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校教育扶貧的措施和經驗

摘要:高校是教育扶貧攻堅的中堅力量。湖南省高校在教育扶貧中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舉措,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舉措包括:共建優質生源基地、強化教育扶貧管理、結對幫扶薄弱中小學及職業中專、實行農村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計劃和開設多門培訓課程。經驗包括: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對支教教師的激勵、爭取企業參與教育扶貧

關鍵詞:湖南省;高校;教育扶貧;措施;經驗

導言

教育扶貧是提升貧困地區人力資本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扶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

高校是教育扶貧攻堅的中堅力量,在國家統籌的定點扶貧工作中優勢顯著、作用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發揮了輻射作用,具有示範效應。高校人才輩出,不僅有各種專業的專家,還能充分發動有志學生積極投身社會服務。這都使得高校有充足的人力、財力服務精準扶貧。湖南省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低下,高校在湖南教育精準扶貧中發揮了中堅作用。湖南省高校投入大量資金、人才及技術,幫助貧困地區和人群從源頭上擺脫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了考察這些高校教育精準扶貧的情況,課題組成員於2019年暑假期間及9月底對湖南省主要高校及部分黨校進行了網絡調查和現場調查,實地調查了懷化學院、湖南醫藥學院、中方縣委黨校。為了深入瞭解高校教育扶貧情況,項目組對湖南醫藥學院的結對扶貧貧困村——鳳凰縣千工坪鎮巖板井社區進行了現場調查。調查過程中,項目組與高校負責扶貧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訪談,共訪談5次,與貧困村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多次交流。調查和訪談過程中,我們對湖南高校教育扶貧的基本措施和主要經驗進行了認真的歸納、總結。

湖南省高校教育扶貧的基本措施

共建優質生源基地。湖南省高校與地方共建優質生源基地,加大面向當地招生力度。嚴格落實國家及湖南省考試招生專項政策,實施重點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和高校專項計劃,適度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採取招生政策傾斜,不斷增加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數量。例如,2015年中南大學定點幫扶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有20多名學生考入中南大學。2018年,湖南省實施的國家、地方和高校“三大專項計劃”單獨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9315人,比上年增加1578人。湖南大學為了進一步拓寬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升學途徑,2019年專項計劃招生數量不小於其本科生招生規模的2%。吉首大學堅持“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面向地方,面向全國,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的辦學宗旨,招生向少數民族傾斜。

強化教育扶貧管理。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體制。湖南省高校精心選派優秀青年幹部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部分小組成員掛職定點扶貧單位,嚴格監督把控對口扶貧地區教育扶貧工作的實施,及時瞭解對口幫扶地區教育扶貧動態,調整工作方案,保障教育扶貧措施落到實處。高校及各個二級學院領導團隊與當地政府建立校地聯動機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召開會議,聚焦重點,解決難點,推動教育扶貧工作進程,併到當地學校、村戶走訪調研,幫扶對象精準到校、精準到戶,讓每所薄弱學校、每個貧困學生都能夠切實享受國家、省及高校的精準幫扶。

結對幫扶薄弱中小學及職業中專。高校幫扶薄弱中小學及職業中專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校校結對,即高校及其附屬中小學與貧困地區中小學或者職業中專“一對一”或“多對一”結對幫扶。高校將教育對口支援納入省對口支援工作的總體部署中,部分高校組織附屬中小學對貧困地區對應學段(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學校開展結對幫扶,派遣優秀教師送課,搭建城鄉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及時發佈優秀教學成果,送教到鄉,指導薄弱學校教師備課、評課、研課,提高教學水平。高校與地方職業中專結對幫扶,為中專提供更為專業的指導,提高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水平,讓職業學校畢業生受益終身。二是高校及其附屬中小學教師與農村薄弱學校教師結對幫扶。兩校教師通過QQ、微信等聯繫方式,集體備課,進行名師示範課觀摩,分享教學經驗。中南大學在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第二小學、水口中學、濤圩鎮的濤圩中心小學等6所學校開展“雙師”教學試點。濤圩中心小學校長高昌遠評價:“雙師教學提升了教師專業素養,將優質教育資源便捷、高效地向農村和邊遠山區學校擴散,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了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三是師生結對,即高校教師與中小學及職業中專的貧困生結對幫扶。師生結對幫扶更能關注貧困生的需求,從心理、精神上對其進行“扶志”與“扶智”,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農村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計劃。農村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是指由地方政府或高校出資,按照需求定向培養中小學教師服務貧困地區的模式。從2010年開始,湖南省在部分地方師範院校實行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旨在幫助貧困優秀學子免費讀書,畢業後服務貧困地區小學一定年限,隨後又啟動了定向培養農村中學教師的計劃。2019年,湖南省高中(中職)起點本科層次各類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為3556人,初中起點各類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招生計劃為9714人,其中包括公費定向培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及特殊教育教師。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計劃保障了優秀貧困學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又為其提供了就業崗位。

