轰动上海滩,5名影迷跟着自杀,30万人送葬,12位大佬抬棺》、好看书评《为什么身边人都死了,福贵还能平静地活着?》在账号主页,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