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文|藍橙

1

張瓊華第一次見到郭沫若,是在他們的婚禮上。

1911年正月,19歲的郭沫若收到了一封家書,家書的內容讓他很頭疼。

信上說,母親已給他訂了婚。女家和遠房的一位叔母是親戚。

所以這場婚姻自然是門當戶對,而且信上還說,母親親自去看過人,說女子人品好,在讀書,又是天足(未裹腳)。

所有的條件似乎都合郭沫若的心意,所以,母親沒經他本人同意,便把婚事定了。

這場舊社會模式的包辦婚姻,讓郭沫若既無奈又無可拒絕,1922正月十五,郭沫若趁著年假,回到老家和張瓊華完了婚。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這一年,張瓊華22歲,郭沫若20歲。

結婚之前,他們誰也沒見過彼此。

挑起蓋頭的那一刻,張瓊華是既忐忑、羞澀又滿意的。

但是張瓊華沒有想到,郭沫若的態度竟完全相反。

郭沫若在蓋頭下,只看到一張黃中帶白的、並不漂亮的臉,同時,他還看到了她的"三寸金蓮",那一剎那,郭沫若失望到了極點。

後來,他在自己的作品裡寫到了那時的心境:"隔著口袋買貓兒,交定要白的,拿回家來才知是黑的"。

一氣之下,郭沫若連房也不願意圓,洞房花燭夜,他捧著一本《莊子》,在門外的板凳上度過。

婚後第五天,郭沫若就離家而去,再回來,已是27年後。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2

這27年裡,郭沫若和張瓊華的人生,就像是兩個世界。

1913年,郭沫若去日本留學,不久之後,就認識了日本名門小姐佐藤富子。

郭沫若對佐藤富子一見鍾情,而郭沫若的風流倜儻,也深深吸引了佐藤富子,於是,佐藤富子不顧父母的反對,執意和郭沫若談起了戀愛,1916年,郭沫若和佐藤富子在日本正式同居。之後,佐藤富子為郭沫若生下了四子一女。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但郭沫若並未能和佐藤富子過踏實日子,在同居期間,郭沫若還和《大公報》駐東京特派記女者於立忱發生了情感糾葛。

直到1937年,郭沫若相應國難號召,將佐藤富子拋棄在了日本,獨自回到了國內,機緣巧合又認識了於立忱的妹妹於立群。

27年,郭沫若的感情生活,不可謂不精彩。3個女人,一對姐妹,先後對他傾心,郭沫若的兒女也有了一大堆。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反觀張瓊華,她一直在郭沫若的老家,伺候郭沫若的家人,雖然毫無怨言地將這個家打理地井井有條,但她空有名分,卻有名無實,從未感受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在郭家,她更似一個保姆。

1915年,郭沫若在給他人的信中提到張瓊華:"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為我侍奉父母也"。

這就是郭沫若對張瓊華的期待。

在這期間,郭沫若曾考慮過和張瓊華離婚,但是後來自稱考慮到一旦離了婚,封建禮教思想嚴重的張瓊華,恐怕無路可去,這更是將張瓊華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於是乾脆讓她長期留在家中,這婚事,也就這樣一直保留到了死。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郭沫若和於立群)

"可憐你只能在我家中做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1939年2月,已是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得知父親臥病在床,處於昏迷狀態,決定告假兩週,回鄉探親。

這時,張瓊華距離上次見到郭沫若,已經整整27年了。

而郭沫若是帶著第三任妻子於立群回來的,那一刻,本是原配的張瓊華,反而更像一個局外人。

3

這是張瓊華人生中第二次見到自己的丈夫。

家裡人告訴郭沫若,母親臨終前曾留下遺言:"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

而郭沫若回到老家,也多了很多觸動。特別是他看大張瓊華竟然將他幼年時代讀過的書籍、用過的文具、作業本和詩文稿,還有取得的畢業證書,都一件一件的保存好。

就連郭沫若從日本寄來的家信,她也一封一封珍藏著。

郭沫若一時間感慨不已。

雖然他給不了張瓊華真正的婚姻,但是他還是產生了極大的愧疚之心,於是,他說了一句:"我的一生如果有應該要懺悔的事,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說完之後,當著眾人之面,對張瓊華深深鞠躬致歉。

張瓊華驚慌失措,受寵若驚。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於立忱、於立群)