開設多門培訓課程。由於各高校主攻扶貧方向及高校優勢不盡相同,因此培訓課程種類也多種多樣。例如長沙醫學院採取“教育+醫療”的長效扶貧模式,在農村辦學,培養鄉村醫生,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部分高校對貧困地區基層幹部和鄉村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提升其業務能力。湘潭大學舉辦了一系列校長培訓班、基建項目管理人員培訓班。湖南師範大學採取集中培訓和走訪培訓兩種方式開展推普脫貧活動,重點服務對象是不懂普通話的青壯年、少年兒童、教師、基層幹部。該校希望通過培訓促進貧困群眾提高普通話應用能力和獲取信息知識的能力,樹立脫貧信心,激發勤勞致富的內在動力。各高校積極開展產業技能培訓,提高村民致富能力。如湖南農業大學建立“雙提雙創”基地,是湖南首個開展校地合作的高校,其開辦的致富帶頭人培訓等繼續教育,以“創新驅動和創業指導”為核心,根據培訓對象實際對症下藥,打造“產學研”結合、“政校企”融合的繼續教育扶貧基地。

湖南高校教育扶貧主要經驗

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是高校教育扶貧的根本保障。教育精準扶貧的第一步是明確扶貧指導思想和總體框架,推進教育扶貧戰略謀劃。在推進教育扶貧的過程中,湖南高校及各級相關管理部門把頂層設計作為重中之重。湖南省政府及各個高校聯合地方政府,將提高農村薄弱學校教學水平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貧規劃。如《湖南省教育扶貧規劃(2015—2020年)》《湖南大學定點扶貧工作規劃(2016-2020)》《中南大學助力江華瑤族自治縣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南大學2014-2021年對口幫扶農村薄弱中小學工作計劃》等。各高校、各二級學院以各類規劃和方案為指導,分類施策,開展“造血式”教育扶貧,全方位提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及地方職業教育水平,為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優秀教師支教是高校教育扶貧的有效手段,必須強化對支教教師的激勵。高校選派人才到貧困地區支教,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安排優秀教師短期支教。優秀教師短期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土教師的授課模式。選派的優秀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眼界更廣,更能有針對性地教學。二是選拔優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支教,一般為期一到兩年,能夠緩解部分地區教師短缺的狀況。三是高校暑假實踐團隊,如“三下鄉”。暑期實踐團隊成員一般較多,且隊員專業不盡相同,可以從多個方面開展實踐,關注貧困地區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激發內生動力。湖南師範大學、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等高校以及部分非師範類高校都實施了優秀教師支教項目。例如,湖南第一師範學院2013年到2018年累計委派十餘名優秀教師到湘西、懷化的農村地區支教,湖南師範大學2013年到2018年累計委派30名優秀碩士和博士到貧困地區進行支教或其他扶貧工作。實踐證明,優秀教師、優秀博士和碩士對貧困地區的支教效果顯著,獲得當地政府、學生及家長的一致好評,但大多數支教人員並沒有在農村長期待下去的打算。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給予他們的待遇缺乏吸引力。因此,要穩住支教人員的心,必須強化對支教人員的激勵。

高校通過自身的人際網絡,爭取企業參與教育扶貧。高校掌握的最大資源是人才和人際網絡。在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人際網絡優勢,積極整合校友資源,爭取讓校友開辦的企業在教育精準扶貧中發揮中堅作用。例如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出資對漵浦縣雙井鎮伍家灣村小學教學硬件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捐贈電腦,建立圖書室。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首任院長曾景祥教授向桃江縣教育基金會捐贈了40幅凝結了多年心血的藝術佳作,義拍所得370餘萬元善款全部作為助學基金,用於改善貧困地區師生的工作和學習條件。湖南財政經濟學院聯合上海寶業公益服務社,幫助伍家灣村小學與上海彭浦試驗小學建立聯繫。實踐證明,校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應該鼓勵此種方式在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李琦.承千年文脈育四方人才[J].高校招生,2018,(7).

[2]李西西.精準扶貧對貧困縣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基於西南四省(市)的實證研究[D].雲南財經大學,2020.

[3]王兆峰,徐賽.生態旅遊區環境教育效果評價——以世界遺產地武陵源風景區為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7,(2).

(作者吳雄周、金惠雙,單位:吉首大學商學院,《中國民族教育》雜誌2020年第11期)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湖南深度貧困縣教育精準扶貧效果和對策研究”(18YBX018);湖南西部經濟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項目“教育精準扶貧效果評估與對策提升”(19JDZB0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