第三次見面,距離這次並不遠。是在4個月後。

郭沫若的父親去世了,郭沫若便攜於立群與剛生下三個月的郭漢英連夜回家奔喪。

對比上一次的陌生,這一次,張瓊華自然多了。

她不僅熱情地招待了於立群,還主動將自己居住多年的婚房,讓給郭沫若和於立群兩人,自己則另找一間小屋子居住。

而因為當時於立群還在哺乳期,張瓊華更是主動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並買了很多營養的食物為於立群增補。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於立群)

這一年,張瓊華已經從青春年少,熬成了中年婦人。

雖然丈夫帶回來了其他女人和孩子,但恐怕這一年,應該是張瓊華最難忘的一年了。

畢竟,下一次再相見,又是24年。

4

1963年,已經73歲的張瓊華,去西安看望自己的姨侄女。

後來,在親戚們的鼓動下,她去了一趟北京看望郭沫若。

據說,在北京,張瓊華受到郭沫若的熱情款待,郭沫若還派秘書陪張瓊華遊覽了北京的各個風景名勝,幾天之後,張瓊華離開,臨走時郭沫若送給她一些生活用品,從此,再也沒和郭沫若想見。

這個時候張瓊華的內心是何感受,已經不得而知。

但年入古稀,只見了丈夫4面,即使這種款待再熱情,恐怕也不是張瓊華想要的。

1978年,郭沫若去世。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郭沫若老年)

第二年,郭沫若的兩個女兒郭庶英、郭平英在參加完一場研討會後,特意去看望了已經年近九十的張瓊華。

兩個女兒很貼心,她們懂得張瓊華一生的痛是什麼,見面時,她們拉著張瓊華的雙手,叫了一聲"媽媽"。

張瓊華的人生,從22歲那年起,就被按下了靜止鍵,從此只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沒有愛情,無兒無女。

這一聲媽媽,是她一輩子都未曾聽見過的,那一刻,張瓊華先是一愣,接著,雙眼模糊,泣不成聲。

這一輩子, 她從未抱怨過郭沫若,也從不願意給郭沫若添麻煩,就連生活費,都在迫不得已時,才把自己一月的開支反反覆覆算了又算,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限額:一月寄十五元來吧。

但是在這一句"媽媽"面前,張瓊華內心所有的委屈和不甘,便再也掩飾不住,如果有人疼愛,如果能生兒育女,誰會願意獨守空房一輩子?

張瓊華一生的悲情,都在最後這眼淚裡了。

5

張瓊華的不幸,除了遇到了郭沫若,還因為她出生在了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

那個時代裡,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各行其道,甚至往往互不衝突。

魯迅奉母親之命回家娶了朱安,婚禮上一看,朱安竟是個小腳,還不讀書,沒有文化,一氣之下,離家而去,後來和自己學生許廣平戀愛生子,獨留朱安獨守空房幾十年。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朱安和魯迅家人)

徐志摩奉媒妁之言,娶了15歲輟學在家的張幼儀,但他自始至終都沒看得上她,抱怨她是"鄉下土包子",後來在留學之際對林徽因一見鍾情,不顧張幼儀懷有身孕,執意離婚。


丈夫新婚五天離家,留她獨守68年,一生只見過丈夫4面

(張幼儀)

或許在那個年代,男人們也都迫於封建壓力不得不完成一場包辦婚姻。

可是時代的變革下,受到傷害最大的,往往都是女人。

像張瓊華和朱安,搭進去的不止是婚姻和愛情,還是自己的一生。一生成為別人家的保姆和傭人,一生孤苦無依,無兒無女,最後孤獨離世。

而像張幼儀這樣,離婚後一鼓作氣成為獨立女強人的畢竟太少了。

或許,我們現在回顧那段不可思議的時光時,也只能像郭沫若對張瓊華說過的那樣,一聲嘆息:

"我們都是舊禮制的犧牲者,我絲毫不怨望你,請你也不要怨望我罷!"

藍橙北調:美、愛、人生,講述你愛看的故事。

本文系原創請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轉載,違者必究!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轉發。

更多名人情感《“林黛玉”陳曉旭出家去世始末》、女性故事《她死後轟動上海灘,5名影迷跟著自殺,30萬人送葬,12位大佬抬棺》、好看書評《為什麼身邊人都死了,福貴還能平靜地活著?》在賬號主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